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你捂对了吗?
开春,正是气温升高、万物复苏的时候。天气乍暖还寒,气温冷热不定,并且还时不时来一场“倒春寒”,《千金方》有言:“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此时,如过早脱去棉衣,身体难以适应,可能导致身体免疫功能降低,抗病能力下降,病邪乘虚而入,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以及冬春季传染病等各种疾病,也有可能导致旧病复发。
此外,春天还是流脑、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这些疾病的发生虽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但感染后发病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体质和起居调养。不忙脱衣,“春捂”得法,可有效减少发病几率。
哪些人群需要捂
老人
老年人,特别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更应注意“春捂”。这部分人群多数有基础疾病的存在,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高血压病、糖尿病、脑缺血性改变、慢性胃肠炎等。中医认为“血遇寒则凝”,寒冷刺激会令血管收缩、痉挛,致机体抵抗能力下降,对外界的反应性下降,对外界气温的敏感性也降低。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老人应注意前胸后背的保暖,防止诱发旧疾。对于有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及痛风病患者来说,要保证足部温暖。
儿童
小儿偏凉好养,过热则易导致其抵抗力下降,学龄前幼儿可以按“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的原则来做,但由于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机体代谢旺盛,在日常生活中应根据小儿适时情况进行判断。体质偏弱易感冒的儿童,或总是因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进而诱发复发性哮喘的儿童,受寒后抵抗力会下降,这类儿童不应过早脱冬装。此外,春天是儿童流行性疾病高发季节,如水痘、腮腺炎、风疹、急疹、麻疹等,所以更要注意避风寒、护正气。
女性
从中医阴阳理论上看,女性属阴,因此阳气对于女性十分重要。女性的很多疾病都可以归结到气血瘀滞上来,除了患者自身体质和情绪方面的因素外,外界寒冷刺激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女性要注意下半身保暖。现在很多女孩子喜欢穿露脐装、低腰裤,这样容易使小腹部、腰骶部着凉,容易导致痛经、性欲淡薄、宫寒不孕、盆腔炎症、腰骶酸痛等病症。痛经患者、平时手脚发凉的女性尤其要多加注意。有些女性非常怕冷,但又爱美,所以要兼顾好美与暖的关系,春天不要过早脱衣展示身材,保护好自己的腰骶部、膝部、小腹部。适当“春捂”,保证腹部不受寒,对保护身体健康十分有益。
哪些地方需要捂
春天防寒要注意好两头,照顾好头颈和双足。“春捂”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背部保暖可预防疾病,减少感冒几率;腹部保暖可以保护胃、脾、肠,预防消化不良和拉肚子。足部保暖可以避免关节炎等疾病发生。
头部
头为诸阳之会,阳经都在头上交汇,最易散热,使热量由此丢失,因而对于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和儿童来讲,戴顶适合的帽子会起到如同暖瓶塞一样的保暖作用。
背部
背上有督脉循行经过,督脉为阳脉之海,是一身阳气汇集的地方。很多疾病的发生都是阳气不足造成的。后背如果受寒,很容易出现后背发紧、肌肉僵硬的症状,尤其有颈椎病病史的人,受凉后更容易出现肩颈部僵硬不适;阳气不足的人如若伴有心脏病病史,很容易出现后背放射痛,这点更加需要注意,务必及时就诊,以免贻误病情。
腹部
背为阳、腹为阴,腹部是阴经积聚的地方,如果腹温太低就会导致胃肠道疾病、妇科疾病、男子的生殖系统疾病等出现。腹部正中的神阙穴是连接先天与后天的通道,这个位置宜暖不宜寒,一定要捂好了。
下部
寒多自下而起,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老老恒言》对于“春捂”曾有“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之语。现在很多青年人,特别是青年女性,穿鞋露脚踝,过早地穿短裙短裤,很早就换上了特别凉快的鞋,使得患关节炎或各种妇科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勿要捂得太过
“春捂”要注意天气,灵活掌握。当气温在15℃以上时,应适量减衣;气温在15℃以下,则不可过早地脱衣。其次,昼夜温差大于8℃,是该捂的信号。
至于捂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不可捂得太过。如果捂得太严实,就会导致上火,鼻干咽燥、牙龈肿痛。对于小儿,要时不时摸摸后背,如果总是出汗,说明捂得太过了,这时若遇冷风,毛孔因出汗处于张开状态,反而更容易着风感冒。
另外,在捂的时间上也要注意,不用把整个春天都捂过去,等气温逐渐稳定下来,自然就可一件一件地减衣了。老话讲“过了清明冷十天”,也就是说进入4月中旬之后,一般不会再出现“倒春寒”的天气,也就不必再捂了。
□徐文江
相关链接
“春捂秋冻”是有科学道理的
“春捂秋冻”包含了季节养生的精髓,这也是“天人合一”最朴素的体现。
冬季到春季,是阳气逐渐升发的时候,但冬季的寒冷仍未彻底退去。此时,如果过早换上薄衣服便会因受寒而伤了阳气,同时使肌肤腠理闭塞而影响阳气升发。因此,春季适当地捂一捂可以帮助身体“存储”阳气。此外,人体在经历了一个冬季的暖衣保护,自身调节机制已经适应了当前的动态平衡,如果过早脱去冬衣,体温调节机制来不及建立新的平衡。一旦遇到“倒春寒”,人们常会觉得自己“不像秋天那么抗冻”,特别是老人、儿童、产妇和慢性病患者,容易因不适应而受寒。
