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9149期:第03版 班组

他们是公路上的“炎”值担当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文/图  通讯员  徐立生  罗凤英

高温下,职工铺筑沥青混凝土路面。

晨雾还未散尽时,国道244线的沥青路面已蒸腾起细密的水汽,那是地表60℃高温酝酿的热浪。当城市还在酣睡时,身着橘红色工服的公路养护人已像跳跃的火焰,在蜿蜒的公路线上点燃了生机。

天刚刚亮,汉中南郑公路段周家坪道班的院落已响起机械运转的嗡鸣声。职工晏建荣戴着老花镜,蹲在养护车前检查轮胎纹路,金属扳手与轮毂碰撞出清脆的节奏。他布满老茧的手指抚过胎面裂纹,这是30年养护生涯养成的习惯。

在红庙路段,除草机的轰鸣声早已打破山间的宁静,喜神坝养护工邬佑平正背着15公斤重的割草机作业,橘色工作服已完全湿透。他左手扶着防护眼镜,右手操控旋转刀片,草屑混合着滚烫的尘土溅在小腿上,留下密密麻麻的红印。“这鬼天气,草长得比割得快!”他扯下脖子上的毛巾擦把脸,毛巾已能拧出水来。

沿线两旁的其他养护工,趁着“暴晒”还未到来,抓紧赶到作业现场,他们弯腰清理排水沟,动作连贯地将枯枝败叶逐一掏出,确保雨季来临时排水畅通。

当第一缕阳光越过山岗时,G244线K1095+860路段已展开热火朝天的坑槽修补作业。沥青摊铺机吞吐着滚烫的黑色洪流,热浪裹挟着刺鼻的油味扑鼻而来。

公路股职工王克献弓着身子将沥青料摊平,靴底与路面接触的每一步都像踩在烧红的铁板上,鞋底边缘已微微蜷曲。他戴着双层隔热手套,仍能感受到铁制耙子传来的灼烫。

年轻的统计员雍淇凯蹲在路边,将测温仪探针插入沥青层,数字在158℃至162℃间跳动。“温度不够易起砂,过高会泛油。”他边记录数据边观察压路机轨迹,钢轮每平方米12吨的压力必须匀速碾压6遍,才能让沥青骨料形成最紧密的嵌锁结构。

正午的空气仿佛热到凝固,养护工人们每工作40分钟就得轮流到树荫下补水。即便如此,有些人的脖颈还是被晒得掉了一层皮。

午后三点,骄阳将桥梁护栏烤得发烫,地表温度直逼42℃。张福涛带领队员踏上沿线11座桥梁的巡查之路。

“左幅3号支座有老化裂纹,右幅伸缩缝5处橡胶条破损。”他踩着桥墩台阶攀上支座平台。在K1121+090路段的桥下,队员们俯身钻入直径仅80厘米宽的涵洞,手电筒光束在黑暗中晃动。随着光束看去,他们发现了少许淤积的泥沙与枯枝。“每座桥的‘病历本’都要写好。”张福涛一边用木棍拨开淤堵物,一边对年轻队员说。

刚刚过去的夏天,他们累计为11座桥梁建立“一桥一策”档案,清理涵洞31处。

当暮色降临,队员们的工装上沾满了泥土,而他们用脚步在公路上刻下的,不仅是安全的印记,更是一代代公路人“守护坦途”的初心。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