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埋的文化符号
□石泽丰
我一直认为陶是醒着的,即使千年之前被埋进万丈尘土之中,千年之后重见天日,它仍然豁着嘴,倾吐自己曾经见证过的烟火日月。人世间争夺之声太大,世俗的嘈杂遮蔽了陶的话音。人类的耳朵,被物欲牵扯,听不见火烧泥土后形成的陶发出的永恒声响。每每陶以文物的方式出土时,人们便站在一旁,唏嘘不已,然后踮起脚尖,沿着陶指引的方向眺望。眺望那些逝去的岁月,那些远去的王朝。而此刻的陶,放去岁月的焦灼与慌乱,如一位掉光了牙的长者,豁着嘴将一段远古的文明娓娓道来。
拐过弯去,便是怀宁县博物馆文物的展览厅,我看见一件出土的陶被四周密封的钢化玻璃罩住,陶口残缺。讲解员向我们讲述着陶的过往,讲述着与陶有关的那个消失的孙家城和薛家岗。我立在陶前,仿佛看到了当年的时间也被钢化玻璃罩住,它们不能流动,停滞在那里,围绕在陶的周围。而钢化玻璃罩之外,岁月奔流,作为后来者的我们,不见孙家城,不见薛家岗,在参观中任凭一件陶把我们指引。这个被土壤深埋的文化符号,在不语的黄土层里不管风云变幻,待孙家城和薛家岗灭失几千年之后又重新归来,哪怕是以残损的方式出土,也要以智者的身份呈现出思想和精神的热能。
翻开岁月的典籍,历史的青烟在册页里升腾。不难想像,在那些战乱年代,抑或是短暂的和平时期,困苦的黎民百姓,即使收获时节,手捧到的也是少得可怜的五谷杂粮。他们还要克制自己的食欲,想节省一点,再节省一点,然后把这些五谷杂粮聚集在一起,留待以后慢慢消食,以打发往后不断延续的日子。这些积累起来的食物,找一个什么器皿盛放呢?他们思来想去,终于打起了脚下泥土的主意。他们把泥土盘来盘去,直到盘成一件自己如意的圆圆小口、圆鼓鼓腰身、厚厚底的陶泥坯,然后架炉、生火、煅烧——陶被制出。也许世间第一件陶被制出是在某一个黄昏,因为陶里收藏的,总是那么一点光亮,就像天黑前残剩的不多的日光。掀开陶盖,我们常常伸长脖子,朝里细看,寻找那些快要见底的东西。
陶虽不精美、不华丽,但它是一代又一代乡村男人的胜利品。他们把这些暗红或深褐色的杰作捧给自己的女人,就捧出了既往消磨的日子,捧出了渺小的愿望和对生活的憧憬。他们不企求自己如何荣华富贵,只求生活中有着某种永恒的、贴心的温度。这温度,只有陶能给予。一代又一代的乡间女人,通过陶罐把生鲜的食品储藏起来,然后撒下一把盐,封存。日升了,月落了,在某个饥饿的日子,当身为人母的女人打开陶盖,一股清香的气息扑来。这是时间的芳香,是母亲特有的味道,它哺育着生命,让人类生生不息。
没有什么比陶更安于待在乡村的一角,它们沉默,在世事中不争辩。自从出品的那一刻起,它就属于乡村,属于女人,属于柴米油盐的日子。它点燃了民间的故事,又熄灭了人间百态。我很小的时候,祖母把一些洗净的鸭蛋擦干,逐一放进一个陶罐里。在门后的我看到这一幕,便好奇地问祖母:“这些大鸭蛋为什么不煮给我吃呀?”祖母笑了笑,给我讲了一个有关陶的故事,她说她昨晚梦见了陶神,陶神向我们家讨借鸭蛋,并表示二十天后归还。如果不借,陶神将会放出一条蛇,跟随在我身后。祖母叫我在二十天之内不能打开陶罐盖,否则陶神会不高兴。我多么想探究这其中的秘密啊!但我不敢打开它,因为我怕蛇。只能远远看着,等待最后一天的到来。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终于等到第二十天,我兴奋地踮着脚尖,用脏兮兮的小手,捧起放在高处的陶罐,一声脆响,破碎的陶片、连同流光溢彩的蛋黄撒落一地。事隔多年,我才知道那是祖母为了腌渍好咸鸭蛋而编出的故事,她用文化元素紧紧抓着我好奇的心,克制住一个生活在荒年的孩子内心的食欲。
那个陶罐据说是我祖父的祖父亲手烧制的,前后经历了五代人,也许是因为它走得太累了吧?它破碎在我的手中。由此,我想到几千年前的陶,它们紧贴在乡村的怀里,不愿离开。哪怕是老屋倒了,村庄没了,它也要与它们在一起,蛰伏在泥土中,紧裹着某种文化,神秘游走在漫长的隧道里。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石泽丰
