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端午的一些事起源粽香千里
起源
当艾草的清香氤氲了整个屋子,餐桌上粽叶飘香,端午假期就要到了。端午吃粽子,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
围绕粽子这一硬核文化“符号”,在电商平台,消费数据、口味需求和品牌跨界等出现三大新趋势,老字号与新国货展开了真正意义上的“遭遇战”。不管老字号还是新品牌,每个地方的人,对粽子的味道有不同的讲究,粽子为何有南咸北甜之分?除了吃粽子,我们还要在端午这天互道祝福,那端午该说“端午安康”还是“端午快乐”呢?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端午的一些事。
起源
端午节的起源,说法甚多,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等。据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所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纪念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所以人们“陪而哀之,世论陪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人把吃棕子和龙舟竞渡等,均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端午最早是作为“恶日”来过的,从唐朝开始,人们才逐渐把端午节当作佳节来过。端午日与夏至日临近,这时阳气最盛,蚊子等害虫出现,而且时逢“重五”,五是阳数,重五有“极阳”之含意。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阴阳和谐,对于阳气极盛的节日一般认为是不吉利的,恶病病疫常常泛滥,于是便形成了“躲午(五)”的习俗。后来便以讹传讹,就成了“端午”。
粽香千里
古时的粽子也称“角黍”或“菰(gū)黍”,有仲夏端午烹角黍之说,正如《风土记》中的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初五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在西晋时期,江南地区的百姓已经普遍用菰叶裹黍米来做粽子食用。
关于端午食粽的典故,据古籍《荆楚岁时记》和《太平寰宇记》的记载来看,南方气候温润盛产稻米,因此百姓喜用稻米和植物叶子做成粽子,作为端午节祭祀蛟龙的祭品。而在南梁吴均的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中,粽子则是人们用竹筒装米制成,投入水中祭祀屈原。
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同样是最被人们熟知的端午传统民俗,在南方沿海一带尤为盛行。据记载,“龙舟”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历史典籍《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事实上,在屈原的《九歌·湘君》也有着关于“龙舟”风物的体现,诗日:“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其中的“飞龙”被不少当代学者认为就是龙舟。龙舟竞渡的习俗与古越人(先秦古籍中指长江中下游以南沿海地区人民)对龙图腾的原始信仰有关,《汉书》记载:“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古越人不仅“断发文身”以“像龙子”,而且也会在端午这一天,以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伴着击鼓声在水面上竞渡,以祭龙神。
安康地处中国四大母亲河“江河淮汉”之汉水上游,千年前,亲水乐船的安康先民在汉江驾舟破浪、生活繁衍,于是安康龙舟在安康人民乐山好水的习性与生产劳动结合下诞生。安康龙舟习俗由集资、祭龙舟、龙舟下水、吃汉江排子宴、赛龙舟划对头、龙舟制作、吃百鸭宴庆胜利等内容构成,主要分布在安康市石泉县、汉阴县、紫阳县、岚皋县、旬阳县、白河县、汉滨区沿汉江各集镇。其中,汉滨区是安康龙舟习俗的集中地,是安康龙舟习俗的经典代表。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当艾草的清香氤氲了整个屋子,餐桌上粽叶飘香,端午假期就要到了。端午吃粽子,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
围绕粽子这一硬核文化“符号”,在电商平台,消费数据、口味需求和品牌跨界等出现三大新趋势,老字号与新国货展开了真正意义上的“遭遇战”。不管老字号还是新品牌,每个地方的人,对粽子的味道有不同的讲究,粽子为何有南咸北甜之分?除了吃粽子,我们还要在端午这天互道祝福,那端午该说“端午安康”还是“端午快乐”呢?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端午的一些事。
起源
端午节的起源,说法甚多,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等。据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所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纪念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所以人们“陪而哀之,世论陪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人把吃棕子和龙舟竞渡等,均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端午最早是作为“恶日”来过的,从唐朝开始,人们才逐渐把端午节当作佳节来过。端午日与夏至日临近,这时阳气最盛,蚊子等害虫出现,而且时逢“重五”,五是阳数,重五有“极阳”之含意。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阴阳和谐,对于阳气极盛的节日一般认为是不吉利的,恶病病疫常常泛滥,于是便形成了“躲午(五)”的习俗。后来便以讹传讹,就成了“端午”。
粽香千里
古时的粽子也称“角黍”或“菰(gū)黍”,有仲夏端午烹角黍之说,正如《风土记》中的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初五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在西晋时期,江南地区的百姓已经普遍用菰叶裹黍米来做粽子食用。
关于端午食粽的典故,据古籍《荆楚岁时记》和《太平寰宇记》的记载来看,南方气候温润盛产稻米,因此百姓喜用稻米和植物叶子做成粽子,作为端午节祭祀蛟龙的祭品。而在南梁吴均的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中,粽子则是人们用竹筒装米制成,投入水中祭祀屈原。
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同样是最被人们熟知的端午传统民俗,在南方沿海一带尤为盛行。据记载,“龙舟”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历史典籍《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事实上,在屈原的《九歌·湘君》也有着关于“龙舟”风物的体现,诗日:“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其中的“飞龙”被不少当代学者认为就是龙舟。龙舟竞渡的习俗与古越人(先秦古籍中指长江中下游以南沿海地区人民)对龙图腾的原始信仰有关,《汉书》记载:“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古越人不仅“断发文身”以“像龙子”,而且也会在端午这一天,以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伴着击鼓声在水面上竞渡,以祭龙神。
安康地处中国四大母亲河“江河淮汉”之汉水上游,千年前,亲水乐船的安康先民在汉江驾舟破浪、生活繁衍,于是安康龙舟在安康人民乐山好水的习性与生产劳动结合下诞生。安康龙舟习俗由集资、祭龙舟、龙舟下水、吃汉江排子宴、赛龙舟划对头、龙舟制作、吃百鸭宴庆胜利等内容构成,主要分布在安康市石泉县、汉阴县、紫阳县、岚皋县、旬阳县、白河县、汉滨区沿汉江各集镇。其中,汉滨区是安康龙舟习俗的集中地,是安康龙舟习俗的经典代表。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