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岳父
2015年获得抗战胜利70周年荣誉勋章
我的岳父薛晋颖,称其为老,一则因为年龄大,时年95周岁;二则因为资格老,1941年即参加革命;三则因为我为人婿,亦整整已是40载过去。三者居其一,都可谓老。
我入其家门之时,他作为被砸烂了的“公检法”领导,还没有被落实政策,蜗居在县木材公司当领导。那一阵,许多人都在找组织申诉、哭诉,甚至闹诉,找组织要求落实政策,他却置之脑后,一副淡然,认真履行着不属于他那个级别的职责。他的这种淡然,牺牲了他本该前途似锦的仕途,阻滞了他在更重要的位置发光。我曾问他:怎么不找组织?他说:“干甚都一样,组织会考虑。”这一干就是8年之久,他没有因为对他的不公而怨恨,也没有因为多年远离权力而焦躁。他尽心尽力地做着自己分内的事。而等到落实了政策,他也临近离休的边缘。
他是一个固守原则的老人,不论是在家还是在单位,一贯如此。记得一次我去木材公司看他,他正大声训斥一个女职工,起因是那个女职工洗衣服的时候不关水龙头,任自来水随意流淌,他还坚持让这个人要写出检讨。这事被人背后说他是小题大做。即便是偶尔来我家短居几日,看到我们洗碗时水流太大,他也会气恼地推开我们自己上手,或是告诫着把水龙头关小。记得我们结婚的时候,买不起市场上的家具,需要自己做,请他给批一点木料。他第一句话说的就是,“要问问政策允许不?”虽然木料还是如期批了,婚也如期结了,这个老岳父的可爱,也深深扎在了心里。
上世纪60年代的动乱时期,公安局的职能完全瘫痪,他却依然按时上班,看看有没有事情可办。有一天,他被造反派绑在公安局大院的树上,用枪逼着他说出枪支弹药藏在哪里。他的身上挨了数不清的拳打脚踢,脸上也是青紫多处,他咬紧牙关硬是没说,直到松绑后瘫软在地上。我问过他当时为什么不说,他瞪着眼睛说:“那是国家的东西,怎么能交给坏人,那该会死掉多少人!”
他在公安局当领导时,交通工具匮乏,办案从来都是骑自行车去街道、乡镇。即便是到了木材公司,单位有了车,他依旧故我。直到他离休在家,我在企业任职,车来车往的时候,他还对我说:“节约着用。”这份自律的节俭,很使人受益。
他离休后依然像上班时一样,对于国内、国际大事,保持着高度的关注。每天早晨的报纸、午间新闻、晚间新闻,他从不落下。晚年他患了白内障,视力极其不好,电视已经看不清楚,但每天晚上7点,他还会端个小板凳坐在电视机前,认真听着播音员的每一句话。他时时和儿孙们探讨时局,评论国际大事,得益于他每天坚持不懈的学习。直到辞世前的十来天,他还躺靠在沙发上听抗击疫情,交待儿孙们要听政府的话,守在屋里,不要乱跑。
因为生活在不同年代,我们对待社会事物的看法不尽一致,常常会有观念冲突。最初几年,只要我说点出格的话,他都会大发脾气,训斥得你焦头烂额,无言以对。在别人看来,好像是翁婿二人感情不和,跟人讲起缘由,都会引起大笑不止。后来,我学会了对他理念的尊重,他学会了对我语言的包容。我们待在一起的时候,我会倾听他讲诉战争年代的惊险和建国初期的慌忙,也倒多了一些调侃的幽默,愈发觉得老岳父的可爱之处居多。
他当年刚参加革命工作时,曾在文工团工作过一段时间,练就了一些器乐技艺。可是自打南下陕南,常年在地方政府和公安局工作,根本没有空闲再摆弄这些喜好。我想,那些年他的心里也一定是痒痒的。在他到了木材公司工作的时候,有了许多的空闲,他就又把青年时的喜好捡了起来,二胡、板胡、三弦、月琴、唢呐、笛子,各班武艺,他都可以操持几下。二胡、板胡、三弦尤为拿手,八路军里的歌曲首首会唱,可见战时的文工团造就了多少多面手。
