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新”也走“心”
——省机械冶金建材工会创新开展“中国工人大思政课”
本报全媒体记者 张代棣
以榜样为引领激发奋进力量,用产业优势点亮思政“星空”,把学习课堂搬到工厂车间……省机械冶金建材工会精心烹制的“思政大餐”,正一道道呈现在广大职工面前。
2025年,省机械冶金建材工会以“凝‘新’铸魂‘智’造未来”为主题,以“新职工入职第一课”为切入点,通过零距离宣讲+沉浸式体验、多元表现形式、搭建实践平台等举措,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在职工中落地生根。截至目前,已开展5场示范性思政课,带动系统各单位开展98场思政课。
为新职工扣好“第一粒扣子”
“匠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刻在每一道工序里的敬畏,藏在每一滴汗水中的坚持,我们这一代新人更要躬身前行!”2月27日,在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公司展厅里,听了省劳模郭辉、王海龙的成长故事后,新入职职工冯一帆如是说。
当日,省机械冶金建材工会在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公司举办职工入职思政课,这也是陕西“中国工人大思政课”的第一课,标志着陕西工会职工思想政治引领建设工程拉开帷幕。此后一个月内,多场新职工入职思政第一课接连开讲。
为什么要选择新入职职工作为思政教育的重点对象?省机械冶金建材工会主席刘小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入职职工处于职业起步阶段,是树立正确价值观、传承企业精神的关键时期。通过思政第一课,帮助他们从入职第一天起就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扣好‘第一粒扣子’,培育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精神风骨。”
如今,省机械冶金建材工会本级的5场课程已先后开讲,每堂课座无虚席,不时激起在场职工的阵阵掌声。系统各单位也紧跟步伐,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新职工入职思政课:既有老中青三代职工讲述企业发展、个人成长历程,也有职工改编的情景短剧、舞台剧等节目,全方位展示企业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优良传统以及劳模先进精益求精、甘于奉献的奋斗精神,在职工中引发强烈反响。
“零距离”宣讲+沉浸式体验
三秦工匠、宝鸡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的大修电工蔡嵘,讲述了自己从高考落榜到清华深造的逆袭之路;陕汽德创未来的辅助驾驶工程师王航,分享了从“拧螺丝”到全国冠军的成长历程。妙趣横生、笑中有泪的讲述,可亲、可敬、可感的经历,点燃了新入职职工心中的“工匠梦”。
在省机械冶金建材系统,像蔡嵘和王航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不仅是职工值得学习的榜样,更是最好的思政课“主讲人”。省机械冶金建材工会让劳模工匠站上讲台,通过“零距离”分享成长经历与奋斗故事,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以小故事折射大时代,向职工群众传递劳模工匠的精神力量。
更值得关注的是,省机械冶金建材工会在“你讲我听”的基础上,创新打造职工思政教育全新范式,增加了音乐、舞蹈、朗诵、情景剧等多元表演形式,让劳模工匠当主角,带领职工群众在实景化感受中领悟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4月22日,由省总工会主办、省机械冶金建材工会承办的工人大思政课之“老中青三代劳模话企业发展史”暨情景式劳模宣讲首场活动在陕西汽车控股集团公司举办。当全国五一巾帼标兵袁月会、省劳动模范潘小余等老中青三代劳模代表,依次喊出“破土而生、绿芽萌生”“开拓进取、锐意前行”“不断创新、勇攀高峰”等代表不同年代的关键词时,现场掌声如潮水般一波波响起。
“牢记使命,奋力前进,跑好接力赛!”“在领域内不断深耕,为推动中国智能汽车行业发展贡献力量!”这场情景式思政课,真正讲到了职工心坎里。
从思想引领到赋能实践
思政课既要传递真理的力量,也要充满情感温度,满足新入职职工发展的实际需求和期待,因此,思政课不仅要在课堂上讲,也要在实践中讲,并与实践互动。
那么,如何让“大思政课”真正落实到基层、指导实践?省机械冶金建材工会的答案是:将课堂搬到车间、展馆、工作室,用匠心传承般的韧劲铸魂育人,让新入职职工在实景中感受、在体验中学习。
在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入职职工走进邵明海“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王森泰“工程师+创新团队”工作室,在观摩中感受企业文化与工匠精神;在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家走进长晟塔企业文化教育基地,听劳模工匠讲述企业发展史与个人成长故事……一路走、一路听,一边学、一边思,思政教育与岗位实践的距离被悄然拉近。
这些别具匠心的思政课,将思政教育与职工工作实际紧密相连,把党的理论、工会的关怀以及“三个精神”,以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到一线,是陕西工会积极构建大思政格局的生动实践。今年,省机械冶金建材工会共组织75名劳模走进56家单位,线上线下累计覆盖职工7.3万人次。
此外,省机械冶金建材工会不断拓展线下教育半径,立足职工书屋、工匠学院等工会“大学校”阵地,悉心开发有内涵、显个性的特色课程。
以创新为笔、匠心为墨,省机械冶金建材工会用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成长对话与精神浸润,奏响了产业工人奋进的时代强音。刘小萍表示,将进一步丰富思政课内容,在讲“活”、讲“透”、讲“潮”上下功夫,持续推进思政课提质增效,让思政教育既走“新”更走“心”,让更多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本报全媒体记者 张代棣
