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初心追梦前行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旅欧勤工俭学启示录
时光倒流百年。有这样一批批年轻人,他们远渡重洋,来到欧洲这个思想启蒙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一边勤工俭学,一边学习,探究救国图强之道。
当时的中国,列强环伺,内忧外患;当时的欧洲,社会变革,思潮激荡。
如今的欧洲,依然留有革命先辈的红色足迹。
寻访初心,追梦前行。
求学追梦
蒙达尔纪,法国首都巴黎以南100多公里处一座约1.5万人口的小城。日前,笔者驱车前往那里,寻访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留下的印迹。
雷蒙特列街15号,是一栋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三层建筑。百余年前,这里活跃着一群中国勤工俭学青年。如今这里是中国旅法勤工俭学纪念馆,陈列有照片、文件、用具等近千件展品。馆长王培文介绍说,李维汉、李富春、李立三、罗学瓒等革命先辈,有的曾在这里居住,有的在这里参加过活动。
一张张斑驳的老照片,一个个坚毅的新青年。他们不远万里而来,为的是追求文化知识,为的是救国图强。
鸦片战争后,中国走上“睁眼看世界”之路,历经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一系列痛苦失败。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但中国社会积贫积弱,先进知识分子仍在苦苦探索救国兴邦之路。
在“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理念激励下,倡导留学欧美成为社会风潮。百年前的法国,因其先进的工业文明和大革命传统,对中国影响颇大。热心教育事业的蔡元培、吴玉章等人积极倡导和组织青年知识分子留法学习。
1919年3月17日,上海汇山码头。89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登上日轮“因幡丸”,他们是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第一批学生。此次出发相当轰动,社会各界举行了盛大欢送会。
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学术机构在梳理史料过程中发现,1919年3月至1920年底,有记载的留法勤工俭学人员分20多批乘坐轮船从上海黄浦江沿线各码头出发,赴法学生累计约1600人。
蒙达尔纪成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重要活动地,当地人也引以为傲。2014年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蒙达尔纪市把火车站前广场命名为“邓小平广场”。2019年,以浮雕形式再现中国青年求学风采的《百年丰碑》雕塑又落成于此。
风雨锤炼
从巴黎十三区意大利广场向西北走几十米,转进寂静的戈德弗鲁瓦街,街口墙上有一块纪念牌,牌上的头像浮雕是国人倍感亲切的英俊面容,每每引人驻足良久。头像下方有金色的法文说明“周恩来,1922至1924年留法期间曾居住于此”。
如今经营旅馆的华人夫妇领笔者走进周恩来当年居住的房间。房间现已改建成标准间。当时,这里只是一间面积仅七八平方米、没有卫浴设施的简易小屋。
身居斗室的周恩来一刻没有停止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思考。他白天勤工俭学,晚上给天津《益世报》等报刊撰写通讯,并发起创建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前身),开展党团活动。
由于经费不足,许多勤工俭学的中国青年需要一边读书,一边做工。时年16岁的邓小平仅在学校学了几个月法语和商贸,就被迫打工谋生。在法国的5年多时间里,他辗转于钢铁厂、橡胶厂等地打工,也曾从事各种脏累的杂工。
艰苦的求学和做工经历,使邓小平、陈毅等一大批勤工俭学生深刻了解工人阶级所受剥削,对资本主义社会弊病有了直接认识。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下,他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
其中,蔡和森是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中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先行者。1919年底,蔡和森怀着对革命理想的热烈追求,远渡重洋赴法勤工俭学。他在法国感受着异国文明的冲击和思想潮流的激荡,“猛看猛译”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的重要段落,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及各国工人运动,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1年,由于形势变化,勤工俭学的学生们开始奋起争取自身权益和维护祖国利益。他们首先在2月发起向北洋军阀政府要“生存权、求学权”的求学运动,随后又在6月开展反对当时北洋政府向法国秘密大借款的爱国行动,9月进行了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的奋勇抗争。
法国当局拘捕了进占里昂中法大学一座楼房的抗议学生,将他们临时拘押在蒙吕克军事监狱。
现如今,这所监狱早已停用,但基本保留当年的格局。
余音回荡
同一时期,在德国中部哥廷根大学,在比利时南部沙勒罗瓦劳动大学……也活跃着一批怀抱留学报国梦想的中国青年。他们在求索,如何“以(西方)科学与精神之教育,图中国道德、知识、经济之发展”。
