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505期:第04版 视野

安塞腰鼓与安塞工会记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陕北抬旱轿

陕北腰鼓打鼓、打镲

安塞腰鼓快放快收,变化神速,自然大方,欢快流畅,刚柔并济,屈伸自如,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将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歌等融为一体,气势磅礴,风格独特,豪迈粗犷,刚劲奔放,充分表现了陕北人民憨厚朴实、悍勇威武、开朗乐观的性格。通过鼓手们豪迈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充分展示出了黄土高原上男子汉们的矫健与洒脱。在大鼓、大锣、铜铙及唢呐的伴奏下,打鼓者头系白羊肚毛巾,腰结红绸带,鼓挎腰间,两手执槌,左蹦右跳,生龙活虎。

《诗经》曾曰:“击鼓其镗,踊跃用兵。”相传,戍边守塞士卒,进军打仗时用腰鼓助威,庆祝胜利。密集震耳的击鼓声,强悍矫健的步伐,变幻多样的阵势,雄壮有力的呐喊,尽现男子阳刚之美。

1935年6月,安塞县北部和安定县南部地区成立了子长县,曾设立县雇工委员会。同月,中共安塞县工委在安塞南部成立,县工委下设工会组织。1937年9月,安塞南北合并,设有安塞县工会,刘满亮任主席。1943年8月,根据当时的形势,工会组织被取消。1957年7月,中共安塞县委召开的工作会议决定,由县委组织部部长李兆庆负责安塞县工会筹备工作。1958年1月召开了安塞县第一届工人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安塞县工会。届时,全县有18个基层工会,职工242人。同年12月,县工会随安塞县制的撤销而撤销。1961年11月重新成立。安塞县工会第二届委员代表大会于1963年12月10日在县城召开,出席大会的会员代表21人,芦增光为主席。1966年6月“文革”开始后,工会活动停止。1973年5月重新组建,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于1973年8月召开,出席大会的会员代表60人,代表了全县25个基层工会、881名职工,刘金贵为主席。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于1979年4月召开,出席这次大会的会员代表160人,代表了4大行业、47个基层工会的2271名职工,李怀德为主席。大会宣布,安塞县工会改为安塞县总工会,从此安塞县总工会走上了改革发展的快车道。

陕甘宁边区时期,以秧歌形式参加革命活动和解放运动,为延安革命根据地总后方奠定了基础,因为秧歌队表演具有特殊的文化蕴涵,也不易暴露革命组织,便于传递信息,为保卫延安根据地作出了杰出贡献。

上世纪40年代,安塞县高桥乡等处的腰鼓队、秧歌队曾多次到延安枣园、杨家岭给毛主席、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和红军将士拜年。

1949年以前,安塞人口少,居住分散,安塞秧歌是群众群体文化活动的主要表现方式,腰鼓作为秧歌的主体,主要在聚会上表演。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鼓手(称“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队伍包括拉花女角、伞头、蛮婆、蛮汉等角色,和“跑驴”“水船”,等各种小场节目组成浩浩荡荡的民间舞队。三五个村组织一个秧歌队,秧歌活动由队长负责,伞头也大都由队长担任。每年冬季在伞头的带领下,自动组织起来,经过紧张有序的排练,到正月初二便正式出台,走乡串村(当地称拜门子或沿门子),秧歌队在谁家走一走、拜一拜,预示着来年家庭幸福、五谷丰收、六畜兴旺,老乡们也为秧歌队准备好了瓜子、花生、水果糖,你请他迎,尤为热闹,特别是参加表演的后生、姑娘在队伍中摇摆舞动,在旁边观看的父母可算是出了名了,谁家的二不楞后生,谁家的俊女子演得可“足劲”了(足劲,陕北方言,表演得好)。这些腰鼓场上的后生、姑娘也顾不上关注场外看热闹的亲人,把腰鼓打得虎虎生威,那种狠、蛮、虎和威风劲打出了安塞人的心声,释放了黄土地人的情怀,表达了黄土地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向往幸福的愿望。

