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034期:第04版 北国周末

那些年风靡城乡的解暑方式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连日以来35℃以上的高温天气,让人难以离开凉快的空调房,以至于大家都在调侃“自己的命都是空调给的”,但在过去没有空调,那时的人是如何解暑度夏的?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父辈们小时候是如何纳凉解暑的。

三伏天里,卖得最好的家电莫过于空调和风扇。7月23日上午,西安南郊一家电卖场的空调、风扇专柜前挤满了不少人,西安市民老韩正在为家里挑一款冷风扇。

西安市民韩先生:“冷风扇,厨房热的实在是不行,平时家里有空调,还有电扇,换着用,厨房就一两个平方,做饭热的人真的受不了。”

老韩说,炎热的三伏天里,空调是生活离不开的家电。而在他小时候那会,往地上铺张草席,手里拿把蒲扇,摇着摇着夏天就过去了。

韩先生:“凉席,那时候没有竹凉席,属于草席,编的那种席子,那个是家家少不了,每人拿一把扇子,就是那种竹叶的芭蕉扇,坐在树底下,阴凉的地方;回屋里吃饭时,就拿着扇子扇;实在太热了,就像入伏以后,有几天特别热,人就睡地下,把门窗全部打开。”

说起过去,老韩说草席、蒲扇就像现在的空调一样普及,那时候每到夏天,全家人都要到西安钟楼附近竹笆市选购竹制品度夏。同样,60后市民常师傅到现在还保留着不少过去的老习惯,习惯在藤椅上凉席上休息的他,每年夏天都要到竹笆市里走上几回。

西安市民常师傅:“竹笆市是当时家具和小作坊的集中地,买什么东西都在这块。八十年代,夏天就是手摇扇,家里条件好一点的,就有一个电风扇,还有那种古老式的吊扇。室外比较凉快,在护城河边上、环城公园,各大公园的马路边,有一点阴凉的地方,都爱待在这些地方。”

现在停车有时候得抢车位,但在过去,三伏天睡觉得抢“席位”。常师傅回忆,七八十年代三伏天的傍晚,大人小孩铺着凉席在街道两边席地而睡,以至于当时东大街街边一度人满为患。常师傅说,当时街面上除了席地而睡的人们,还有2分钱一杯的大碗茶,2毛钱一根的冰棍和1毛2一瓶的汽水。

常师傅:“2毛钱一根、钟楼小奶糕,冰峰汽水1毛2一瓶,家庭生活状况好点的经常能吃到,那时候也是雇的一些老头老太太推着小车卖,卖冰棍、卖汽水。”

怀抱着对钟楼奶糕割舍不掉情怀,在西安东郊长大的刘融雪把售卖钟楼奶糕当成了自己的事业,她说,钟楼奶糕是无数老西安人舌尖上挥之不去的记忆。而从小在农村长大的王师傅说,那时候奶糕、汽水是奢侈品,他忘不了的美味是夏天里井水泡过的冰西瓜。

西安市民王师傅:“有时候买个西瓜,泡到井水里面,晚上的时候,边乘凉边吃,每家每户院里有一口井,或者两三户院里有一口井,井水的温度好像有特异功效,一到夏天,就特别冰,从井里打上来的水特别舒服。”

现在,扇子用得越来越少了,家家户户也都有了空调、电风扇,生活过得越来越方便舒适,但过去这些解暑方式带给过去那代人的回忆与感动或许永远难以忘记。60后70后口中的这些解暑方式,会不会有那么一个已经勾起了你的回忆呢?□孙鑫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