哥廷根是一座风光秀丽的千年古城,以诺贝尔奖得主辈出的哥廷根大学闻名于世。该大学中国学联的网页上,至今还可以看到朱德留学情况的简介。
“他(朱德)是学联的第二任主席。他向哥廷根民众介绍中国,努力让德国人理解和支持中国革命。”中国哥廷根学联主席王佳雯说,朱德的故事在学生活动中总会被提及,一直激励着留学生的爱国、报国情怀。
比利时南部的沙勒罗瓦劳动大学创始于1903年,曾是欧洲著名的工业技术学校之一。该校图书馆管理员、历史学家维利·普塞尔向笔者展示了聂荣臻、刘伯坚、何长工等人当年在这里学习的珍贵资料。
聂荣臻1921年来到劳动大学,次年被录取到化学工程系。在校期间,聂荣臻在图书馆里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ABC》等著作,寻找改造中国的途径和方法。
1922年8月,聂荣臻在沙勒罗瓦劳动大学加入了中国留欧学生在法国成立的共产主义政党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从此走上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道路。
经过勤工俭学运动的洗礼和深入的理性思考,许多青年学子感到“实业救国”的愿望非常不现实,要想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使四万万同胞都能有衣有食,只有实行社会主义。这种思想在日后中国的革命、发展、改革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后,一大批留学人员远赴苏联、东欧学习,成为祖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重要力量。1978年,为加速人才培养、学习吸取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验以及其他有益的文化以适应国家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邓小平作出扩大派遣留学生这一重要战略决策。
这一指示开启了新时期我国大规模派遣留学人员的序幕,翻开了我国出国留学工作的新篇章,其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吹响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先声号角。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建党百年之际,法国蒙达尔纪森林中学、中国湖南浏阳市第一中学再度开启“云课堂”。相隔万里,跨越百年,两地师生一同走进中国旅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历史华章。□田帆刘芳
法国蒙达尔纪火车站前的“邓小平广场”。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时光倒流百年。有这样一批批年轻人,他们远渡重洋,来到欧洲这个思想启蒙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一边勤工俭学,一边学习,探究救国图强之道。
当时的中国,列强环伺,内忧外患;当时的欧洲,社会变革,思潮激荡。
如今的欧洲,依然留有革命先辈的红色足迹。
寻访初心,追梦前行。
求学追梦
蒙达尔纪,法国首都巴黎以南100多公里处一座约1.5万人口的小城。日前,笔者驱车前往那里,寻访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留下的印迹。
雷蒙特列街15号,是一栋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三层建筑。百余年前,这里活跃着一群中国勤工俭学青年。如今这里是中国旅法勤工俭学纪念馆,陈列有照片、文件、用具等近千件展品。馆长王培文介绍说,李维汉、李富春、李立三、罗学瓒等革命先辈,有的曾在这里居住,有的在这里参加过活动。
一张张斑驳的老照片,一个个坚毅的新青年。他们不远万里而来,为的是追求文化知识,为的是救国图强。
鸦片战争后,中国走上“睁眼看世界”之路,历经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一系列痛苦失败。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但中国社会积贫积弱,先进知识分子仍在苦苦探索救国兴邦之路。
在“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理念激励下,倡导留学欧美成为社会风潮。百年前的法国,因其先进的工业文明和大革命传统,对中国影响颇大。热心教育事业的蔡元培、吴玉章等人积极倡导和组织青年知识分子留法学习。
1919年3月17日,上海汇山码头。89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登上日轮“因幡丸”,他们是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第一批学生。此次出发相当轰动,社会各界举行了盛大欢送会。
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学术机构在梳理史料过程中发现,1919年3月至1920年底,有记载的留法勤工俭学人员分20多批乘坐轮船从上海黄浦江沿线各码头出发,赴法学生累计约1600人。
蒙达尔纪成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重要活动地,当地人也引以为傲。2014年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蒙达尔纪市把火车站前广场命名为“邓小平广场”。2019年,以浮雕形式再现中国青年求学风采的《百年丰碑》雕塑又落成于此。
