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467期:第04版 视野

河西之王:张议潮的传奇人生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张议潮出行图

在敦煌莫高窟第一百五十六窟主窟,有一幅巨大的壁画。整幅壁画纵高130厘米,横长830厘米,展现了一幅大军出行的场景,画面绘制了将军、兵士、军乐手、骑士、旗手、舞者等相关人物200余人,壁画的名字叫《张议潮出行图》。位于画中心位置的将军,也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张议潮。

张议潮,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出生于河西沙州(今甘肃敦煌)。张氏世代为沙州豪门首富,势力庞大,财富惊人。然而张氏虽然在经济上具有极大影响力,但是在沙州当地,却并没有转化为应有的社会地位与政治资本。原因在于,这时候沙州的统治者是与大唐长期对峙的强大政权,威风赫赫的青藏高原雪域霸主——吐蕃。

吐蕃,是由松赞干布建立的封建农奴制政权。他在征服邻近象雄、苏毗、塔波、工布、娘布等十二个部落制邦国的过程中,日益强大,一举在青藏高原建立起统一政权。随着吐蕃崛起,西部高山阻隔,其势力不断向东、北、南三个方向扩张。经过连番的军事扩张,吐蕃迅速成为横跨今天西藏、青海、甘肃、云南等地的草原游牧大帝国,与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唐朝接壤,并开始强烈碰撞。

面对吐蕃这个忽然崛起的强大对手,唐朝经过多次军事交锋之后,无力遏制其不断扩张,只能被迫采取和亲策略,力求维持和平相处局面。唐太宗与唐中宗先后将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远嫁吐蕃最高统治者松赞干布、尺带珠丹,然而双方关系依然时好时坏,表面上的甥舅关系远远不能弥合对于国家利益的争夺。而在长期的碰撞摩擦中,两个强大的政权谁都无法将对方彻底消灭,只能维持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平衡。

在长期对峙过程中,吐蕃基本上采取攻势,经常袭扰大唐边境,掠夺大唐人口,蚕食大唐土地,唐朝基本上采取守势,面对吐蕃骑兵,只能疲于应付,被动防守。受制于疆域辽阔,周边突厥、回鹘等强大政权林立,唐朝不可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对付吐蕃,而在吐蕃周边,那些小政权都已彻底臣服,因此可以全力对付唐朝。

天宝十四载(755),大唐粟特人边将,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起兵十五万反叛唐朝,安史之乱爆发,经此一劫,唐朝国力瞬时由盛世巅峰跌落谷底。在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唐朝急调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北庭等边军东入内地,造成西北部边境空虚。肃宗乾元元年(758),吐蕃见有机可乘,以助唐平叛为名,要求进入唐朝境内,在遭到婉拒的情况下,于乾元二年至三年悍然出兵,占领陇右节度使下所领鄯州(今青海乐都)、廓州(今青海化隆)、成州(今甘肃成县)、渭州(今甘肃陇西)、兰州(今甘肃兰州)、河州(今甘肃临夏)、武州(今甘肃武都)、洮州(今甘肃临潭)、岷州(今甘肃岷县)、叠州(今甘肃迭部)、宕州(今甘肃宕昌)等唐朝河西地区。随后又于上元二年(761),肃宗病重,不能理朝之机,大举进攻唐朝,攻陷松州(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唐朝在接二连三败北之下,被迫签订城下之盟,吐蕃尽皆攻占诸州割予吐蕃,并承诺每年向吐蕃供奉岁币,以换取和平。从此唐朝控制地区由原来黄河九曲之地全部龟缩河西。

随后吐蕃势力又进一步东侵,甚至两度占领大唐都城长安,杀人掳掠之后扬长而去,直到最后演变成每年秋季深入长安,进行固定的抢劫“打秋风”。

吐蕃大军随后进攻张议潮的家乡沙州(今甘肃敦煌),此时因河西诸州失陷,沙州与唐朝联系早已中断,已是一座困守待毙的孤城。但吐蕃大军却在沙州遭遇了最顽强的抵抗,沙州军民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极端困难情况下,以卵击石,毫不退缩,给予吐蕃大军很大杀伤,城池久攻不下。然后吐蕃大军不会轻易放弃,这一场攻防战争旷日持久,“自攻城至是十一年”。德宗建中二年(781),沙州军民在弹尽粮绝,回天无力的情况下,城池终于陷落,从此河西之地尽归吐蕃所有。吐蕃开始全面控制中西方贸易重要通道河西走廊,加强了对控制地区及周边各民族的经济掠夺和人身压迫。

