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风
□高锦萍
说起家风,自然想起诸如家规、家训之类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想必是一种值得传承、影响后辈的文化素养吧。我家没有这类讲究,但从父母潜移默化、言传身教延习下来的一些伦理道德和待人接物的行为举止,往往被身边人评价为有修养,这应该算是我的家风了。
在70年代初期,好些人家的生活条件依然拮据。父亲是一家之主,但每月的工资大多数还是要上交奶奶的。孩子多,母亲也因受父亲连累下放到农村受苦,难免会有些怨言,父亲也总是讲:“妈年纪大了,还能好好活几天,我们还是多尽尽孝心吧。”话每至此,母亲总是一声叹息默默垂泪。奶奶比较偏心,总是从我家抠了补贴四姑,这点父亲也是知道的,但他选择了孝顺,等我大了一些,总会因此替母亲抱不平,认为父亲是“愚孝”。但当奶奶真的离开人世的时候,看到父亲红肿的双眼和颓丧的身影,我瞬间懂得了那种反哺之爱,或者说,奶奶是父亲精神上的一种寄托。爷爷走的早,奶奶拉扯儿女成人不容易,偏谁向谁哪有老人健在重要。母亲真的是吃了苦。
一个民国时期的大家闺秀,解放后是未央区的人大代表、人民陪审员……只要和父亲划清界线,就可以留在西安,房子也不会充公了。但母亲没有这样做,毅然选择了对父亲不离不弃。被下放后,农田的活,耕种浇收,样样都得做,身边的孩子们小都帮不上什么忙,父亲离得远也帮不上,在我的印象中,是母亲袖里袖外黑白太过分明的臂膊上,那密密麻麻被麦芒被玉米叶子拉伤的道道血痕,和着汗水,晕染出的血渍,让我一想起就不由地颤栗,心疼不已。而母亲表现出来的却总是紧皱的眉头和紧咬的嘴唇。
父亲最是疼爱我的,但他的“大公无私”却是对我们的“无情”和“自私”。有两次当他把涨工资的机会让给生活更贫困的工人时,母亲的眼睛总会红肿数日。我是没有见过父母吵架,但从母亲疲惫、憔悴的神态是能感受到的。记得有一次,我偶然听到母亲在对父亲哭诉:“你能给人家孩子安排工作,为什么就不能给自己孩子一个机会,难道孩子不是你亲生的?对象都要吹了,嫌他没有正式工作,你就不急吗?家里的事情你也得操点心呀……”半晌,只听父亲闷闷地说了一句:“让他凭自己的本事,我不能谋私。”站在我身旁的二哥沉着脸走了,扭头看时,恰巧看到他挥袖拭泪的动作。不由分说我冲进屋里对父亲吼到:“当个破官有啥了不起,屁用都没有,还嫌对这个家祸害的不够吗?”一边冲到墙边伸手撕下一张张贴的满墙都是父亲的奖状,一边口不择言地喊着:“这些能当饭吃吗?让工资怎么了,人家得了好处,整你的时候手下留情了吗?兢兢业业累到吐血,我们还不是被下放了,我妈被害成啥样了,你看不到吗?给我哥安排个工作是应该的,你就这点能耐,用不上你跟废物有什么区别?”父亲腾地一下站了起来,还没等抬手,只听“啪”地一声,屋子里瞬间安静,我的鼻口全是血,我没有动,任由血流淌,双眼怒视着父亲。这一巴掌并不是父亲打的,是母亲,她是绝对不允许哪个子女挑战父亲的威严的。父亲在家里地位相当高,也只有我敢在他面前放肆。全家只有父亲拿工资,养活五口人,可我知道这哪够用啊,都是母亲养鸡攒鸡蛋、养羊卖羊奶贴补家用的。父亲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每次母亲都会给父亲增加营养,鸡蛋炒米饭、肉菜、羊奶,这些过年菜都是父亲每月探家的专享。每当此时,饭香总是惹得哥哥们咽口水,而我则卖力的讨好父亲,诸如揉肩捶背之类,父亲总会避开母亲偷偷给我留一些“美味”。
