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727期:第03版 教育培训

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轻度抑郁检出率为17.2% 重度抑郁为7.4%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编者按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家长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培养兴趣爱好的关注越来越多,忽略了对孩子内心的呵护。学校更多关注学生的成绩与安全,而忽略个体化差异。本报记者调查后发现,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学习环境好了,但孩子们却变得不开心,部分孩子正在被焦虑、抑郁等各种心理问题困扰。对此,有关专家呼吁,开展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

1 ·案例

一名抑郁症学生的自白

张一(化名)西安某高中学生

刚上初三时,我感觉每天都没有精神,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感觉所有同学都在排挤我,老师也针对我,所有的痛苦没有人可以倾诉,回家对妈妈说,妈妈总会说:“为什么别人都这样对你,还不是你自己的问题?”我感觉整个世界都遗弃了我,于是我用刀片划伤自己来发泄情绪,却感觉不到痛,甚至有时候很想从楼上跳下去。我觉得这样的自己很可怕,于是要求去找心理咨询师,在哀求和斗争了很多次以后,妈妈终于同意了。

在心理咨询师的建议下,妈妈先带我去医院心理科诊断,被诊断为抑郁症,然后就开始了每周一次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持续了一年半,在接受心理咨询3 个月左右之后,我的人际关系好了一些,内心也没有那么压抑了,学习成绩也开始进步,后来正常参加了中考。心理老师教给我的方法,让我在高中交到了朋友,还设定新的人生目标。现在我懂得,人一定要学会爱自己,情绪应该有更科学地发泄渠道和方法。和爸爸妈妈的关系也缓和很多,交流也多了,不像过去一说话就争吵。

这是我的个人经历,分享是希望更多同龄人了解抑郁症不可怕,可以治好,我们也没有自己想得那么不好,也可以有全新的人生体验。希望更多家长理解,我们有时候真的内心很痛苦,希望家长们也去学习心理学,了解孩子的内心和压力,和我们像朋友一样,而不是居高临下,把你们希望我们做的当成我们应该做的。

2 ·调查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今年3 月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 0 1 9 -2 0 2 0)》显示,2 0 2 0 年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 4 .6 %,其中,轻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 7 .2 %,重度抑郁为7 .4 %,女生抑郁高于男生,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这样的数据无疑让大家颇为震惊,而社会对问题青少年的过分解读,给予的偏见与异样眼光……诸多因素的聚合与裂变,使得学生自残轻生等现象时有发生。

A  低年龄段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数量不断增加

“小孩子哪来的压力?”多数家长用这一句话便否定了孩子存在压力的可能。实则不然,在如今高压的社会环境下,孩子身上的压力不能忽略。

“学生期间常见的心理困扰有三大类:学习类、人际关系、青春期心理。学习类问题在中学生中比较多见,例如学习心理压力过大,出现精神萎靡,胃口不好,甚至失眠、记忆力下降,甚至拒绝去学校等厌学情况。”咸阳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党支部书记、执行会长李强说。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儿童青少年心理成长指导师黄鹤认为,青少年频繁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与孩子自身的气质类型、父母的养育方式和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等息息相关。很大程度上,孩子被一种非常单一的价值观绑架只有考上好大学,人生才有价值,不然你就是失败者。

“青少年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主要群体为初中生和高中生,也包括小部分小学生,年龄大多集中在1 6 岁加减2 岁。这几年,随着升学压力的逐步加大,已向中考和小升初传导,低年龄段学生(8 -1 3 岁)出现心理问题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理精神科主治医师张欢说。

采访中,有学生表示,爸爸妈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甚至将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强加于孩子,希望我们可以按照他们规划的轨道按部就班,让我们觉得压力很大。

除了学业压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也至关重要。如同学之间的排挤欺负,老师不当的言辞或教学管理上的严词苛责等也是许多学生无法承受的。校园暴力屡禁不止、老师区别对待、同学间永不停止的八卦,让本该无忧无虑的校园生活变得胆战心惊。

B  家长应把更多精力放在孩子心理健康上

目前,我国心理学并不普及,也不被大多数家长接受,孩子出现问题不但不主动沟通安慰,甚至说出更多令孩子受伤的话。“你拿刀划自己给谁看呢?”“你这样是让我看,我辛辛苦苦把你养成了这么一个废物?”

“谈到临床表现,青少年可能会谈及自己的一些不良情绪,焦虑情绪,抑郁体验等,也有一部分青少年会有明显的躯体不适。而家长报告的临床表现,往往是不去上学,不愿意写作业,脾气大,整天玩手机、玩游戏等。基本很少会谈到孩子的情绪问题,更多的是孩子如何难以管理,难以教育等。”张欢说。

2 0 2 1 年1 月2 0 日,《家庭教育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审议,意味着家庭教育已经不再仅仅是“家事”,而是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的重视和关注。

“现在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工作中,经常遇到孩子已经被医院诊断为抑郁症,家长仍然觉得孩子是装的、是为了逃避上学,由此造成的悲剧不胜枚举。”黄鹤建议,作为家长,应该主动学习家庭教育,甚至主动接受心理咨询,来帮助孩子身、心两方面都健康发展。

家长无疑是爱孩子的,而爱不应该成为控制,在孩子自我意识不断觉醒的过程中应该给予引导。假如孩子出现心理上的问题,不应该回避、不理解,甚至排斥、放弃孩子。家长同样要和孩子一起成长,去治疗、理解、陪伴。

“每一个孩子的情况需要有针对性去对待。针对普遍的大多数家庭和孩子,应该是改变家庭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张欢建议,家长应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上,培养良好的人格,启迪孩子的心智和人性,而不是追求孩子多掌握一点知识和多提高一点成绩。不要把父母对社会急剧变革的焦虑、对孩子未来就业的恐惧,传递给孩子,或者转变成对孩子学习的施压和逼迫。

李强建议,多发现孩子的优点,而不是盯着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要少比较、多赞扬,尤其是不要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家孩子的长处比较,如果实在不会赞扬,至少做到少批评、少指责。建议多与孩子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甚至一起做事,这是走进孩子心理世界的最佳途径。

 开心学习,认真生活。


C   提高全民基本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基本在2 0 %至3 0 %左右,重度的基本在5 %至8 %左右,有自残自杀等想法的比例基本在2 %至3 %左右,曾经尝试自残自杀行为的在1 %至1 .7 %左右。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但每年到门诊就诊和接受治疗的比例却非常低。

“出现焦虑抑郁情绪或焦虑抑郁症状并不等于就是得了焦虑症或者抑郁症。焦虑症和抑郁症有严格的诊断标准和诊疗程序。”张欢说。

李强认为,青少年的很多心理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注意力的转移,会逐渐变好。因此,青少年不用太担心害怕,家长、学校、社会也不用过度担心。如果遇到青少年自身难以克服的心理困扰,要寻找专业帮助,可以是老师或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再严重需要治疗的,可以找专业的心理医生,8 0 %以上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所以家长不要因为孩子有心理问题,就过度担心害怕,甚至回避、不承认,以免延误了治疗时机,学校老师也不要用异样眼光甚至排斥、歧视寻求心理帮助的青少年。

受访专家一致建议,在社会层面,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尽量提高全民基本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减少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的影响。对于孩子本身,要学会情绪管理,正确对待负面情绪,合理宣泄与疏通。若出现持续的心境低落、兴趣减退等明显症状,应及时就医,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早康复。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牟影影采写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