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529期:第04版 视野

“职工美术创作要真,要追寻艺术之根”

——黄土画派创始人刘文西与咸阳市工人文化宫的情愫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物画泰斗、黄土画派创始人刘文西在我们文化宫书画厅办过画展,不仅为咸阳职工美术爱好者举办过讲座,他还与文化宫文军有过一段师生情哩!”73岁的咸阳市工人文化宫退休职工赵尧追忆当年的情景溢于言表。

刘文西与壁画家文军的师生情

1999年10月,西安美院建院五十周年校庆时,刘文西(左二)与文军(右一)合影。

今年3月初,我有幸参加了壁画家文军先生在市工人文化宫开设的个人创新工作室揭牌和“云”讲座活动,不大的房间悬挂着他临摹的唐壁画《马球图》《侍卫队领班》《端杯侍女图》《观鸟侍女》《吹横笛的乐女》等精品,桌面摆着研究馆员职称证件、获奖奖杯和已出版的《文军画册》、散文集《欧洲行》,浓浓的艺术氛围,使大家赏心悦目、大开眼界。文军先生是上世纪60年代末毕业于西安美院,也是中国画坛大师刘文西的学生。当年刘文西、张义潜、陈忠志被誉为西安美院的“三套马车”,他们组建了美院国画系。刘文西老师一生创作分为革命领袖题材的“伟人情结”和表现黄土地的“陕北农民情结”两个部分。其代表作有《祖孙四代》《毛主席和牧羊人》《解放区的天》和百米长卷《黄土地的主人》等,他的人物造型能力堪称国内一流,他的画风代表着中国画写实风格的发展方向,是我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文军深情叙述:“1960年我初中毕业后考入西安美院附中,刘文西当时来西安美院任教刚两年,他的住所兼画室距我教室和宿舍很近。入校不久,赶上三年困难时期,美院师生停课种粮食,一部分去渭南大荔农场,另一部分到西安终南山开荒种地,我和刘老师都是上山种地的。天天在一起,当时他只有20多岁,在深山中常能看到他像关中小伙一样伐树背粮,挥镢挖地的身影。文革期间,刘老师和家人住在学生宿舍区,恰好在我宿舍隔壁,我和同学卢北祥住一间,而他一家四口却挤在我隔壁的另一间房里。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他白天在红卫兵的监督下劳动,晚上还要潜心搞创作,有时会把我的名字加上作为合作者以便在报刊上发表画作。”

说着文军找出1984年1月14日的《陕西农民报》,“新年画”通栏标题下,并排刊登着刘文西的画作《房东的女儿》和文军的《好好学习》。足见36年前师生不凡,一路同行。

一席长谈,我对文军先生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

1970年,文军毕业分配到榆林地区群众艺术馆做群众美术的辅导工作,对下属12个县文化馆有业务指导关系。刘文西老师把陕北作为他的创作基地常来榆林,文军多次陪伴他在绥德县作画,时常是带着杂粮饼或窝窝头到地里和农民一起劳动、画速写、收集创作素材,晚上他们还在绥德县文化馆画模特。

1977年,文军从榆林调至咸阳市工人文化宫负责职工美术创作的组织和辅导工作。80年代他发起并布展了《上海、无锡、咸阳三市职工美术作品联展》,文军以师生名义特邀刘老师参加开幕式。那几年,文化宫还举办了《刘文西人物画展》《尚德团油画展》,展出间隙,也为咸阳职工美术爱好者举办过讲座。

文军说,当年,他组织青少年美术学习班也请刘文西老师来为学生传授水墨人物画示范课,他就自己乘坐59路公交车来市工人文化宫。由于条件所限,大多在图书馆门外的院子,将画毡铺在乒乓球台案,他提笔在宣纸上作画,一般画人头像,边讲边画,几十个业余职工美术爱好者围成圈看他作画。活动结束,文化宫以四菜一汤招待刘老师,无分文报酬。“最后一次是他从日本访问归来,我邀他来文化宫,他欣然允诺,他给大家示范画了一幅《日本新娘》,中午饭点,我让别人先陪刘老师去餐馆,我收拾现场时,发现他画的《日本新娘》掉落地上压在桌腿下,随手拾起留念。不久我带着这幅画到西安美院,让刘老师在画上题字盖章,这是我与刘老师共事多年,唯一收藏到的一幅老师画作。”

《日本新娘》

刘文西与工人文化宫一次难忘的座谈会

座谈会现场

真正的交情和友谊,不会因时光而黯淡。

2016年6月3日,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程惠民率领陕甘宁红色行采风团一行慕名参观了咸阳市工人文化宫职工美术馆,并专程拜访了刘文西老师。

那天上午,在新近落成的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西安美术学院前楼)会议室,京咸两地文化人与刘文西先生进行了历时近两个小时的座谈。

先生在座谈会在中说,深入生活一定要走下去、沉下去与广大人民群众,做真朋友、知心人,生活的真实是创作的灵魂,职工美术创作要真,要追寻艺术之根。许多往事,难以忘怀。他风趣地说:“我毕生向往、爱恋着陕北,陕北也眷顾、爱恋着我啊!”他直言不讳:“关在画室画画是傻瓜,靠画册拼凑,永远画不出真正感人的艺术作品,也永远不可能是大众喜欢的画家。”

刘老师多次提及文艺工作者的艺术创作一定要“以人民为中心”,并从三方面亲力亲为:其一,积极深入生活,向老百姓学习,明确艺术规律,要有崇高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境界;其二,要和人民群众交朋友,把人民群众当亲人,不能做自命不凡、高高在上的“艺术家”;其三,艺术家一定要有弘扬真、善、美的社会责任和担当,要宣扬社会正能量,倡导健康向上的文艺创作精神。每个艺术家要遵循“创作——思考——再创作——再思考”的艺术之路,只有通过火热生活,发现新的美和艺术源泉,且永无止境的艺术创新和创作,才能攀登艺术巅峰。

先生幽默诙谐道:“最近街上流行一首歌《向天再借500年》(电视连续剧《康熙大帝》主题曲)。假若我活到500岁那就好了,有画不完的画。我努力活到120岁就满足了,因为我发现人类有活到120岁的例子。即使活到这个年岁,人仍有遗憾和不足。因此,梦在手中、活在当下,活一天就画一天。只有不遗余力画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歌颂人民、歌颂生活,为人民服务。”

□张翟西滨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