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514期:第08版 陕煤四版

记忆深处的矿区

马麦丽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那年,我七岁,随着父母从农村举家迁徙到韩城梁山脚下。

车辆穿梭在柏油马路上,扬起迷蒙的煤尘。这是年幼的我对煤矿的初次感知。望着马路两侧的白杨和一座座高楼,父亲告诉我,那个是工厂,那个是农村,那个是矿山。当我看到一座高楼房时,他说那是俱乐部,里面经常播放一些好看的电影。听到此话,我欣喜若狂。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韩城矿业下峪口煤矿上学读书直至走向工作岗位。这里成为我的第二故乡,更是深藏心中的美好记忆。

消失的自建“迷宫”

该矿的沟塘子虽然已经随着矿区的发展消失,但却是我记忆里的“迷宫”。它是一座凝聚着不同时期职工智慧的住所,是职工们用废旧的锚网、铁皮、板皮等材料,盖起了自己的窝,建起了自己的家。这个家虽然杂乱无章,但对孩子们来说,却充满着无限的乐趣。

生活在这里的人,大多是来自祖国五湖四海的矿上务工人员。他们语言各异,但却心底善良,互帮互助。上学时,我就喜欢去沟塘子找同学玩,迈着小脚丫走在无数个拐点上,眼前呈现的是五花八门的低矮房。狭窄的小路,起伏不平,一座座小房子如同一个个经过岁月沧桑的怪异老头。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里有个通往沟塘子深处的大下坡,铺有石阶,坡下面有个水塘,在那个物质匮乏时期,那里是孩子们夏日里最喜欢的去处。

2017年,沟塘子进入政府的整体规划,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住进了周边的家属区,有的搬到了韩城新分的房子里,搬迁速度之快,仿佛一夜之间沟塘子就消失在大家的视野里。

“火”起来的文化生活

多年来,每当傍晚时刻,一曲曲欢快的音乐在矿区家属区楼前屋后飘荡时,一群退休职工或矿工家属就会手拿火红扇子、红绸舞蹈队浩浩荡荡在矿区进行表演……

队里年龄最大的已有70多岁,最小的也有30多岁。他们伴随着节奏尽情舞动,稍驼的身躯扭着五花八门的姿势,脸上俏皮的表情如天真的孩童真是可爱。眼前熟悉的老人们大多是建矿后随着自己的丈夫举家来到这里扎根,这支舞蹈队向我们诉说着矿区老人们晚年多彩的精神生活。

美好生活的见证

80年代,我们来矿山时生活拮据,母亲精打细算地过日子,家里大人一年都舍不得给自己添一件新衣服,母亲总是把老大不穿的衣服,裁剪修改翻新后给我穿。到了90年代,矿区的人们基本上不为吃穿发愁,母亲经常买回来鸡鸭鱼肉给我们改善生活,每逢周末,她还约上邻居姐妹上街为自己置办新衣服。老人们围坐在楼下聊天,过着子孙满堂、幸福感十足的生活。

2010年,我而立之时,和父亲同时在城里买了新房,家里养了许多花草,生活安逸。父亲的晚年生活美满幸福,闲暇之际,约上几个好友在公园里打牌、拉二胡、拉家常、聊国家大事,每年还定期外出旅游。现在与以往不同的是,矿区的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地面像公园,职工的收入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我每天开着私家车往返单位与家,看着美丽的朝阳,觉得生活无限好。(韩城矿业下峪口矿)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