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450期:第04版 憩心亭

盛春之际话清明

春草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初春的日子,关中的天气乍暖还寒。斜阳拂面,虽感丝丝暖意,晴空的气息在淡淡的清新中依然透着贪玩式的雾霾。庚子的春日,又给这难以名状的天气添加了忧愁。急切的心盼着清明的到来,想必那时已是风和日丽了。此情萦绕,觉得日子就犹如仲春的脚步慢慢延伸,愈加吊起了等待清明来临的胃口。

古人挺聪明的,晓天文、知时运。于是乎,二十四节气诞生了。你别说,节气的时令还是挺准的。我对友说:“秦川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节气亦源于此。”。博学的朋友说:“据考是如此”。我又说:“咋不是呢?你看说是2月4日下午5点立春,5点之前天气还冷,5点之后如细心感应,觉得这时开始,天气不像以前那么寒了,感觉到了微微的暖意,你说怪不怪?”友说:“真是这样的。久居秦岭北麓的大地,深感幸运便是了。”

处在仲春与季春之间的清明,它是二十四节气当中最有人文内涵的节气之一。深蕴时令的特点,踏青、采青、游春、戏春已是对大自然的应景了。这踏、采、游、戏之间,便诞生了许多名诗大作,西晋陆机叙说清明:“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已,濯秽游黄河。”唐张继有诗道:“春草青青万顷田,……清明几处有炊烟。”南宋吴惟信说清明:“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说到踏春,古时早已有之。远古时,先民祈天时、顺农耕,故有耕桑祭祀的习俗,演绎中有了探春、寻春之意。城镇出现以后,又有了郊游之说。踏青道出了中华民族重视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之理念。浩瀚乾坤,大千世界,人与动物一样,在这“大”与“浩”之面前,不光是小,小到可怜;还显“卑”,卑微到苦楚。所以,先民早觉知,要顺应自然、遵从自然,与它和谐相处,于是大自然馈赠了众生许多,使这泱泱草民得以安身,得以休养生息,得以调理衍生。这支生活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处于昆仑、秦岭山下的民族,血脉延续、生生不息。如今有些事情值得反思,挖山砍树、拆旧乱建,肆无忌惮得让人心痛,那么一点利益就值得我们全然不顾,不觉愧对祖先、子孙?我想,尊崇自然应当作为一种理念,应当进入每一个民族成员的血液,成为潜意识,自然地、下意识地践行,当遵从、顺应、维护、美化自然成为社会风尚的时候,想必清明节的意义将新生。

说起人文之意,清明节的重要性还在于扫墓、祭拜祖先。这便是清明,不仅是节气,而且成为节日的特性了。它是我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蕴含了精神信仰和节俗礼仪的重要内容。如同信奉大自然一样,信奉祖先,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更是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节日的重要作用,不仅仅在于亲友之间的团聚,更在于心灵的交融,亲情的唤醒,感情的慰藉。毫无疑问,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主题,提醒活着的人们缅怀先祖,传承和弘扬家族文化,承袭家风家德,这是家国天下情怀的温情体验和体现。中华民族始终重视家庭的重要性,可以说,家为国之基,人为族之本。家风维系民风,牵涉村风、街风,是社会风气构建的基石。社会是一个集合的概念,家庭是细胞,成员是血脉。传统文化强调公正善行,强调公民个人的勤劳朴实,劝诫和约束了社会成员的个人行为。当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文化、讲礼仪、守责任、敢担当、讲文明、遵规则、履公约、担义务,那么这个社会一定会是有秩序、有规则,积极向上,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由此引发思考的热门话题,便是教育,许多有识之士以为,太多人重视知识、技能教育、培养,缺少了道德文化的厚植。人不仅仅是生产力,不仅仅是创造财富或者是赚钱的劳动力或工具。人还是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是上层建筑构成和研究的对象。教育不仅仅要传技授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有能力、讲道德的人,才是文明社会所需要的。社会精英首先是道德英雄,一个文明的、成长进步的社会,其主流必定是讲公德,有礼貌,勤劳的。民主和法制现代社会的基石,公民的文化道德素质则是基石的基石。

说到清明的主题,还是规示、劝醒活着的人们,不忘祖先、不忘家族的训约,提醒和善诱人们履行责任,为家庭、为家族、为民族作贡献。所以说,不能看淡了扫墓祭祀。小时候随大人到祖坟祭扫、烧纸,还要把蒸好的包着鸡蛋的礼馍在祖坟上滚动,均为祭食祖先之意。礼仪的程式文化的载体,幼小的心里想的是如何做人,怎样做事才对得起祖先,家风教育的种子便悄然种下了。

清明还有旷野清丽,大气畅明之寓意,自清明始,万物新发,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桃李争艳;樱红柳绿,清流潺潺;山川秀美,流连忘返。漫步田埂翠岭,看青翠欲滴、蜂拥蝉飞;听溪水声声,燥热的心安宁静化。息坐于碧峰之下、秀水之滨,细风拂面,如绸柔鬓;行走于川野秀垄,满目翠色,盈心润肺,独自穿梭于山涧小径,静穆雅得,都能听见心脏的跳动声。此时,任尔淹没于大山翠岭中,哪分得清人和大自然呢!徘徊于青翠宁静的美景之中,浮想联翩,亲近之情,和善之心,油然而生。可见郊游踏青,其义可见矣。

清明的习俗有很多,虽南北有异,但意思还是停留在“寒食节”,踏青寻春,敬祖祭扫。除扫墓祭祖、踏青之外,还有植树、插柳、放风筝、荡秋千、拔河、蹴鞠、斗鸡、蚕花会等,这些习俗都具有赏春、戏春之意,但终归脱离不了礼敬祖先、慎终追远和采青野游、亲近自然之两大主题。

庚子年的清明节,这些意思显得尤为重要了。荆楚疫情波及全国,国人居家隔离的日子,多了亲情,多了宁静,多了思索。更为重要的是,举国动员,团结一致,抗击疫情,取胜在望。

中国力量、制度优势已欣然若显,难能可贵的是对生命的尊重,人和生命是历史和社会的本源问题。只有关怀人的制度才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拥护,也只有关怀人的制度和社会,才会得到其他制度和社会的尊重。值得可喜的是,从知识贤达、社会精英;从官员干部到普罗大众,共识的是对自然的敬重,与万种生灵们的和谐共处,想必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是对现代化建设的感悟,是对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领会与实践,真是“病树前头万木春”。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