离休后,组织上安排他到汉中生活,他在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后并没有多少陌生,也许是因为年轻时的南征北战与南下后的扫匪下乡,他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到了汉中的他,在老干部活动中心迅速找到了自己的存在。他发现老干部中有一些山西南下干部,喜欢家乡的晋剧,这正是他青少年参加革命后喜欢的事情。他要和大家一起组建一个晋剧组,把嘹亮在三晋大地的乡音在汉江之滨唱响。他与赞同这事的老干部一起找领导,得到领导的支持。就这样,一支以老干部为骨干的晋剧组成立了,他先任艺术顾问,继而任组长,他在这浓郁的乡情乡音中找到了曾经的年轻。这支经历过战争的老年晋剧队伍,似乎成了他晚年最大的挂念。他在这个晋剧组里,一干就是30多年,每周雷打不动去两次,享受着为人师尊、诲人不倦的快乐。他在家里的空余时间就是整理晋剧剧本,抄写晋剧曲谱,或者是照着曲谱拉板胡唱晋剧。晋剧组的所有曲谱,都是他亲自抄写,又掏钱复印,然后交给组里的每一个人。晋剧组成了他的第二个家。我想,这一定是他对少小离家、远离故土的一种感情补偿吧!他痴迷的晋剧组里,流淌着三晋山河的亲情和音韵,流淌着一个游子不曾在父母前尽孝的愧疚。
他在居住的小区,几乎无人不识,被人尊称为薛老。这大约是因为他资格老而又为人谦和、乐于助人。他会把自己不用的东西,送给小区需要帮助的人,他会和小区的保安、保洁交朋友,他会大声训斥占道的司机,他会给乞讨的人买吃食……对人,无论熟悉还是陌生,他都怀有善意。
近年,国家给这批老革命颁发抗战胜利和建国70周年的共和国勋章,这是这个国家为数不多的人享有的国家荣誉,他佩戴上勋章后都很动情。有一次,我看过他的勋章后问他:“这辈子你有什么遗憾的事没有?”他说:“没甚遗憾。没做过甚大事,但对得起党,对得起国家,对得起家人。”他说这话的时候很严肃,两眼闪光,像是对自己的宣言。
我与老岳父相处的这40年,他说的这话我信。
然而,在这个冬春交集之时,慈爱善良的老岳父,没有等到春天的柳绿花俏,没有走过眼前肆虐的寒潮,在国人抗击灾难的关键时期离别了这个世界。没有花圈,没有哀乐,没有送别,没有追悼,甚至连亲人们都困于各地,不能集于一起送他最后一程。正像他参加解放这片土地时,来了,没人知道,今天他走了,依旧没人知道……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2015年获得抗战胜利70周年荣誉勋章
我的岳父薛晋颖,称其为老,一则因为年龄大,时年95周岁;二则因为资格老,1941年即参加革命;三则因为我为人婿,亦整整已是40载过去。三者居其一,都可谓老。
我入其家门之时,他作为被砸烂了的“公检法”领导,还没有被落实政策,蜗居在县木材公司当领导。那一阵,许多人都在找组织申诉、哭诉,甚至闹诉,找组织要求落实政策,他却置之脑后,一副淡然,认真履行着不属于他那个级别的职责。他的这种淡然,牺牲了他本该前途似锦的仕途,阻滞了他在更重要的位置发光。我曾问他:怎么不找组织?他说:“干甚都一样,组织会考虑。”这一干就是8年之久,他没有因为对他的不公而怨恨,也没有因为多年远离权力而焦躁。他尽心尽力地做着自己分内的事。而等到落实了政策,他也临近离休的边缘。
他是一个固守原则的老人,不论是在家还是在单位,一贯如此。记得一次我去木材公司看他,他正大声训斥一个女职工,起因是那个女职工洗衣服的时候不关水龙头,任自来水随意流淌,他还坚持让这个人要写出检讨。这事被人背后说他是小题大做。即便是偶尔来我家短居几日,看到我们洗碗时水流太大,他也会气恼地推开我们自己上手,或是告诫着把水龙头关小。记得我们结婚的时候,买不起市场上的家具,需要自己做,请他给批一点木料。他第一句话说的就是,“要问问政策允许不?”虽然木料还是如期批了,婚也如期结了,这个老岳父的可爱,也深深扎在了心里。
上世纪60年代的动乱时期,公安局的职能完全瘫痪,他却依然按时上班,看看有没有事情可办。有一天,他被造反派绑在公安局大院的树上,用枪逼着他说出枪支弹药藏在哪里。他的身上挨了数不清的拳打脚踢,脸上也是青紫多处,他咬紧牙关硬是没说,直到松绑后瘫软在地上。我问过他当时为什么不说,他瞪着眼睛说:“那是国家的东西,怎么能交给坏人,那该会死掉多少人!”