而秋季则相反,夏季的炎热仍未退去,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当冻一下,可以让肌肤腠理更加紧密,帮助身体“收敛”阳气。“秋冻”有助于人们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开春,正是气温升高、万物复苏的时候。天气乍暖还寒,气温冷热不定,并且还时不时来一场“倒春寒”,《千金方》有言:“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此时,如过早脱去棉衣,身体难以适应,可能导致身体免疫功能降低,抗病能力下降,病邪乘虚而入,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以及冬春季传染病等各种疾病,也有可能导致旧病复发。
此外,春天还是流脑、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这些疾病的发生虽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但感染后发病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体质和起居调养。不忙脱衣,“春捂”得法,可有效减少发病几率。
哪些人群需要捂
老人
老年人,特别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更应注意“春捂”。这部分人群多数有基础疾病的存在,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高血压病、糖尿病、脑缺血性改变、慢性胃肠炎等。中医认为“血遇寒则凝”,寒冷刺激会令血管收缩、痉挛,致机体抵抗能力下降,对外界的反应性下降,对外界气温的敏感性也降低。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老人应注意前胸后背的保暖,防止诱发旧疾。对于有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及痛风病患者来说,要保证足部温暖。
儿童
小儿偏凉好养,过热则易导致其抵抗力下降,学龄前幼儿可以按“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的原则来做,但由于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机体代谢旺盛,在日常生活中应根据小儿适时情况进行判断。体质偏弱易感冒的儿童,或总是因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进而诱发复发性哮喘的儿童,受寒后抵抗力会下降,这类儿童不应过早脱冬装。此外,春天是儿童流行性疾病高发季节,如水痘、腮腺炎、风疹、急疹、麻疹等,所以更要注意避风寒、护正气。
女性
从中医阴阳理论上看,女性属阴,因此阳气对于女性十分重要。女性的很多疾病都可以归结到气血瘀滞上来,除了患者自身体质和情绪方面的因素外,外界寒冷刺激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女性要注意下半身保暖。现在很多女孩子喜欢穿露脐装、低腰裤,这样容易使小腹部、腰骶部着凉,容易导致痛经、性欲淡薄、宫寒不孕、盆腔炎症、腰骶酸痛等病症。痛经患者、平时手脚发凉的女性尤其要多加注意。有些女性非常怕冷,但又爱美,所以要兼顾好美与暖的关系,春天不要过早脱衣展示身材,保护好自己的腰骶部、膝部、小腹部。适当“春捂”,保证腹部不受寒,对保护身体健康十分有益。
哪些地方需要捂
春天防寒要注意好两头,照顾好头颈和双足。“春捂”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背部保暖可预防疾病,减少感冒几率;腹部保暖可以保护胃、脾、肠,预防消化不良和拉肚子。足部保暖可以避免关节炎等疾病发生。
头部
头为诸阳之会,阳经都在头上交汇,最易散热,使热量由此丢失,因而对于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和儿童来讲,戴顶适合的帽子会起到如同暖瓶塞一样的保暖作用。
背部
背上有督脉循行经过,督脉为阳脉之海,是一身阳气汇集的地方。很多疾病的发生都是阳气不足造成的。后背如果受寒,很容易出现后背发紧、肌肉僵硬的症状,尤其有颈椎病病史的人,受凉后更容易出现肩颈部僵硬不适;阳气不足的人如若伴有心脏病病史,很容易出现后背放射痛,这点更加需要注意,务必及时就诊,以免贻误病情。
腹部
背为阳、腹为阴,腹部是阴经积聚的地方,如果腹温太低就会导致胃肠道疾病、妇科疾病、男子的生殖系统疾病等出现。腹部正中的神阙穴是连接先天与后天的通道,这个位置宜暖不宜寒,一定要捂好了。
下部
寒多自下而起,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老老恒言》对于“春捂”曾有“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之语。现在很多青年人,特别是青年女性,穿鞋露脚踝,过早地穿短裙短裤,很早就换上了特别凉快的鞋,使得患关节炎或各种妇科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勿要捂得太过
“春捂”要注意天气,灵活掌握。当气温在15℃以上时,应适量减衣;气温在15℃以下,则不可过早地脱衣。其次,昼夜温差大于8℃,是该捂的信号。
至于捂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不可捂得太过。如果捂得太严实,就会导致上火,鼻干咽燥、牙龈肿痛。对于小儿,要时不时摸摸后背,如果总是出汗,说明捂得太过了,这时若遇冷风,毛孔因出汗处于张开状态,反而更容易着风感冒。
另外,在捂的时间上也要注意,不用把整个春天都捂过去,等气温逐渐稳定下来,自然就可一件一件地减衣了。老话讲“过了清明冷十天”,也就是说进入4月中旬之后,一般不会再出现“倒春寒”的天气,也就不必再捂了。
□徐文江
相关链接
“春捂秋冻”是有科学道理的
“春捂秋冻”包含了季节养生的精髓,这也是“天人合一”最朴素的体现。
冬季到春季,是阳气逐渐升发的时候,但冬季的寒冷仍未彻底退去。此时,如果过早换上薄衣服便会因受寒而伤了阳气,同时使肌肤腠理闭塞而影响阳气升发。因此,春季适当地捂一捂可以帮助身体“存储”阳气。此外,人体在经历了一个冬季的暖衣保护,自身调节机制已经适应了当前的动态平衡,如果过早脱去冬衣,体温调节机制来不及建立新的平衡。一旦遇到“倒春寒”,人们常会觉得自己“不像秋天那么抗冻”,特别是老人、儿童、产妇和慢性病患者,容易因不适应而受寒。
而秋季则相反,夏季的炎热仍未退去,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当冻一下,可以让肌肤腠理更加紧密,帮助身体“收敛”阳气。“秋冻”有助于人们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