上世纪60年代后,秧歌成为安塞城乡、农村文化不可或缺的活动,秧歌队有伞头、唢呐、大鼓、大小艄公、搬水船、赶毛驴、舞绸子、耍扇子,腰鼓为重头戏,排在队伍最前列。腰鼓活动参加人数多为职工、农民、文艺爱好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县、乡、大队、生产队统一领导和组织管理,集体统一买服装道具,误工统一补贴,人员统一抽调组织。

从上世纪70年代起,安塞县总工会职工俱乐部组织全县职工文化培训,安塞腰鼓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安塞走向省城,走向亚运会,各级政府把腰鼓活动作为一项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大事来抓。70年代初,逐步以人民公社为单位进行活动。每年春节,人民公社统一组织职工、腰鼓手调演,进行艺术交流,使腰鼓艺术不断提高,队伍不断壮大,从自我封闭逐渐走向社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上及时对热衷于腰鼓活动的民间艺人进行普查,举办各类学习班、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民间艺人(腰鼓、民歌、剪纸、绘画)。各乡镇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使安塞腰鼓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原时任县总工会主席杨树茂任职期间,从1981年起,先后举办了六期职工文化补习班,有492人参加学习。经过三次统考,310名职工达到初中文化程度,110名职工达到高中文化程度。工会现有存书17类5000余册,报刊杂志50多份,为职工学文化、学科学、学业务、学管理提供了方便。为丰富职工生活,经常举办篮球运动会,冬季越野赛,乒乓球、象棋、射击、歌舞比赛。每年正月十五,还举办春节秧歌调演活动,安塞县总工会作为全县正月十五文化汇演的组织单位,秧歌队伍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各乡精心挑选出拔萃(职工、农民)的腰鼓手、唢呐演奏能手、舞扇姑娘、民歌能手、搬水船的艄公、大鼓鼓手等集中在全县亮相。安塞腰鼓分布于谭家营、西河口、沿河湾、真武洞等乡镇,有南派北派之分。

由安塞县总工会组织的腰鼓队在1987年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元旦晚会、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和陕西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1989年,安塞腰鼓参加了北京国际电视周活动,在中国大剧院等处进行多次表演。

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安塞腰鼓的表演成为开幕式上的一大亮点,至今为人称道。1991年,300名腰鼓手参加了陕西省第九届运动会开幕式的表演。1997年,120名腰鼓手,赴香港参加香港回归庆典活动。1999年10月1日,“陕西”号彩车上的17名安塞腰鼓手,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庆典阅兵式之后的群众游行彩车方队中,向中央领导、驻华使节及首都各界群众演出。这是安塞腰鼓首次在悬空移动的彩车上表演。2001年,安塞腰鼓赴德国参加“柏林亚太周”中国节文化活动表演。2008年,赴澳大利亚参加“2008年悉尼文化品牌”演出活动。2009年10月1日,安塞千人腰鼓参加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群众游行。2013年10月27日,由16人组成的安塞腰鼓队站在了美国洛杉矶奥斯卡颁奖盛典的杜比剧院舞台上,展现安塞腰鼓的魅力。

2016年6月,《国务院关于同意陕西省调整延安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6〕104号):同意撤销安塞县,设立延安市安塞区,以原安塞县的行政区域为安塞区的行政区域。安塞在漫长历史岁月中,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地域风情。安塞腰鼓闻名遐迩,剪纸、农民画、民歌、曲艺声名远播。

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豪放的性格和独特的个性。随着安塞腰鼓影响的扩大,腰鼓活动在全区越来越普及,技艺日益精湛。全区十几万人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会打腰鼓。腰鼓活动成为安塞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施展技艺的主要民艺活动。安塞区总工会正以发展的眼光,传承的技艺,新时代的情怀,让腰鼓这种职工群众喜爱的运动形式走向更大舞台。□庞彦龙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