吐蕃是一个军事实力强大,文化相对落后的草原游牧政权。在河西占领区域并没有实行有效的政治经济管理,而是将吐蕃本土的农奴制架构进行简单复制,强制推行。残酷的统治压迫难以收服人心。河西民众在暴力高压政策下,并未一心向蕃,反而更加离心离德,怀念大唐昔日对这片土地的积极开发与有效管理。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张议潮横空出世了。

张议潮少有大志,“论兵讲剑,蕴习武经,得孙武、白起之精”。虽然出生于沙州名门望族,家资富裕,但张议潮一家几代人经历吐蕃残暴统治,耳闻目睹百姓疾苦,因此从小就立志报国,恢复大唐,并将威震西域、攻灭大勃律国的唐朝安西名将封常清作为自己人生偶像,曾亲笔抄写《封常清谢死表闻》。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在吐蕃占领河西之地百余年,全面占据沙州八十年后,吐蕃内部爆发战争,几派军阀相互攻伐,部落所属奴隶也揭竿而起,统治阶级到处灭火,自顾不暇,对河西之地的控制有所松懈。经历了大半生艰难困苦,年逾五十高龄,从未放弃志向的张议潮终于看到光复河西,收复大唐失地的曙光。他破釜沉舟,散尽家财,购买军资,训练士卒,联合沙州的大族索氏、李氏及当地英雄安景旻、阎英达等各民族受压迫民众揭竿而起,发动了“驱蕃兴唐”的民族大起义。

吐蕃守将被起义民众的浩大声势所震恐,不敢恋战,一触即溃,带领残兵败将落荒而逃。张议潮顺利接管沙州事务,恢复了汉人对沙州敦煌的治理。

然而沙州刚刚光复就遭到吐蕃大军围剿,危急关头,张议潮发挥出政治家与军事家的超人天赋,广泛发动民众,灵活机动指挥作战。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参与到起义当中,起义队伍面对围剿不仅人数没有减少反而不断扩大,僧俗群众,连吐蕃在沙州当地的僧团领袖洪辩法师也率领僧众加入到起义大军,竭尽全力帮助义军守城抗敌。战斗不断胜利,张议潮起义军不仅稳固了沙州起义根据地,还能进一步扩大战果,又乘胜进击占领瓜州(今甘肃安西)。

张议潮起义之前,就“誓心归国”,沙州、瓜州光复后,立即派人向大唐王朝报捷。因东行路途遥远,要穿越荒无人烟的大沙漠,又有途中吐蕃军队不断截杀袭击,为保证报捷文书能够安全呈送大唐皇帝陛下,张议潮同时派遣十路使者,分别走十条道路赶赴长安。使团出发后,张议潮任命各级官吏,积极恢复生产,整饬训练军队,为沙州建立起稳定的社会生活秩序。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整顿之后,沙州河西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社会生活图景,有人形容这时候的沙州:

三光昨来转精耀,六郡尽道是尧时。

田地今年别滋润,家园果树似玉脂。

河中现有十碾水,潺潺流溢满百渠。

必定丰熟是物贱,休兵罢甲读文书。

张议潮起义军在与吐蕃的军事斗争中取得重大胜利,但与唐朝建立联系的过程却经历重重险阻。十路使团出发后九死一生,大部分使团成员在东行过程中英勇悲壮,舍身成仁。只有僧人悟真带领的那一支使团历经千辛万苦,绕过莽莽大漠,最终到达天德军。并在天德军防御使李丕的人员、物资协助下,又东行八百公里,终于在宣宗大中四年(850)抵达大唐京城长安。当这支衣衫褴褛,满身尘土,经过数千里磨难的使团进入长安时,全城轰动,来自四面八方的民众纷纷涌到大街上迎接自己失散已久的亲人。宣宗皇帝得知远在天边,离开大唐将近百年的沙州人民竟然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心怀故国,光复国土,以隆重的仪式接待这支远方孤城回来的使者队伍,情不自禁地赞叹张议潮道:“关西出将,岂虚也哉!”