他在公安局当领导时,交通工具匮乏,办案从来都是骑自行车去街道、乡镇。即便是到了木材公司,单位有了车,他依旧故我。直到他离休在家,我在企业任职,车来车往的时候,他还对我说:“节约着用。”这份自律的节俭,很使人受益。
他离休后依然像上班时一样,对于国内、国际大事,保持着高度的关注。每天早晨的报纸、午间新闻、晚间新闻,他从不落下。晚年他患了白内障,视力极其不好,电视已经看不清楚,但每天晚上7点,他还会端个小板凳坐在电视机前,认真听着播音员的每一句话。他时时和儿孙们探讨时局,评论国际大事,得益于他每天坚持不懈的学习。直到辞世前的十来天,他还躺靠在沙发上听抗击疫情,交待儿孙们要听政府的话,守在屋里,不要乱跑。
因为生活在不同年代,我们对待社会事物的看法不尽一致,常常会有观念冲突。最初几年,只要我说点出格的话,他都会大发脾气,训斥得你焦头烂额,无言以对。在别人看来,好像是翁婿二人感情不和,跟人讲起缘由,都会引起大笑不止。后来,我学会了对他理念的尊重,他学会了对我语言的包容。我们待在一起的时候,我会倾听他讲诉战争年代的惊险和建国初期的慌忙,也倒多了一些调侃的幽默,愈发觉得老岳父的可爱之处居多。
他当年刚参加革命工作时,曾在文工团工作过一段时间,练就了一些器乐技艺。可是自打南下陕南,常年在地方政府和公安局工作,根本没有空闲再摆弄这些喜好。我想,那些年他的心里也一定是痒痒的。在他到了木材公司工作的时候,有了许多的空闲,他就又把青年时的喜好捡了起来,二胡、板胡、三弦、月琴、唢呐、笛子,各班武艺,他都可以操持几下。二胡、板胡、三弦尤为拿手,八路军里的歌曲首首会唱,可见战时的文工团造就了多少多面手。
离休后,组织上安排他到汉中生活,他在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后并没有多少陌生,也许是因为年轻时的南征北战与南下后的扫匪下乡,他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到了汉中的他,在老干部活动中心迅速找到了自己的存在。他发现老干部中有一些山西南下干部,喜欢家乡的晋剧,这正是他青少年参加革命后喜欢的事情。他要和大家一起组建一个晋剧组,把嘹亮在三晋大地的乡音在汉江之滨唱响。他与赞同这事的老干部一起找领导,得到领导的支持。就这样,一支以老干部为骨干的晋剧组成立了,他先任艺术顾问,继而任组长,他在这浓郁的乡情乡音中找到了曾经的年轻。这支经历过战争的老年晋剧队伍,似乎成了他晚年最大的挂念。他在这个晋剧组里,一干就是30多年,每周雷打不动去两次,享受着为人师尊、诲人不倦的快乐。他在家里的空余时间就是整理晋剧剧本,抄写晋剧曲谱,或者是照着曲谱拉板胡唱晋剧。晋剧组的所有曲谱,都是他亲自抄写,又掏钱复印,然后交给组里的每一个人。晋剧组成了他的第二个家。我想,这一定是他对少小离家、远离故土的一种感情补偿吧!他痴迷的晋剧组里,流淌着三晋山河的亲情和音韵,流淌着一个游子不曾在父母前尽孝的愧疚。
他在居住的小区,几乎无人不识,被人尊称为薛老。这大约是因为他资格老而又为人谦和、乐于助人。他会把自己不用的东西,送给小区需要帮助的人,他会和小区的保安、保洁交朋友,他会大声训斥占道的司机,他会给乞讨的人买吃食……对人,无论熟悉还是陌生,他都怀有善意。
近年,国家给这批老革命颁发抗战胜利和建国70周年的共和国勋章,这是这个国家为数不多的人享有的国家荣誉,他佩戴上勋章后都很动情。有一次,我看过他的勋章后问他:“这辈子你有什么遗憾的事没有?”他说:“没甚遗憾。没做过甚大事,但对得起党,对得起国家,对得起家人。”他说这话的时候很严肃,两眼闪光,像是对自己的宣言。
我与老岳父相处的这40年,他说的这话我信。
然而,在这个冬春交集之时,慈爱善良的老岳父,没有等到春天的柳绿花俏,没有走过眼前肆虐的寒潮,在国人抗击灾难的关键时期离别了这个世界。没有花圈,没有哀乐,没有送别,没有追悼,甚至连亲人们都困于各地,不能集于一起送他最后一程。正像他参加解放这片土地时,来了,没人知道,今天他走了,依旧没人知道……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