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031期:第08版 陕煤四版

对新时期煤矿企业困难职工精准帮扶的几点思考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张海峰

煤矿工人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所处地域偏僻,工作环境艰苦,许多煤矿工人来自偏远农村,或者是“煤二代”“煤三代”,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家庭负担较重。近年来,随着煤炭市场的持续走强,煤矿工人的收入水涨船高,与上世纪90年代及本世纪初相比,煤矿职工的整体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困难职工的绝对数量大幅降低。当前,煤矿企业困难职工的数量、形成原因以及帮扶办法与行业的困难时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总体收入来看,困难职工分布不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煤炭市场逐步成熟,煤矿企业自负盈亏。受地质条件、所在地域、煤炭质量以及历史包袱因素等所限,煤炭企业经济效益差别巨大,导致职工收入差距拉大。比如,东北的煤炭企业大部分陷入资源枯竭的境地,加之企业办社会规模庞大,职工工资收入普遍较低;神华、中煤等企业由于效益较为稳定,职工收入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2014年至2016年,煤炭市场不景气的时期,这种差距尤为突出。

从致困原因来看,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煤矿职工的收入经过多轮上涨,目前的困难职工大多是因病致困。以陕西黄陵二号煤矿有限公司为例,2015年到2016年,共申报困难职工57人,其中因本人或直系亲属生病致困的达40人,占困难职工总数的70%。特别是一些职工本人罹患重症导致身体致残,传统的帮扶方式效果不理想,帮扶难度比以往增加,困难职工帮扶面临着既要“救急”也要“救贫”的矛盾。

从帮扶任务来看,标准提高,时间紧迫。一方面,困难职工帮扶的标准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转化为“努力实现脱贫致富”;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现在到2020年,只有不到3年时间。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要全面消除困难职工,煤矿企业工会组织面临的压力很大,必须要有决胜的精神状态和实际行动。

“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产生最早是在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根据当前煤矿企业困难职工帮扶工作中面临的新矛盾、新热点、新形势、新任务,工会组织必须解放思想,创新方式,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认真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不断丰富和完善帮扶形式,提高帮扶效果。

一、工作思路要精确

困难帮扶最根本的举措在于降低困难职工的发生率,在控制好增量的基础上逐步减少存量。从煤矿企业的实际来看,就是要立足行业现实,从预防层面入手,找准职工致困的主要原因和源头,采取针对措施,从全局上减少困难职工的绝对数量。根据目前困难职工因病致困占大多数的实际情况,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健康状况,是困难帮扶工作的治本之策。

(一)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努力实现“防患于未然”。很多因病致困、因病返困案例,都是因为小病拖着不治或者诊治不及时,而逐渐发展成为大病,因此加强定期的健康体检,实现无病预防、有病早治,是提高帮扶工作水平的重要前提。煤矿企业要坚持定期对全体职工开展健康体检,建立全员健康档案,对职工的身体健康实行跟踪管理,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二)加强职业健康管理,努力消除“白伤害”。相对于直接工伤事故造成的“红伤”,职业病通常被称为“白伤”。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伤害具有多发性、长期性以及治愈难度大、患者痛苦大、社会影响大等特点。在煤矿企业中,因职业病造成的困难家庭不在少数。一是要认真落实《职业病防治法》,加强职业卫生管理,维护职工生命健康权益。二是要依法配备劳动保护用品,开展职业卫生培训活动,提高职工的防范能力,切实降低和杜绝职业病的发生。三是要加强职业危害宣传工作。全面排查职业健康危害因素,在生产生活场所设置职业危害因素告知牌,让职工了解工作岗位存在的危害健康因素、防护措施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职工职业健康意识。

(三)改善生产作业条件,努力做到“生产零伤害”。煤矿工作环境恶劣,其中粉尘是职工健康最大的威胁。煤矿企业要积极开展对作业条件和环境的改善治理,加强作业现场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对粉尘、噪音、高温、强光、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危害加强监测监管,引进适合矿井安全生产条件的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提高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把职工从高强度、高风险的生产环节解放出来,让职工健康工作、幸福生活。

二、档案建立要精细

精确识别是精准帮扶的重要前提。要摸清困难职工的基本情况,分门别类、建档立卡。这是帮扶工作从“粗放”到“精准”,从“一刀切”到“靶向治疗”的关键和基础。

从申报程序上讲,一是要向全体职工讲清政策,让大家明白困难帮扶的范围、标准、方式和渠道,使困难帮扶工作实现全覆盖、无遗漏。二是要坚持职工个人申报、区队证明、工会调查核实、相关会议研究确定的基本程序,确保程序规范、情况真实。三是要对困难家庭的基本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接受职工群众监督,做到透明公开。

从档案的建立上讲,对初次纳入帮扶对象的职工,要完善其基本信息,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姓名、年龄、工作单位、学历、家庭成员、直接或间接供养人、个人及家庭收入、致困原因等)以及致困原因分析、帮扶措施、帮扶责任人、帮扶效果、目前现状等。困难职工的档案要实行信息化、动态化管理。

从档案信息的更新上讲,要对帮扶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定期与帮扶对象沟通交流,对其工作单位和家庭情况走访了解,掌握其工作、学习、生活及收入情况。要对帮扶措施的实施效果定期进行评价,并及时录入帮扶档案信息系统,为实施精准扶贫打下坚实基础。

三、帮扶办法要精准

精准帮扶,是困难帮扶工作科学性的体现。困难职工帮扶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制胜之道也在于精准。职工致困原因各不相同,有的看不起病,有的住不起房,有的丧失劳动能力,有的缺乏专业技能,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工会组织要在吃透情况的基础上,搞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提高帮扶工作成效。

从帮扶原则上讲,要强调自立。只有恢复“造血功能”,才能挖掉穷根。困难帮扶不是大包大揽,既不能让帮扶对象产生依赖,也不能让困难帮扶成为工会的例行公事。要把提高帮扶对象的脱困能力作为困难帮扶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既扶困又扶智,调动帮扶对象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困难职工帮扶,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让他们自强自立。

从体制机制上讲,要多方联动。改变工会“单打独斗”的局面,整合有效资源,实现“握拳出击”。在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工会组织和人力资源、社保、生产、技术部门,以及区队、车间、班组上下联动、各司其职,形成健康帮扶、培训帮扶、转岗帮扶以及金秋助学、结对子等多方力量、多种形式互为支撑的帮扶工作新格局。

从方法措施上讲,要综合施策。困难帮扶要帮到点上、扶到根上,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主要难点在于找准了“症结”后的精准施策上,在于“策”的长期维持上。比如,可以采取技能培训、岗位调整等方式,让部分因病致困的职工拥有一技之长,从重体力劳动岗位转入技术岗位;采取职工捐款、特殊补助、大病救助等方式,帮助突发灾难的职工渡过难关;采取一对一帮扶的方式,深入困难职工的家庭和工作生活,帮助他们制定科学的脱困之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煤矿企业困难职工的致困原因、主要诉求以及帮扶方式不断呈现多元化,传统的困难职工帮扶政策边际效应正不断递减,单纯依靠一个政策、一项制度让煤炭行业所有困难职工脱困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切实际的。顺应这一趋势,只有针对不同致困原因分类施策,健康帮扶、转岗培训、技能培训、区队共建、保障兜底等多措并举,才能不断织密织牢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兜底的“网眼”,真正实现“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作者为黄陵矿业公司二号煤矿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