周至有个李二曲
李二曲(李颙),字中孚(公元1627-1705年)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哲学家。陕西盩厔(今周至)人。因为“周至”的古字“盩厔”在《汉书》中解释为山曲曰盩,水曲曰厔。所以人们便称他为二曲先生。
李颙九岁入塾,因家贫只读过20天书,但他发愤自学,仅靠母亲纺织缝纫和他打柴换粮,杂以糠菜,维持生活。因之,面如菜色,人称“李菜”。他既无家学,又无师承,借书苦学,遍读经史诸子以及释道之书而无师自通。全靠自学磨练,“而自拔流俗,以昌明关学为己任”。他十五六岁时已经掌握了广博的知识,被人称为“奇童”。他十七岁时,读了明代著名理学家、关中书院创办者冯从吾的文集,启发了他的灵智。此后,他便专心致志地研究儒家经典及历史著作,初获大成。在他二十岁时,周至县令樊侯辛慕名到他家访问,为李颙的学识叹服,亲自题“大志希贤”匾挂在李家的大门上。到他三十三岁时,又碰上杭州人骆钟麟任周至县令。骆县令也是久闻李颙大名,一到任便亲临李家。见面后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说“自古以来最为杰出的人才,不在这里寻还到哪里去找呢?”于是一方父母官竟拜年轻的李颙为师。两任县令的赏识敬服,一下轰动四方,这在周至乃至陕西的历史上绝无仅有。
骆钟麟由周至县令升迁为江苏常州知府,就邀请老师李颙去常州讲学。在常州所属各县的孔庙大殿设立讲席,轮着接迎李颙去讲学。而听讲的盛况可以说百年未见,学生竟达四千余人。
后在李颙四十七岁时,满州镶黄旗的贵族鄂善于康熙十二年将关中书院修葺一新,在西安三年,凭政绩从巡抚升为总督,临调走没忘记紧赶慢赶地将刚从江南一带讲学回来的与孙奇逢、黄宗羲并称为清初“海内三大儒”“关中三李”之首的李顒请来书院主讲。
李颙先生主讲关中书院。这是冯从吾逝世十七年后,因了李二曲使得关学在清初又一次兴盛起来。
李颙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对满清入关推行的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表示极大的愤慨。他无意功名,“顾惜名节”,誓不仕清。到关中书院,他以“遗民”自居,谢绝了官府专为他做的小袖窄袍,他以“仆臣僚绅士,又非武弁曹丁,窄衣小袖所弗衣服登上讲坛。给投降清王朝的汉官首先上了第一课,宽衣博袖乃庶人常服”。仍然穿着“庶人常服”——明朝服。要说这总督鄂善虽非科举出身,涵养也真是了得!居然就忍了,任由二曲先生自便,还拉上巡抚阿席熙作陪亲自去听李颙讲学。
李颙登台讲学之初,一时“德绅名贤、进士举贡、文学子衿之众,环阶席而侍,听者几千人”。李颙执教关中书院后,首先为书院制订会约10条、学程8条,对书院讲学的时间、礼仪、次第、方法、内容、目的以及就学士子每日必修的学习课程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并强调书院以“讲学”为其宗旨。他认为:“立人达人,全在讲学;移风易俗,全在讲学;拨乱返治,全在讲学;旋乾转坤,全在讲学。”他主张学以致用,注重实行。曾经告诫弟子:“如果一个人只知道空谈理论,而轻视实行,那就像走路踩空了步子一样,难免是要摔跤的。”他不迷信,反对真理只能由圣人垄断。他说:“天地之间的道理,有前面的圣人没有发现而后面的人却发现了的;有贤人没有发现而普通人却发现了的,不要以为出身贫贱的人就不能发现真理。”他认为古人讲修养的道理,都不如“悔过自新”这四个字微言大义。“悔过自新,乃千圣进修要诀……人苟能悔过于明,则明无人非;悔过于幽,则幽无鬼责。从此刮垢磨光,日新月盛,则必浩然於天壤之内,可以上答天心而祈天永命矣,又何福之不臻哉!”在学风上,李颙明确主张实行“明体适用”之学。要求学生做到文武兼备,博览群书,力主自由讲学,与清廷钳制思想政策对立。
李二曲讲学不到三个月,鄂善和阿席熙便联名以“山林隐逸”举荐入朝。这下李颙不干了,8次上书“以疾力辞”还跑回老家周至二曲镇和富平县王寮镇军寨村躲避。这时,两个清廉有为的好官都升迁走了,没人庇护他。