我在六个孩子中最小,年龄跨度很大,老来生女,所以,父亲对我甚是溺爱,从不舍得碰一指头,此时,看到这个场景,立刻对妈妈发怒了:“你有什么火冲我发,她还小不懂事,干什么对孩子下手这么重?”一把拉我入怀,紧着用手帮我止血。然而被我愤然地推开了,怒视着他。父亲受伤了,痛苦地点了根烟大口抽着。母亲严肃地对我说:“我在教你规矩,大人说话哪有你插话的份?爸爸做的事都是在坚持原则,是正确的,而妈妈是在要求你爸爸为了你哥犯错误,你小不懂,跟着瞎掺和什么?跟爸爸道歉,立刻。”我没有道歉。当然,我被母亲揍了一顿,最后在父亲强烈的拦护下结束。
哥哥总说我是我们家的“刘胡兰”,一副宁死不屈的样子;而母亲也总在事后讲,我的倔强总让人有种越打越想打的感觉;父亲却悄悄对告诉我,女孩子,性格太烈不是好事。母亲每次打过我,晚上都会趁我睡着了哭着帮我敷药。我和哥哥最终都是靠自己从农村考出来的,虽然后来父亲得以平反,母亲也返了城,但她再也没能回到当年为之奋斗的岗位上,64岁便郁郁而终。
在我的人生中,除了敬重老人,有礼有节与人为善之外,还潜移默化继承了父母身上很多自以为傲的东西,最主要的就是父亲的刚正不阿与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还有母亲深明大义和刚柔并济的真实,以及母亲那种对生活和苦难不屈的精神。在后来的现实生活中,无论我遭遇多么糟糕的事情,都能咬紧牙默默承受,鼓起勇气全力走出困境,不屈不挠,这都得益于父母的影响,包括我的耿直。事实上我的孩子在我身上也学到了这些美德,这就是我的家风。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高锦萍
说起家风,自然想起诸如家规、家训之类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想必是一种值得传承、影响后辈的文化素养吧。我家没有这类讲究,但从父母潜移默化、言传身教延习下来的一些伦理道德和待人接物的行为举止,往往被身边人评价为有修养,这应该算是我的家风了。
在70年代初期,好些人家的生活条件依然拮据。父亲是一家之主,但每月的工资大多数还是要上交奶奶的。孩子多,母亲也因受父亲连累下放到农村受苦,难免会有些怨言,父亲也总是讲:“妈年纪大了,还能好好活几天,我们还是多尽尽孝心吧。”话每至此,母亲总是一声叹息默默垂泪。奶奶比较偏心,总是从我家抠了补贴四姑,这点父亲也是知道的,但他选择了孝顺,等我大了一些,总会因此替母亲抱不平,认为父亲是“愚孝”。但当奶奶真的离开人世的时候,看到父亲红肿的双眼和颓丧的身影,我瞬间懂得了那种反哺之爱,或者说,奶奶是父亲精神上的一种寄托。爷爷走的早,奶奶拉扯儿女成人不容易,偏谁向谁哪有老人健在重要。母亲真的是吃了苦。
一个民国时期的大家闺秀,解放后是未央区的人大代表、人民陪审员……只要和父亲划清界线,就可以留在西安,房子也不会充公了。但母亲没有这样做,毅然选择了对父亲不离不弃。被下放后,农田的活,耕种浇收,样样都得做,身边的孩子们小都帮不上什么忙,父亲离得远也帮不上,在我的印象中,是母亲袖里袖外黑白太过分明的臂膊上,那密密麻麻被麦芒被玉米叶子拉伤的道道血痕,和着汗水,晕染出的血渍,让我一想起就不由地颤栗,心疼不已。而母亲表现出来的却总是紧皱的眉头和紧咬的嘴唇。
