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619期:第04版 憩心亭

故乡工匠

黎盛勇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我的家乡在安康农村,因曾经是闻名遐迩的盐运旱码头,过去街上十行八业的工匠多不胜举。数得着的,有胡银匠、向铁匠、刘纸匠、谢塘匠、吴窑匠、汪解匠、肖铜匠、宁染匠、甘画匠、段篾匠、柯油匠、陈石匠、左木匠、宋谯匠……如今这些人大多不在了,也无人传承他们的手艺。

现在,也只有街头李秤匠的两个徒弟还住街上。李秤匠的手艺好,生意俏,一年四季没得闲。他的关门弟子,不是外人,是我中学同学,也就是李秤匠的宝贝儿子得包。

李秤匠手巧。一杆秤,先是他经由白蜡树拉条,加工成秤杆。然后在秤杆上密密麻麻划短线,再于秤杆上用小车钻均匀钻上密密麻麻的小孔。然后往小孔里钉进银丝,再挫平磨光。之后,安上自己反反复复锻打、锉得银光闪亮的铁卡子,装秤勾、用马口铁皮包两头、钉钉子封口、再刷油漆,最后配上自己铸造的秤砣。一道又一道工序,都是李秤匠敲敲打打、锤锤钉钉完成。

他的秤,长短粗细,大到生产队分粮食的吊秤,小到盘秤、药铺用的戥子,应有尽有。

李秤匠是入赘而来的外乡人,手艺祖传。用他的秤,准头好,人都信得过。卖山货的人,每称重量的时候,免不了都要问一句过秤的人:“哎,你这是不是李秤匠的秤?”

人答:“你快把心放肚子里,不是李秤匠的秤,别人的秤,哪个敢用?”

年轻时候,李秤匠只带一个徒弟。这个徒弟是他在街上选中的邹二爷,为人精细且厚道善良。到老了,他才教了自己的儿子得包。李秤匠的铺子里,除了土坯砌成的炉子、风箱、铁砧、淬火的木水缸。墙上挂的,地上撂的,大大小小的工具数不胜数。秤匠手艺,最要紧的,是用砝码校准秤杆上的刻度。此外,做秤杆要会木匠活。打卡子、勾子,要会铁匠活,还得会油漆活。

邹二爷学艺的那阵儿,公家用上磅秤、台秤了,也用杆秤。到了得包正式出道的时候,市面上已经有了弹簧秤、电子秤了。

李秤匠一病不起过世后,因为懂点儿电知识,得包一步一步置办齐了木匠用的推、刨、锯方面的电动工具。靠着看书照图,学会了打家具。现在,得包印了名片,带着一帮子人四处包揽盖楼房支模、承包装修、外带电工活。人都叫他李老板了。

而钉秤的活,仍是邹二爷在干。邹二爷如今年近八旬,腰有故疾,行动困难。除非特别熟的人找上门,他才动动手。邹二爷的两个儿子,读书成器,都当了老师,孙子也上了大学。邹二爷没有授徒,估计是没人愿意学了。他去年搬进新楼房里,也没见他钉秤用的那些工具了。

得包的儿子,上学不大用功。先学了开车,又上技校学了厨艺,自己在村里开了一家旅游接待饭店,生意蛮红火。

不过,在村里的街上,家家户户的老杆秤,都还在用着……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