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624期:第04版 憩心亭

篁岭的秋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张焕军

暮秋初冬,由西安到徽州旅游。这个时节,北方已是落木萧萧,细雨寒风。而此时,皖南依然是一幅柔和的秋景。

在客栈大厅醒目的位置,立有一块“一日游”的招牌。西递宏村、黄山、新安江山水画廊等景点都包含在内,婺源篁岭也是其中之一。思索了一会儿,决定参团去欣赏篁岭的秋。

知道篁岭是近几年的事情。散落于媒体上的各种图片与文字将篁岭描绘得诗情画意。春有“花海梯田”的艳丽,秋有“梯云人家”的斑斓。篁岭已然是一种符号,是最美乡村的代表。

篁岭,江西省婺源县的一个小山村,如果从地域关联和文脉风俗上说,它原本是属于古徽州的。

清晨,大巴车从屯溪老街出发,载着一车游客朝篁岭驶去。由婺源出口下高速,经江湾古镇到了篁岭所在的石耳山脚下。一路上,碧空如洗,暖阳高悬,山峦绿海中不时有村庄掩映其中。随着车轮滚动,坐在车里,宛如饱览一幅皖南人家的山居画卷。

于南北方而言,秋天有着不同的表现。寒露过后,北方的秋忽然加快了节奏,由之初的不温不火变得急促起来。不长时间,红了、黄了的秋叶,金黄的谷穗、火红的高粱,以及挂满枝头的各种水果,使田间地头、山岭平原、乡村城市一下换了装扮。人们用层林尽染、秋意浓浓、果实累累、落叶缤纷形容秋的美丽。及至几场秋雨秋风过后,那迷人的秋便不知躲到哪里去了。虽然北方的秋来得匆忙,走得急切,但它却常常表现出一种壮烈的气势。燕飞秋草黄,风过草木凋。

相形之下,南方的秋却表现得有些婉约多情,即使过了霜降,甚至到了立冬,依旧是一副欲走还留的神情。依依惜别,含情脉脉。来得悄然,走得细腻。无形中拉长了秋的时节,平添了几多秋趣。于是,当北方草木凋零,“风萧萧兮易水寒”时,去南方赏秋便成了一种向往,一种时尚。

篁岭已经是4A级景区了。这是一个深藏在丘陵山坳中的小村,一面朝阳,三面环山。依山而建的座座徽派村舍与层峦叠翠的层层梯田交相呼应,粉墙黛瓦镶嵌在波澜起伏的绿海桑田中,犹如一座世外桃源。

我为篁岭的秋震撼。流连忘返、兴致勃勃的游人令我震撼;错落有序、鳞次栉比的村舍令我震撼;从阁楼窗户里伸出屋外的晒架上,由一个个又大又圆的筛子构成的美丽画卷更令我震撼。筛子里铺满了红色的辣椒、黄色的贡菊、白色的萝卜条,以及青绿色的豆角和各种农作物等。

记忆中,类似于篁岭这样的景色我是经历过的。小时候,曾在河北农村老家生活过几年。每到秋季,家家户户便开始忙碌起来。大人们把地里种的白薯刨出来,一车一车往院子里拉,堆积如小山一样的白薯是家里冬春季节重要的口粮补充。

中午,在山下村民家吃饭,同来的游客对见到的景象多有感慨。一些人甚至说,在这里当农民也挺不错的。

返回的路上,我在想,篁岭不临江、不临河,没有漫山遍野的红叶,也没有名山大川。它不通高铁、高速公路和公交,与外界相连的是一条蜿蜒崎岖的山间土路。是什么原因使这样一个过去贫穷闭塞的小山村变成了现今众所周知的网红地呢?

想起导游讲的一个故事。导游说,十年前的篁岭还是一个深度贫困村,所有致贫的元素这里一样不少。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缺水缺电,缺资金缺知识;房屋失修,田荒人散。篁岭唯一拥有的资源是世代居住的祖屋和翠绿色的青山。这时,一个企业家走访这里,他被这里的青山和民居所吸引,在做了大量调研后,提出了保护式开发“三部曲”,即整体搬迁、精准返迁、产业融入。通过旅游就业、创业、兴业,实现农业经济的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增收,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通道。导游说,今天的篁岭是山下建新村,村民安居乐业,古村变景区,村民就业增收。

我似乎明白了,人们争先恐后来这里的原因。篁岭的秋色改变了以往人们对秋的认知。秋不只是花草、枯荷与落叶,它还是丰收后的喜悦与幸福。篁岭的秋是穷则思变的结果,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它使人们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生态也是一种生产力。当然,在我看来,篁岭的秋还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记忆。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