父亲最是疼爱我的,但他的“大公无私”却是对我们的“无情”和“自私”。有两次当他把涨工资的机会让给生活更贫困的工人时,母亲的眼睛总会红肿数日。我是没有见过父母吵架,但从母亲疲惫、憔悴的神态是能感受到的。记得有一次,我偶然听到母亲在对父亲哭诉:“你能给人家孩子安排工作,为什么就不能给自己孩子一个机会,难道孩子不是你亲生的?对象都要吹了,嫌他没有正式工作,你就不急吗?家里的事情你也得操点心呀……”半晌,只听父亲闷闷地说了一句:“让他凭自己的本事,我不能谋私。”站在我身旁的二哥沉着脸走了,扭头看时,恰巧看到他挥袖拭泪的动作。不由分说我冲进屋里对父亲吼到:“当个破官有啥了不起,屁用都没有,还嫌对这个家祸害的不够吗?”一边冲到墙边伸手撕下一张张贴的满墙都是父亲的奖状,一边口不择言地喊着:“这些能当饭吃吗?让工资怎么了,人家得了好处,整你的时候手下留情了吗?兢兢业业累到吐血,我们还不是被下放了,我妈被害成啥样了,你看不到吗?给我哥安排个工作是应该的,你就这点能耐,用不上你跟废物有什么区别?”父亲腾地一下站了起来,还没等抬手,只听“啪”地一声,屋子里瞬间安静,我的鼻口全是血,我没有动,任由血流淌,双眼怒视着父亲。这一巴掌并不是父亲打的,是母亲,她是绝对不允许哪个子女挑战父亲的威严的。父亲在家里地位相当高,也只有我敢在他面前放肆。全家只有父亲拿工资,养活五口人,可我知道这哪够用啊,都是母亲养鸡攒鸡蛋、养羊卖羊奶贴补家用的。父亲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每次母亲都会给父亲增加营养,鸡蛋炒米饭、肉菜、羊奶,这些过年菜都是父亲每月探家的专享。每当此时,饭香总是惹得哥哥们咽口水,而我则卖力的讨好父亲,诸如揉肩捶背之类,父亲总会避开母亲偷偷给我留一些“美味”。
我在六个孩子中最小,年龄跨度很大,老来生女,所以,父亲对我甚是溺爱,从不舍得碰一指头,此时,看到这个场景,立刻对妈妈发怒了:“你有什么火冲我发,她还小不懂事,干什么对孩子下手这么重?”一把拉我入怀,紧着用手帮我止血。然而被我愤然地推开了,怒视着他。父亲受伤了,痛苦地点了根烟大口抽着。母亲严肃地对我说:“我在教你规矩,大人说话哪有你插话的份?爸爸做的事都是在坚持原则,是正确的,而妈妈是在要求你爸爸为了你哥犯错误,你小不懂,跟着瞎掺和什么?跟爸爸道歉,立刻。”我没有道歉。当然,我被母亲揍了一顿,最后在父亲强烈的拦护下结束。
哥哥总说我是我们家的“刘胡兰”,一副宁死不屈的样子;而母亲也总在事后讲,我的倔强总让人有种越打越想打的感觉;父亲却悄悄对告诉我,女孩子,性格太烈不是好事。母亲每次打过我,晚上都会趁我睡着了哭着帮我敷药。我和哥哥最终都是靠自己从农村考出来的,虽然后来父亲得以平反,母亲也返了城,但她再也没能回到当年为之奋斗的岗位上,64岁便郁郁而终。
在我的人生中,除了敬重老人,有礼有节与人为善之外,还潜移默化继承了父母身上很多自以为傲的东西,最主要的就是父亲的刚正不阿与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还有母亲深明大义和刚柔并济的真实,以及母亲那种对生活和苦难不屈的精神。在后来的现实生活中,无论我遭遇多么糟糕的事情,都能咬紧牙默默承受,鼓起勇气全力走出困境,不屈不挠,这都得益于父母的影响,包括我的耿直。事实上我的孩子在我身上也学到了这些美德,这就是我的家风。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