后有诏举“博学鸿儒”,礼部又以“海内真儒”推荐,太史亲到其家,一再催逼起身赴京。李顒对这些诏举极为反感,力辞不就。但催檄如雨,前来威逼的官吏将李顒连同卧床一并抬往省城,行至南郊雁塔,李顒坚不从命,拔刀自刺,官吏大骇而止。李顒这种威武不屈的反抗精神,在关中文人中,引起了极大反响。关中的学者称他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铁汉。
清廷屡次的征召,他最后绝食,坚决拒绝才幸免。李二曲先生一生刚直,气节风骨,鄙弃名利,表现了一位正直学者,大思想家的崇高品德。
李颙在关中书院当校长(山长),并招引同类,壮大“园丁”队伍。其中第一个就是与他同列“关中三李”的李因笃。
李因笃的父亲李映林,是冯从吾的得意门生。李因笃位居“关中三李”之二。康熙年间被举荐博字鸿儒科,试授翰林院检讨之职,但不足一月,他便以母老为名辞官,从此不入仕门,专心著述讲学。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春,李因笃应聘到关中书院讲学。此前,因为李因笃与关中李二曲等名士积极倡导修复关中书院,以重振关学。他告诉二曲先生,“闻米侍御至省,当乘间一言,此天地盛典,吾徒份内事也。今执事举少墟(冯从吾)先生之任,委之於笃,是以乌获(大力士)百钧,界不胜匹雏(小鸡)者,况京兆人文之薮,轩冕之彦,相望于途,何至惟席无人,使谫陋如笃者,俨辱布衣祭酒(校长)之座乎?”虽然他谦让,不任书院负责人,但为关中书院的恢复和关学的振兴,奔走效力。
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二曲先生李颙辞世,享年76岁。著有《二曲集》《四书反身录》《悔过自新说》等作品传世。作为关学学派传承中里程碑式的人物,其学术思想包括明体适用、悔过自新、明学术、正人心以及经世致用等,突出实修、实学、实用,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他逝世前两年,以病为讬辞,拒绝西巡的康熙帝的召见。可这位年事已高的皇帝,并未计较他心中欣赏的名士,说:“盩厔处士颙好读书,明理学,屡征不出,甚嘉之。”特手书“操志高洁”匾额和诗幅赐之。□朱文杰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李二曲(李颙),字中孚(公元1627-1705年)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哲学家。陕西盩厔(今周至)人。因为“周至”的古字“盩厔”在《汉书》中解释为山曲曰盩,水曲曰厔。所以人们便称他为二曲先生。
李颙九岁入塾,因家贫只读过20天书,但他发愤自学,仅靠母亲纺织缝纫和他打柴换粮,杂以糠菜,维持生活。因之,面如菜色,人称“李菜”。他既无家学,又无师承,借书苦学,遍读经史诸子以及释道之书而无师自通。全靠自学磨练,“而自拔流俗,以昌明关学为己任”。他十五六岁时已经掌握了广博的知识,被人称为“奇童”。他十七岁时,读了明代著名理学家、关中书院创办者冯从吾的文集,启发了他的灵智。此后,他便专心致志地研究儒家经典及历史著作,初获大成。在他二十岁时,周至县令樊侯辛慕名到他家访问,为李颙的学识叹服,亲自题“大志希贤”匾挂在李家的大门上。到他三十三岁时,又碰上杭州人骆钟麟任周至县令。骆县令也是久闻李颙大名,一到任便亲临李家。见面后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说“自古以来最为杰出的人才,不在这里寻还到哪里去找呢?”于是一方父母官竟拜年轻的李颙为师。两任县令的赏识敬服,一下轰动四方,这在周至乃至陕西的历史上绝无仅有。
骆钟麟由周至县令升迁为江苏常州知府,就邀请老师李颙去常州讲学。在常州所属各县的孔庙大殿设立讲席,轮着接迎李颙去讲学。而听讲的盛况可以说百年未见,学生竟达四千余人。
后在李颙四十七岁时,满州镶黄旗的贵族鄂善于康熙十二年将关中书院修葺一新,在西安三年,凭政绩从巡抚升为总督,临调走没忘记紧赶慢赶地将刚从江南一带讲学回来的与孙奇逢、黄宗羲并称为清初“海内三大儒”“关中三李”之首的李顒请来书院主讲。
李颙先生主讲关中书院。这是冯从吾逝世十七年后,因了李二曲使得关学在清初又一次兴盛起来。
