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坊》:像庖丁解牛,将小说拆解得清清楚楚
李浩的这部《匠人坊》(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是对中国现当代经典作家作品的评点,也是李浩自己小说观念、文学观念和艺术观念的重申。他做的是文本细读,无论是对写作者,还是普通读者,都颇有启发。《匠人坊》有趣好读,既让我们领略到文学之美和小说智慧,又充满了李浩式的犀利与真诚。
《匠人坊》选择了鲁迅、沈从文、张爱玲、莫言、余华、史铁生、白先勇、王小波、残雪和东西等10位作家的短篇小说,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个人趣味。除沈从文和史铁生外,其他几位基本上属于现代派或偏先锋性作家;而沈从文和史铁生,李浩选择的解读角度也不是常见的历史感、抒情乡土和浪漫主义,他强调的依然是“个人的缪斯独特的面部表情”,是解剖、拆解和重组过程中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文学理解。
10篇小说,被李浩拆解成各种语言、人物、情节和意义碎片。李浩说,鲁迅小说细节少,叙述多,共感力差;沈从文笔下泛着暖光,不够深入,难以抵达人们沉默着的幽暗区域;残雪安置她笔下的人物有时太过强势,太过信手拈来。这些评价直截而笃定,建立在李浩明确的小说审美判断力之上。他谈到小说情节的推动力,包括故事、语言、情绪、思辨推动,对于每一种推动他都有别样阐释。
李浩认为,沈从文小说多是描述,描述的状态不呈现内心的挣扎,重柔美,小而温暖,无法承担“伟大的悲哀”这一评价,却又对船上男人的悲哀有着深刻理解。他喜欢张爱玲细碎又尖锐的触觉,封锁的时空,流动的气息,两个人的心理微澜。李浩像说书人一样,环环相扣,轻松解锁,又像庖丁解牛,每一根血管和神经都被他分离得清清楚楚,纤毫毕现。说到余华《爱情故事》与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的互文式写作,是致敬,也是拓展,还是一种隐形的较量,作家怀着写作的雄心,重新讲述一个故事,提供新的认知、新的经验,找到新的叙事支点,给出撬动叙事的新鲜动力。
序言里,李浩反复强调自己的匠人身份,略略带着骄傲。他认为,文学,是生活的异形;写作,是技术的训练。李浩自信可以揭开小说的各种秘密,每一篇作品在他面前,就像放置在手术台上,他不仅对其内部结构了如指掌,那些游动在小说肌理、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在他阅读经验的显微镜下,同样无处遁形。
小说是语言的连缀,语言连缀起来表现为意义的呈现过程,李浩一寸一寸拆解,让所有词语各归其位,在他手里,恰到好处的语言表达,是有光泽、有弹性、有韧性的。每一个词语都与其他词语相关联,构成一个意义表达链条。语言组合与意义建构,都是创世,没必要纠结故事性与思想性谁覆盖谁。小说的本质是提供意义,完全无意义的故事,在小说里并不存在,或者说不应该存在。
好的小说具有生长性。李浩带着我们一段一段分解,再整合,尝试不同的重组。打通意义的断壁残垣,词语的支离破碎,变形、拆分、重建一个世界,不断逼近小说的终极意义。李浩漫步于经典作家作品,穿枝拂叶,路径交叉,随时可以进入叙事内部和背后。他喜欢通过这样的方式,阐释自己,表达自己,仿佛借助他人屋舍,装修自己喜欢的风格。这里面有种游戏的快乐,他在和作者捉迷藏,又不断为读者提供谜底,最终落点依然是文学的审美意义所在,就此而言,《匠人坊》堪称精准的艺术导航。
□张艳梅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李浩的这部《匠人坊》(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是对中国现当代经典作家作品的评点,也是李浩自己小说观念、文学观念和艺术观念的重申。他做的是文本细读,无论是对写作者,还是普通读者,都颇有启发。《匠人坊》有趣好读,既让我们领略到文学之美和小说智慧,又充满了李浩式的犀利与真诚。
《匠人坊》选择了鲁迅、沈从文、张爱玲、莫言、余华、史铁生、白先勇、王小波、残雪和东西等10位作家的短篇小说,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个人趣味。除沈从文和史铁生外,其他几位基本上属于现代派或偏先锋性作家;而沈从文和史铁生,李浩选择的解读角度也不是常见的历史感、抒情乡土和浪漫主义,他强调的依然是“个人的缪斯独特的面部表情”,是解剖、拆解和重组过程中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文学理解。
10篇小说,被李浩拆解成各种语言、人物、情节和意义碎片。李浩说,鲁迅小说细节少,叙述多,共感力差;沈从文笔下泛着暖光,不够深入,难以抵达人们沉默着的幽暗区域;残雪安置她笔下的人物有时太过强势,太过信手拈来。这些评价直截而笃定,建立在李浩明确的小说审美判断力之上。他谈到小说情节的推动力,包括故事、语言、情绪、思辨推动,对于每一种推动他都有别样阐释。
李浩认为,沈从文小说多是描述,描述的状态不呈现内心的挣扎,重柔美,小而温暖,无法承担“伟大的悲哀”这一评价,却又对船上男人的悲哀有着深刻理解。他喜欢张爱玲细碎又尖锐的触觉,封锁的时空,流动的气息,两个人的心理微澜。李浩像说书人一样,环环相扣,轻松解锁,又像庖丁解牛,每一根血管和神经都被他分离得清清楚楚,纤毫毕现。说到余华《爱情故事》与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的互文式写作,是致敬,也是拓展,还是一种隐形的较量,作家怀着写作的雄心,重新讲述一个故事,提供新的认知、新的经验,找到新的叙事支点,给出撬动叙事的新鲜动力。
序言里,李浩反复强调自己的匠人身份,略略带着骄傲。他认为,文学,是生活的异形;写作,是技术的训练。李浩自信可以揭开小说的各种秘密,每一篇作品在他面前,就像放置在手术台上,他不仅对其内部结构了如指掌,那些游动在小说肌理、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在他阅读经验的显微镜下,同样无处遁形。
小说是语言的连缀,语言连缀起来表现为意义的呈现过程,李浩一寸一寸拆解,让所有词语各归其位,在他手里,恰到好处的语言表达,是有光泽、有弹性、有韧性的。每一个词语都与其他词语相关联,构成一个意义表达链条。语言组合与意义建构,都是创世,没必要纠结故事性与思想性谁覆盖谁。小说的本质是提供意义,完全无意义的故事,在小说里并不存在,或者说不应该存在。
好的小说具有生长性。李浩带着我们一段一段分解,再整合,尝试不同的重组。打通意义的断壁残垣,词语的支离破碎,变形、拆分、重建一个世界,不断逼近小说的终极意义。李浩漫步于经典作家作品,穿枝拂叶,路径交叉,随时可以进入叙事内部和背后。他喜欢通过这样的方式,阐释自己,表达自己,仿佛借助他人屋舍,装修自己喜欢的风格。这里面有种游戏的快乐,他在和作者捉迷藏,又不断为读者提供谜底,最终落点依然是文学的审美意义所在,就此而言,《匠人坊》堪称精准的艺术导航。
□张艳梅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