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935期:第04版 百味

母亲的方言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王亚凤

昨天在一篇文章里,看到一个熟悉的方言,心里一动。今天又看到一个,不由掩卷长叹一声,不能再放过了,妈妈,我想你了!

这两个词,一个是“绡薄”,一个是“铺衬”。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在使用这些过去式的老旧词语,而我从母亲嘴里,童年起就耳熟能详。

绡薄,顾名思义,“绡”是纺织物,与“薄”连在一起,那自然是说织物质量差,不结实了。

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着装也讲究,虽然初嫁时的绸缎旗袍早已撕了做孩子降生后身上的夹袄、雪中的斗篷,但身材颀长的母亲就是穿一身粗布衣裳也风姿楚楚,是乡亲们眼中的人才。因此,母亲身边总少不了人央求,要帮忙给看看布料,做什么合适,给指点花色,裁剪个适合的款式什么的。母亲也不客气,经常面料拿到手,会实打实地给一些建议,好面料可以做什么,“绡薄”的,又可以做什么,都说得清清楚楚。在过去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好料难得,“绡薄”一词我就经常从母亲嘴里听到了。

而“铺衬”,又是什么呢?

那时人们的衣服鞋帽,大都是自家缝制的,很少有人去买成衣,乡镇供销社的柜台里,也没多少可供选择的商品,布匹是一卷一卷竖着排列在立柜里,凭布票供应的。只有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哪家闺女定了婆家、哪个幸运儿要出远门走亲戚,以及过年才有可能去买布做新衣。平常都是大孩子的衣服给小的穿,穿烂了打个补丁继续穿,直到破破烂烂实在缝补不到一块了,才成了铺衬。

铺衬能做什么呢?用处可大着呢。给新生儿做尿布、给正穿的衣服打补丁、零敲碎补个门帘子、草席子、搓绳子等等,最大的用处是抹褙子。

那时的门板常被卸下来,在农闲的冬日,就着晴好的暖阳,给黑色的门板上,抹一层糨糊,铺一层铺衬。铺得平平的,抹得展展的。记得奶奶的白发在阳光下泛着金色,母亲乌黑的长辫子垂在格子布衣的胸前,她们神情温柔,不言不语,徒手抹一把面粉或苞谷糁打成的糨糊,再仔细地将大小、材质合适的碎布头层层糊在门板上,既不能留有空隙,也不能哪块儿堆叠薄厚不匀。烂得实在不成形的旧线衣线裤、绒衣绒裤、毛衣毛裤,以及床单、被面,用粗布、的确良、涤卡、条绒等等做成的外衣外裤,总之穿用不成了的,统统被拿来废物利用,做成褙子。

这些褙子,就是做鞋面、鞋垫、纳鞋底的原料了,通常会覆盖一层新布料,就是我们在影视剧里常看到的,大姑娘小媳妇给爱人用心用意缝制的那种千层底、白布滚边、黑灯芯绒面子,诸如此类的新鞋必备材料了。我忘不了的,是母亲为我缝的八个“气眼”的棉窝窝,坐在教室里,我的脚一点也没有受亏。当生产队干部的父亲,穿着妈妈“临行密密缝”的“踢死牛”布鞋,去内蒙古赶牛马回来,带社员进山里割竹子,带大哥和更多的青壮年上水库“战斗”、进城搞建筑副业……脚上的鞋子,全都拜“铺衬”所赐。

虽然,我从小离家求学,一直用流利的普通话和蹩脚的英语“打天下”,很少再使用熟悉的家乡话。但是妈妈,我已经离世的母亲,我要把这些话记下来,母亲的方言就是家乡,就是我永远的乡愁。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