以榜样为引领激发奋进力量,用产业优势点亮思政“星空”,把学习课堂搬到工厂车间……省机械冶金建材工会精心烹制的“思政大餐”,正一道道呈现在广大职工面前。
2025年,省机械冶金建材工会以“凝‘新’铸魂‘智’造未来”为主题,以“新职工入职第一课”为切入点,通过零距离宣讲+沉浸式体验、多元表现形式、搭建实践平台等举措,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在职工中落地生根。截至目前,已开展5场示范性思政课,带动系统各单位开展98场思政课。
为新职工扣好“第一粒扣子”
“匠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刻在每一道工序里的敬畏,藏在每一滴汗水中的坚持,我们这一代新人更要躬身前行!”2月27日,在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公司展厅里,听了省劳模郭辉、王海龙的成长故事后,新入职职工冯一帆如是说。
当日,省机械冶金建材工会在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公司举办职工入职思政课,这也是陕西“中国工人大思政课”的第一课,标志着陕西工会职工思想政治引领建设工程拉开帷幕。此后一个月内,多场新职工入职思政第一课接连开讲。
为什么要选择新入职职工作为思政教育的重点对象?省机械冶金建材工会主席刘小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入职职工处于职业起步阶段,是树立正确价值观、传承企业精神的关键时期。通过思政第一课,帮助他们从入职第一天起就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扣好‘第一粒扣子’,培育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精神风骨。”
如今,省机械冶金建材工会本级的5场课程已先后开讲,每堂课座无虚席,不时激起在场职工的阵阵掌声。系统各单位也紧跟步伐,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新职工入职思政课:既有老中青三代职工讲述企业发展、个人成长历程,也有职工改编的情景短剧、舞台剧等节目,全方位展示企业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优良传统以及劳模先进精益求精、甘于奉献的奋斗精神,在职工中引发强烈反响。
“零距离”宣讲+沉浸式体验
三秦工匠、宝鸡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的大修电工蔡嵘,讲述了自己从高考落榜到清华深造的逆袭之路;陕汽德创未来的辅助驾驶工程师王航,分享了从“拧螺丝”到全国冠军的成长历程。妙趣横生、笑中有泪的讲述,可亲、可敬、可感的经历,点燃了新入职职工心中的“工匠梦”。
在省机械冶金建材系统,像蔡嵘和王航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不仅是职工值得学习的榜样,更是最好的思政课“主讲人”。省机械冶金建材工会让劳模工匠站上讲台,通过“零距离”分享成长经历与奋斗故事,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以小故事折射大时代,向职工群众传递劳模工匠的精神力量。
更值得关注的是,省机械冶金建材工会在“你讲我听”的基础上,创新打造职工思政教育全新范式,增加了音乐、舞蹈、朗诵、情景剧等多元表演形式,让劳模工匠当主角,带领职工群众在实景化感受中领悟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4月22日,由省总工会主办、省机械冶金建材工会承办的工人大思政课之“老中青三代劳模话企业发展史”暨情景式劳模宣讲首场活动在陕西汽车控股集团公司举办。当全国五一巾帼标兵袁月会、省劳动模范潘小余等老中青三代劳模代表,依次喊出“破土而生、绿芽萌生”“开拓进取、锐意前行”“不断创新、勇攀高峰”等代表不同年代的关键词时,现场掌声如潮水般一波波响起。
“牢记使命,奋力前进,跑好接力赛!”“在领域内不断深耕,为推动中国智能汽车行业发展贡献力量!”这场情景式思政课,真正讲到了职工心坎里。
从思想引领到赋能实践
思政课既要传递真理的力量,也要充满情感温度,满足新入职职工发展的实际需求和期待,因此,思政课不仅要在课堂上讲,也要在实践中讲,并与实践互动。
那么,如何让“大思政课”真正落实到基层、指导实践?省机械冶金建材工会的答案是:将课堂搬到车间、展馆、工作室,用匠心传承般的韧劲铸魂育人,让新入职职工在实景中感受、在体验中学习。
在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入职职工走进邵明海“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王森泰“工程师+创新团队”工作室,在观摩中感受企业文化与工匠精神;在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家走进长晟塔企业文化教育基地,听劳模工匠讲述企业发展史与个人成长故事……一路走、一路听,一边学、一边思,思政教育与岗位实践的距离被悄然拉近。
这些别具匠心的思政课,将思政教育与职工工作实际紧密相连,把党的理论、工会的关怀以及“三个精神”,以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到一线,是陕西工会积极构建大思政格局的生动实践。今年,省机械冶金建材工会共组织75名劳模走进56家单位,线上线下累计覆盖职工7.3万人次。
此外,省机械冶金建材工会不断拓展线下教育半径,立足职工书屋、工匠学院等工会“大学校”阵地,悉心开发有内涵、显个性的特色课程。
以创新为笔、匠心为墨,省机械冶金建材工会用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成长对话与精神浸润,奏响了产业工人奋进的时代强音。刘小萍表示,将进一步丰富思政课内容,在讲“活”、讲“透”、讲“潮”上下功夫,持续推进思政课提质增效,让思政教育既走“新”更走“心”,让更多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