我一直认为陶是醒着的,即使千年之前被埋进万丈尘土之中,千年之后重见天日,它仍然豁着嘴,倾吐自己曾经见证过的烟火日月。人世间争夺之声太大,世俗的嘈杂遮蔽了陶的话音。人类的耳朵,被物欲牵扯,听不见火烧泥土后形成的陶发出的永恒声响。每每陶以文物的方式出土时,人们便站在一旁,唏嘘不已,然后踮起脚尖,沿着陶指引的方向眺望。眺望那些逝去的岁月,那些远去的王朝。而此刻的陶,放去岁月的焦灼与慌乱,如一位掉光了牙的长者,豁着嘴将一段远古的文明娓娓道来。
拐过弯去,便是怀宁县博物馆文物的展览厅,我看见一件出土的陶被四周密封的钢化玻璃罩住,陶口残缺。讲解员向我们讲述着陶的过往,讲述着与陶有关的那个消失的孙家城和薛家岗。我立在陶前,仿佛看到了当年的时间也被钢化玻璃罩住,它们不能流动,停滞在那里,围绕在陶的周围。而钢化玻璃罩之外,岁月奔流,作为后来者的我们,不见孙家城,不见薛家岗,在参观中任凭一件陶把我们指引。这个被土壤深埋的文化符号,在不语的黄土层里不管风云变幻,待孙家城和薛家岗灭失几千年之后又重新归来,哪怕是以残损的方式出土,也要以智者的身份呈现出思想和精神的热能。
翻开岁月的典籍,历史的青烟在册页里升腾。不难想像,在那些战乱年代,抑或是短暂的和平时期,困苦的黎民百姓,即使收获时节,手捧到的也是少得可怜的五谷杂粮。他们还要克制自己的食欲,想节省一点,再节省一点,然后把这些五谷杂粮聚集在一起,留待以后慢慢消食,以打发往后不断延续的日子。这些积累起来的食物,找一个什么器皿盛放呢?他们思来想去,终于打起了脚下泥土的主意。他们把泥土盘来盘去,直到盘成一件自己如意的圆圆小口、圆鼓鼓腰身、厚厚底的陶泥坯,然后架炉、生火、煅烧——陶被制出。也许世间第一件陶被制出是在某一个黄昏,因为陶里收藏的,总是那么一点光亮,就像天黑前残剩的不多的日光。掀开陶盖,我们常常伸长脖子,朝里细看,寻找那些快要见底的东西。
陶虽不精美、不华丽,但它是一代又一代乡村男人的胜利品。他们把这些暗红或深褐色的杰作捧给自己的女人,就捧出了既往消磨的日子,捧出了渺小的愿望和对生活的憧憬。他们不企求自己如何荣华富贵,只求生活中有着某种永恒的、贴心的温度。这温度,只有陶能给予。一代又一代的乡间女人,通过陶罐把生鲜的食品储藏起来,然后撒下一把盐,封存。日升了,月落了,在某个饥饿的日子,当身为人母的女人打开陶盖,一股清香的气息扑来。这是时间的芳香,是母亲特有的味道,它哺育着生命,让人类生生不息。
没有什么比陶更安于待在乡村的一角,它们沉默,在世事中不争辩。自从出品的那一刻起,它就属于乡村,属于女人,属于柴米油盐的日子。它点燃了民间的故事,又熄灭了人间百态。我很小的时候,祖母把一些洗净的鸭蛋擦干,逐一放进一个陶罐里。在门后的我看到这一幕,便好奇地问祖母:“这些大鸭蛋为什么不煮给我吃呀?”祖母笑了笑,给我讲了一个有关陶的故事,她说她昨晚梦见了陶神,陶神向我们家讨借鸭蛋,并表示二十天后归还。如果不借,陶神将会放出一条蛇,跟随在我身后。祖母叫我在二十天之内不能打开陶罐盖,否则陶神会不高兴。我多么想探究这其中的秘密啊!但我不敢打开它,因为我怕蛇。只能远远看着,等待最后一天的到来。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终于等到第二十天,我兴奋地踮着脚尖,用脏兮兮的小手,捧起放在高处的陶罐,一声脆响,破碎的陶片、连同流光溢彩的蛋黄撒落一地。事隔多年,我才知道那是祖母为了腌渍好咸鸭蛋而编出的故事,她用文化元素紧紧抓着我好奇的心,克制住一个生活在荒年的孩子内心的食欲。
那个陶罐据说是我祖父的祖父亲手烧制的,前后经历了五代人,也许是因为它走得太累了吧?它破碎在我的手中。由此,我想到几千年前的陶,它们紧贴在乡村的怀里,不愿离开。哪怕是老屋倒了,村庄没了,它也要与它们在一起,蛰伏在泥土中,紧裹着某种文化,神秘游走在漫长的隧道里。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