李颙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对满清入关推行的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表示极大的愤慨。他无意功名,“顾惜名节”,誓不仕清。到关中书院,他以“遗民”自居,谢绝了官府专为他做的小袖窄袍,他以“仆臣僚绅士,又非武弁曹丁,窄衣小袖所弗衣服登上讲坛。给投降清王朝的汉官首先上了第一课,宽衣博袖乃庶人常服”。仍然穿着“庶人常服”——明朝服。要说这总督鄂善虽非科举出身,涵养也真是了得!居然就忍了,任由二曲先生自便,还拉上巡抚阿席熙作陪亲自去听李颙讲学。
李颙登台讲学之初,一时“德绅名贤、进士举贡、文学子衿之众,环阶席而侍,听者几千人”。李颙执教关中书院后,首先为书院制订会约10条、学程8条,对书院讲学的时间、礼仪、次第、方法、内容、目的以及就学士子每日必修的学习课程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并强调书院以“讲学”为其宗旨。他认为:“立人达人,全在讲学;移风易俗,全在讲学;拨乱返治,全在讲学;旋乾转坤,全在讲学。”他主张学以致用,注重实行。曾经告诫弟子:“如果一个人只知道空谈理论,而轻视实行,那就像走路踩空了步子一样,难免是要摔跤的。”他不迷信,反对真理只能由圣人垄断。他说:“天地之间的道理,有前面的圣人没有发现而后面的人却发现了的;有贤人没有发现而普通人却发现了的,不要以为出身贫贱的人就不能发现真理。”他认为古人讲修养的道理,都不如“悔过自新”这四个字微言大义。“悔过自新,乃千圣进修要诀……人苟能悔过于明,则明无人非;悔过于幽,则幽无鬼责。从此刮垢磨光,日新月盛,则必浩然於天壤之内,可以上答天心而祈天永命矣,又何福之不臻哉!”在学风上,李颙明确主张实行“明体适用”之学。要求学生做到文武兼备,博览群书,力主自由讲学,与清廷钳制思想政策对立。
李二曲讲学不到三个月,鄂善和阿席熙便联名以“山林隐逸”举荐入朝。这下李颙不干了,8次上书“以疾力辞”还跑回老家周至二曲镇和富平县王寮镇军寨村躲避。这时,两个清廉有为的好官都升迁走了,没人庇护他。
后有诏举“博学鸿儒”,礼部又以“海内真儒”推荐,太史亲到其家,一再催逼起身赴京。李顒对这些诏举极为反感,力辞不就。但催檄如雨,前来威逼的官吏将李顒连同卧床一并抬往省城,行至南郊雁塔,李顒坚不从命,拔刀自刺,官吏大骇而止。李顒这种威武不屈的反抗精神,在关中文人中,引起了极大反响。关中的学者称他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铁汉。
清廷屡次的征召,他最后绝食,坚决拒绝才幸免。李二曲先生一生刚直,气节风骨,鄙弃名利,表现了一位正直学者,大思想家的崇高品德。
李颙在关中书院当校长(山长),并招引同类,壮大“园丁”队伍。其中第一个就是与他同列“关中三李”的李因笃。
李因笃的父亲李映林,是冯从吾的得意门生。李因笃位居“关中三李”之二。康熙年间被举荐博字鸿儒科,试授翰林院检讨之职,但不足一月,他便以母老为名辞官,从此不入仕门,专心著述讲学。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春,李因笃应聘到关中书院讲学。此前,因为李因笃与关中李二曲等名士积极倡导修复关中书院,以重振关学。他告诉二曲先生,“闻米侍御至省,当乘间一言,此天地盛典,吾徒份内事也。今执事举少墟(冯从吾)先生之任,委之於笃,是以乌获(大力士)百钧,界不胜匹雏(小鸡)者,况京兆人文之薮,轩冕之彦,相望于途,何至惟席无人,使谫陋如笃者,俨辱布衣祭酒(校长)之座乎?”虽然他谦让,不任书院负责人,但为关中书院的恢复和关学的振兴,奔走效力。
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二曲先生李颙辞世,享年76岁。著有《二曲集》《四书反身录》《悔过自新说》等作品传世。作为关学学派传承中里程碑式的人物,其学术思想包括明体适用、悔过自新、明学术、正人心以及经世致用等,突出实修、实学、实用,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他逝世前两年,以病为讬辞,拒绝西巡的康熙帝的召见。可这位年事已高的皇帝,并未计较他心中欣赏的名士,说:“盩厔处士颙好读书,明理学,屡征不出,甚嘉之。”特手书“操志高洁”匾额和诗幅赐之。□朱文杰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