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397期:第03版 一线新闻

从“劳务用工”到“劳务带头人+”

中建一局全力打造转移就业扶贫升级版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工资不低,吃住也好,工作还不复杂,怎么就吸引不了更多的康县籍贫困户呢?自对接甘肃省康县实施劳务扶贫以来,中国建筑集团(以下简称中建)各下属单位从单纯劳务扶贫到包含劳务用工和就业的转移就业扶贫,使出了浑身解数,可对计划2019年脱贫摘帽,尚有1.1万贫困人口的实际而言,效果依然有点“慢”。

在半年多的“亲密融合”后,一种“劳务带头人+贫困户”的新模式悄悄开始在中建一局西北公司(以下简称一局西北)西安地下综合管廊项目试行。经过5个月“磨合”,这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精准劳务扶贫”模式以实实在在的效果获得了多方肯定,也为中建打开了一条建设与劳务互赢共进的探索之路。

“我在一局项目上务工,每月能按时领到5000多元工资,有了这份固定工资,全家人都脱贫了!”来自康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罗明虎激动地告诉记者。

一局在施和新开工的项目很多,按说只要康县的贫困户劳动力愿意干活,脱贫就不是事。

但截至2019年末,除接收3名康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应届大学生就业外,仅有69名康县建档贫困户到一局各在施项目务工。整个中建也仅仅是招聘了7名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就业,输转了23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17人)在中建一局、三局就业。

而这,几乎是中建实施转移就业扶贫过程中所遇“瓶颈”的一个缩影,“吸引力不足”在各下属单位项目的情况“大同小异”。

“康县人喜欢跟着自己人干活,每天早上要吃面汤、晚上要吃顿酸菜面,最关键要给他们成长的平台,让他们把技术掌握在手!”一局西北西安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PPP项目I标段项目经理杨翀翔说。

去年7月份,在掌握康县籍农民工的生活习俗和担忧后,中建与康县政府充分对接沟通,一种“劳务带头人+贫困户”的新模式出现在一局西北的西安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PPP项目。

123名康县籍农民工(63人持贫困卡)由相对有经验的康县劳务带头人张杜建带领,在项目农民工夜校进行规范化培训后,分布至项目上的钢筋、混凝土以及木工三大班组学起了相关技能,不再是“游兵散勇”。而项目通过检查、设置信箱、座谈、建立农民工微信群等多措施齐抓共管,第一时间发现工人生活、工作方面的问题都能及时有效解决。加上他们专门请了康县的做饭师傅,各种顾虑逐一被打消。

张杜建以中建为平台,带动康县农村贫困劳动力在央企务工,以点带面、以面联片,引领康县农村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模式,逐步达到了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目标。

提起现在的感受,今年45岁的康县碾坝镇袁义军更是开心得合不拢嘴。全家6口人就他1个劳力,还有两个男孩子在上学,以前压力大的根本笑不出口。“能吃上可口的家乡饭,工资也都是打卡上,这下心里踏实了!”袁义军说。

来自康县长坝镇何庄村,现在西安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木工组上班的王样勤开心地说,“修房子的欠账、老母亲生病花的钱马上就可以还清了,下面就专心给孩子攒上大学的学费了。”

不过,就中建而言,这还远远不够。康县的劳务队伍还是有些弱,没有过硬的组织施工管理经验,没有技术管理能力……如果能在培养上再专业一点,不仅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康县百姓的脱贫问题,或许还能为公司稳定的优质劳务合作方趟出一条新路。

用杨翀翔的话说,要通过细化培养,为康县培养出更多的劳务带头人乃至劳务公司,让其真正永久脱贫。未来,要真正形成集团与康县双赢,即康县的劳务公司要成为中建一局西北公司乃至一局的资源库企业,真正成为市场条件下的优质劳务合作方。

把一大批肯学习爱学习的康县籍农民工培养为成熟的技术工人;把规模较大班组的班组长培养成管理岗;把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工培养成起重工、信号工、架子工、电焊工等特种人员;把一批贫困户大专生培养成项目劳务管理人员或劳务公司的技术管理人员……一项项培养计划在西安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PPP项目I标段等项目陆续展开。

康县籍贫困户大学生杨攀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在这种培养机制下,参与到兰州大学榆中校区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中,已成为一名合格的质量员。

“要把‘劳务带头人+贫困户’这一模式迅速在一局、三局复制,让劳务队伍更加专业化、细致化,逐渐建立起‘管理层+技术层+实操层’的劳务作业专业队伍”,中建集团市场与项目管理部副总经理马国荣说。□本报记者 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