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012期:第04版 百味国际

报摊改行

关键字:改行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莲湖路路口公交车站旁的小报摊,是我常去的地儿。每每外出候车,或是购物路过,总要停下来,翻翻新到的报纸和杂志,久而久之也成了习惯,习惯一旦形成不觉间也有了年头,快二十年了。

小报摊不大,也就一张单人床的面积,不足三平米。小是小点,可利用得极其讲究,摆的摆、挂的挂,空间利用到极限,数百种报刊有序陈列得井井有条。留给摊主自己的位置有限,仅仅勉强容纳一个人座椅,小号的。

“也就够糊口吃饭,想赚钱那是梦想。图个轻松自由离家近,得空儿也翻翻报纸小说啥的。”“每天人来人往咱也阅人无数,顾客看得多掏钱买得少。”老杨开心地说。真别小看摊主老杨,在常年的油墨书香熏陶下,他的言语也有着书卷味。

摊主杨师傅,在小报摊开张之初,头发尚好,中央部分谢顶,四周仍旧浓密茂盛,还可“地方支援中央”。小二十年过去,头发不见了,头顶光秃秃的,所剩不多的四周也已稀疏花白。杨师傅从前是城北一家金笔厂的工人,是一家大集体性质的小企业,厂子倒闭后,他几经折腾之后,这才干上了小报摊。报摊虽小却是他一家的生计和饭碗。

我家里书架上的杂志大多是从这里搬回去的。随着我看书阅读兴趣的变化,订买的杂志品种也在变化。九十年代中后期多为文学期刊《中篇小说选》,后来变成《国家地理》,以后又改成《散文》,再后来阅读兴致又变了,对《随笔》有了好感。

有时候,我去外地出差,等回来时我要的期刊已经脱销,这时老杨会专门为我再订一本,或是从别人的书摊借调一本。他的热心肠让我感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多了些信任和了解。

伴随通信手段的进步,我与老杨的联系方式也在不断更新。有了手机后,我喜欢看的杂志一到货,杨师傅便用电话通知我,再以后是短信,现在是用微信。

有了手机,海量信息扑天盖地,潮流般涌来之时,也伴随着阅读习惯的改变。期刊报纸的需求量在减少,原来的老用户也在流失,他却依然坚守。他不忍心放弃苦心经营多年的报摊。以副养主,用增加冷饮的收入来补贴主营业务收入的亏空,为此他专门添置了小冰箱。

去年十月国庆长假,我从他的书摊购得最后一本期刊《十月》。那期《十月》上有中俄两国首都同名十月文学杂志社合办的名家写散文随笔作品。九月我在上海寻找该期杂志无果,回来后让他专门给补订的。当我接到这期《十月》时,天空不时散落着雨滴,打在遮雨棚上啪啪作响,杨师傅小心翼翼地用一个塑料袋包好,摸了摸早已秃顶的光头,苦笑道:“再坚持一下,不行的话开春就改行。”

我知道这是他迫于生计的无奈之举,是大势所趋,他一个下岗工人怎能有回天之力呀。

小报摊熬到年底之后,还是关闭了。杨师傅经营近二十载的报摊消失了,消失在无数个书报摊、书报亭改行的汪洋大海之中,我想不会有人在意它的存在与否。

狗年春节过后老杨改行了:杨记凉皮,一个经营精神食粮的小报摊改头换面成为一家实体小吃店,小店的主人也换了,变成了老杨的儿子——小杨。(柳影)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