宣宗皇帝擢封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还将为这次出使立下大功的高僧悟真封为“京城临坛大德”。

在张议潮的战略规划中,希望这次出使能够联系唐朝政府内外夹攻击破吐蕃,收复河西陇右全境。然而,由于此时大唐朝已经进入中唐后期,受安史之乱和吐蕃入侵的影响,实力大不如前,同时又由于河西沙州距离长安过于遥远,唐朝政府除了从政治和道义上予以张议潮支持之外,不能提供任何实质性的军事帮助。

使者团在得到皇帝陛下对起义的肯定与表彰之后,迅速西返,将这次出使的成果带回沙州。

此时,距离张议潮沙州起义已经两年过去了。

令人喜悦的是,使团西返的道路异常顺利。在派出使团联系唐朝政府的同时,张议潮并没有被动等待,固守待援,而是更加积极的主动出击。大中三年(849),张议潮收复肃州、甘州,大中四年(850)收复伊州(今新疆哈密)。起义军军事、经济实力显著扩大,为使团西返提供了强大后盾,原由吐蕃控制的沙州与长安之间主要道路又已经重新被张议潮起义军控制,使者团顺利回到沙州。

使团带回唐朝政府对张议潮起义行动的赞扬和褒奖,这令起义大军更加精神振奋,士气高涨。大中五年(851),张议潮率领起义军继续扩大战果,对吐蕃占领河西诸地展开更大规模的进攻,吐蕃统治者军事不利,民心尽失,在河西之地的统治迅速土崩瓦解,到这一年八月,张议潮起义军已经收复除凉州之外的河西所有州县,河西终于又重归大唐版图。

面对巨大的胜利,张议潮立即又派出第二批使团赶往长安,这一次的使者团由张议潮之兄张议潭亲自领衔,规模更为宏大。使团携带河西瓜、沙、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十一州地图,赴长安向宣宗皇帝汇报战果,隆重告捷,两三个月时间就到达长安。宣宗皇帝接到捷报,下诏褒奖张议潮的忠勇与功勋,诏书评价张议潮说:“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长角。窦融河西之故事,见于盛时;李陵教射之奇兵,无非义旅。”将张议潮与东汉时收复河西,回归汉朝的民族英雄窦融和西汉时抗击匈奴的杰出军事家李陵比肩并列。又擢升张议潮归义军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检校礼部尚书,金吾大将军,食邑两千户。

令人感动的是,为昭示张氏家族对国家的忠诚,出使任务结束后,张议潮之兄张议潭自愿留在长安,以为人质,彰显起义大军绝无裂土自封,一心为国的志向与心迹。

进入人生暮年的张议潮依然没有停止奋斗的脚步,依然在为了大唐疆土的回归而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大中十二年(858),59岁的张议潮下令张议潭之子,其侄张淮深,发动对吐蕃占据的河西最后一块失地凉州的东征。七千人的东征大军由汉、蕃两族人民组成,大量的吐蕃民众因为不满本族统治者的野蛮腐朽统治,自愿加入到东征大军中来。经过长达三年的血战,张议潮终于攻克凉州,至此所有河西之地尽皆归复,河西走廊又开始畅通无阻。唐懿宗咸通四年(861),唐朝复置凉州节度使,以张议潮兼领。张议潮在基本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以一己之力,在“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的历史背景下,“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张议潮在收复河西全部失地的基础上,大力推行新的行政措施,全力经营河西地区。重建州-县-乡-里制,恢复城坊制度,实行军政一体化体制。废除吐蕃时期旧的户籍、土地、赋税制度,结合河西之地实际,实行新的地税制度,地税主要包括地子、官布和柴草三项。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吐蕃时期遭废弛的各项水利设施被重新运作起来,河西诸州开挖沟渠,设立了专职的水利管理人员,使河西的农业得到了大力发展。采取区别对待的民族政策,蕃人中已汉化的民众编入乡里,与汉人杂居。吐蕃化较深者仍然沿用吐蕃制度,以部落形式管理,充分尊重他们的民族习俗,同时吸收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参加政权。在宗教政策上废除吐蕃时期僧官制度,恢复唐制。并通过削减寺产限制其依附人口的发展,通过控制僧官的任免权使僧人们依附于世俗政权。各项制度有力的促进了河西的经济发展,加强了封建统治,实现了政治安定,社会繁荣。使“百年左衽,复为冠裳;十郡遗黎,悉出汤火”。

咸通八年(867),张议潮之兄张议潭在长安逝世。让人更加感佩的是,张议潮以68岁高龄,大唐任命河西之地最高统治者之尊,亲身东赴长安,表示对唐朝的忠诚。临行之前,他放弃其子张淮鼎,而将担负的河西地区职权移交给能力更加出众的侄子张淮深。张议潮入京之后,唐朝授其为右神吾统军,晋官司徒,位列三公。咸通十三年(872),张议潮病逝于长安,追赠太保,享年73岁,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付增战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