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立秋
立秋为秋之始,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立秋,七月节。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楚辞·九辩》中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叹,首次将悲秋的情绪以文学语言表达于世。汉代也同样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这样的诗意传承。这类诗中常传达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文人们将自我的生命与自然相融合,在与自然的不断沟通中,加深对秋的认知。立秋节气正是在这一认知的深化中应运而生,它是古人心中具化的产物,文人们将对秋的无限诗情凝聚在此,含蕴丰润的立秋诗词得以展现。
中国许多传统节日节气都定型于唐朝,唐人感知自然,将万物与自我相联系。唐前的节气诗,节令时间不明确,内容粗疏。直至唐,众多节气诗作才大量涌现,表达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据统计,《全唐诗》中有二十七首提及立秋,唐人以物候的变化诠释立秋的到来,将此时物候变化细微地表现出来。唐司空曙《立秋日》诗有云:“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澹日非云映,清风似雨馀。卷帘凉暗度,迎扇暑先除。草静多翻燕,波澄乍露鱼。”唐白居易的《立秋日登乐游园》写尽了对世事似水变迁的感慨:“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这首诗乃是作者晚年在长安时,于立秋次日所作。乐游园本是一个浪漫而充满诗意的地方,可即便身处如此一个令人钦慕的游览胜地,看着眼前这萧索之象,联想到在官场受挫的人生经历,诗中亦不乏一种凋敝悲秋之感。萧瑟的秋风、凋零的草木、南飞的大雁、远遁的游子,使得此时的凡尘俗世凄美又伤情。
立秋诗词至宋代发展至巅峰,查《全宋诗》有一百五十二首提及立秋的诗作,《全宋词》中亦有八首提及。宋代在继承唐诗的基础上,进一步表达出了对天地万物的深切感知,立秋的意蕴在此时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继承了唐代立秋诗的悲凉,宋代诗词中不乏有“穷销壮岁功名志,病过新秋赏咏时。自古世间如意少,天公宁肯为君私”以及“风声雨气凉秋夜,世故时情病客心”这般感慨人生不易的诗作,然宋代在表达这一节气时,常常表露出对家国社稷的担忧,赋予了立秋诗词多重意义。
唐宋之后的立秋诗词在风格和题材上基本定型,后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续立秋的风韵。文人的情绪与自然的悲凉之气相应,他们将时节中体会到的千般滋味洋溢在诗词之中。多情的明代才女夏云英诉出了在立秋时的心境:“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宝鸭香消沉火冷,侍儿闲自理空侯。”(《立秋》)。这首诗勾勒出了一幅初秋生活的恬淡小景,虽然文中未言愁情,但望着那黯然失色的景象,那股忧愁,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清代诗人施闰章的《舟中立秋》,表达出了步入衰秋的苦涩心情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垂老畏闻秋,年光逐水流。阴云沉岸草,急雨乱滩舟。时事诗书拙,军储岭海愁。洊饥今有岁,倚棹望西畴。”“垂老”“阴云”“急雨”“乱”,这些字眼无不反映出诗人内心的阴雨和纷乱。
秋季时常会给人呈现一种衰败的景象,而立秋作为秋季的第一个节气,往往引发诗人的众多感慨,他们将自己在这一时节体会到的人生百味熔铸于这小小的节气之中。□宋敏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立秋为秋之始,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立秋,七月节。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楚辞·九辩》中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叹,首次将悲秋的情绪以文学语言表达于世。汉代也同样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这样的诗意传承。这类诗中常传达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文人们将自我的生命与自然相融合,在与自然的不断沟通中,加深对秋的认知。立秋节气正是在这一认知的深化中应运而生,它是古人心中具化的产物,文人们将对秋的无限诗情凝聚在此,含蕴丰润的立秋诗词得以展现。
中国许多传统节日节气都定型于唐朝,唐人感知自然,将万物与自我相联系。唐前的节气诗,节令时间不明确,内容粗疏。直至唐,众多节气诗作才大量涌现,表达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据统计,《全唐诗》中有二十七首提及立秋,唐人以物候的变化诠释立秋的到来,将此时物候变化细微地表现出来。唐司空曙《立秋日》诗有云:“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澹日非云映,清风似雨馀。卷帘凉暗度,迎扇暑先除。草静多翻燕,波澄乍露鱼。”唐白居易的《立秋日登乐游园》写尽了对世事似水变迁的感慨:“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这首诗乃是作者晚年在长安时,于立秋次日所作。乐游园本是一个浪漫而充满诗意的地方,可即便身处如此一个令人钦慕的游览胜地,看着眼前这萧索之象,联想到在官场受挫的人生经历,诗中亦不乏一种凋敝悲秋之感。萧瑟的秋风、凋零的草木、南飞的大雁、远遁的游子,使得此时的凡尘俗世凄美又伤情。
立秋诗词至宋代发展至巅峰,查《全宋诗》有一百五十二首提及立秋的诗作,《全宋词》中亦有八首提及。宋代在继承唐诗的基础上,进一步表达出了对天地万物的深切感知,立秋的意蕴在此时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继承了唐代立秋诗的悲凉,宋代诗词中不乏有“穷销壮岁功名志,病过新秋赏咏时。自古世间如意少,天公宁肯为君私”以及“风声雨气凉秋夜,世故时情病客心”这般感慨人生不易的诗作,然宋代在表达这一节气时,常常表露出对家国社稷的担忧,赋予了立秋诗词多重意义。
唐宋之后的立秋诗词在风格和题材上基本定型,后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续立秋的风韵。文人的情绪与自然的悲凉之气相应,他们将时节中体会到的千般滋味洋溢在诗词之中。多情的明代才女夏云英诉出了在立秋时的心境:“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宝鸭香消沉火冷,侍儿闲自理空侯。”(《立秋》)。这首诗勾勒出了一幅初秋生活的恬淡小景,虽然文中未言愁情,但望着那黯然失色的景象,那股忧愁,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清代诗人施闰章的《舟中立秋》,表达出了步入衰秋的苦涩心情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垂老畏闻秋,年光逐水流。阴云沉岸草,急雨乱滩舟。时事诗书拙,军储岭海愁。洊饥今有岁,倚棹望西畴。”“垂老”“阴云”“急雨”“乱”,这些字眼无不反映出诗人内心的阴雨和纷乱。
秋季时常会给人呈现一种衰败的景象,而立秋作为秋季的第一个节气,往往引发诗人的众多感慨,他们将自己在这一时节体会到的人生百味熔铸于这小小的节气之中。□宋敏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