风雨锤炼
从巴黎十三区意大利广场向西北走几十米,转进寂静的戈德弗鲁瓦街,街口墙上有一块纪念牌,牌上的头像浮雕是国人倍感亲切的英俊面容,每每引人驻足良久。头像下方有金色的法文说明“周恩来,1922至1924年留法期间曾居住于此”。
如今经营旅馆的华人夫妇领笔者走进周恩来当年居住的房间。房间现已改建成标准间。当时,这里只是一间面积仅七八平方米、没有卫浴设施的简易小屋。
身居斗室的周恩来一刻没有停止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思考。他白天勤工俭学,晚上给天津《益世报》等报刊撰写通讯,并发起创建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前身),开展党团活动。
由于经费不足,许多勤工俭学的中国青年需要一边读书,一边做工。时年16岁的邓小平仅在学校学了几个月法语和商贸,就被迫打工谋生。在法国的5年多时间里,他辗转于钢铁厂、橡胶厂等地打工,也曾从事各种脏累的杂工。
艰苦的求学和做工经历,使邓小平、陈毅等一大批勤工俭学生深刻了解工人阶级所受剥削,对资本主义社会弊病有了直接认识。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下,他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
其中,蔡和森是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中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先行者。1919年底,蔡和森怀着对革命理想的热烈追求,远渡重洋赴法勤工俭学。他在法国感受着异国文明的冲击和思想潮流的激荡,“猛看猛译”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的重要段落,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及各国工人运动,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1年,由于形势变化,勤工俭学的学生们开始奋起争取自身权益和维护祖国利益。他们首先在2月发起向北洋军阀政府要“生存权、求学权”的求学运动,随后又在6月开展反对当时北洋政府向法国秘密大借款的爱国行动,9月进行了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的奋勇抗争。
法国当局拘捕了进占里昂中法大学一座楼房的抗议学生,将他们临时拘押在蒙吕克军事监狱。
现如今,这所监狱早已停用,但基本保留当年的格局。
余音回荡
同一时期,在德国中部哥廷根大学,在比利时南部沙勒罗瓦劳动大学……也活跃着一批怀抱留学报国梦想的中国青年。他们在求索,如何“以(西方)科学与精神之教育,图中国道德、知识、经济之发展”。
哥廷根是一座风光秀丽的千年古城,以诺贝尔奖得主辈出的哥廷根大学闻名于世。该大学中国学联的网页上,至今还可以看到朱德留学情况的简介。
“他(朱德)是学联的第二任主席。他向哥廷根民众介绍中国,努力让德国人理解和支持中国革命。”中国哥廷根学联主席王佳雯说,朱德的故事在学生活动中总会被提及,一直激励着留学生的爱国、报国情怀。
比利时南部的沙勒罗瓦劳动大学创始于1903年,曾是欧洲著名的工业技术学校之一。该校图书馆管理员、历史学家维利·普塞尔向笔者展示了聂荣臻、刘伯坚、何长工等人当年在这里学习的珍贵资料。
聂荣臻1921年来到劳动大学,次年被录取到化学工程系。在校期间,聂荣臻在图书馆里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ABC》等著作,寻找改造中国的途径和方法。
1922年8月,聂荣臻在沙勒罗瓦劳动大学加入了中国留欧学生在法国成立的共产主义政党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从此走上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道路。
经过勤工俭学运动的洗礼和深入的理性思考,许多青年学子感到“实业救国”的愿望非常不现实,要想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使四万万同胞都能有衣有食,只有实行社会主义。这种思想在日后中国的革命、发展、改革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后,一大批留学人员远赴苏联、东欧学习,成为祖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重要力量。1978年,为加速人才培养、学习吸取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验以及其他有益的文化以适应国家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邓小平作出扩大派遣留学生这一重要战略决策。
这一指示开启了新时期我国大规模派遣留学人员的序幕,翻开了我国出国留学工作的新篇章,其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吹响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先声号角。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建党百年之际,法国蒙达尔纪森林中学、中国湖南浏阳市第一中学再度开启“云课堂”。相隔万里,跨越百年,两地师生一同走进中国旅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历史华章。□田帆刘芳
法国蒙达尔纪火车站前的“邓小平广场”。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