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传统民居建筑
一屋一院的岁月恋歌
复建后的崔家槐院。
说起关中传统民居建筑,准会想起“陕西八大怪”中的“房子半边盖”。
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民居多为窄长幽深的封闭式合院布局,两侧厢房为单坡屋顶。“房子半边盖”,说的就是单坡屋顶这种建造风格。
2021年,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从历史中走来
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之一。关中曾是周、秦、汉、唐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黄河文明的核心区和黄土文化的重要地带。早在6000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开始建造活动。
半坡、姜寨、杨官寨和周原遗址,都反映了先民们运用各种工具进行住屋营造的事实。
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是陕西关中地区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兼具关中地域文化特色和实用性。
该营造技艺延续了北方合院式民居建筑传统风格,并根据关中地区气候、地理条件加以改进,以秦汉“豪放朴拙”为本,以隋唐“雄浑壮丽”为表,以明清“精细富缛”为实。
营造手法大气,讲究大跨度、对称规整,巧用夯土筑墙或将木结构与黄土墙结合起来,使得民居布局紧凑严谨,纵深狭长,大气恢宏。最终形成封闭式合院布局、两侧厢房半边盖的特点。
关中传统民居突出防水、防风沙、防火、防地震等功能,夏季可遮阳光、收集雨水,冬春季可抵御风沙侵袭。关中民谣“家家厢房半边盖,省工省料省木材。遮风挡雨又耐寒,冬暖夏凉时运来。”诠释了其中的智慧。同时,关中传统民居还突出影壁、屋角石构、吉祥图案雕刻,赋予安居、避邪、求祥和的美好祝愿。
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价值上,关中区域内半坡时期筑屋营造活动中地基、梁架、屋顶的出现,为研究人类建筑文明提供了历史的“活标本”。
文化价值上,该营造技艺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和合文化”,传统信仰、习俗、禁忌、礼仪等文化要素体现在技艺的多项环节。
艺术价值上,该营造技艺注重石雕、木雕、砖雕、影壁、檐廊、花窗等的创造,具有耕读传家、敬畏神灵的内涵,延续着关中先民的价值理念。
科学价值上,该营造技艺采用土木砖混结构、榫卯框架,给排水系统严密,科学合理,具备防风沙、防火、防盗以及抵御地震灾害等综合功能。
当代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上,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是华夏农耕文明在居住营造方面的集中体现。
目前,保存完好的、具有代表性的关中传统民居院落有党家村传统民居、唐家大院、崔家槐院、雷家宅院、孙家宅院等。
仍光彩夺目
明清时期的关中传统民居被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活化石”,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建村700多年的党家村。
党家村中20多条巷道纵横贯通,村里现存100多座四合院以及保存完整的宝塔、祠堂、节孝碑、看家楼等古建筑。其中,祠堂、文星阁、节孝碑、看家楼、泌阳堡已被加以保护。
走进四合院古建筑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列于巷道两侧各家高大气派的“走马门楼”。
每家的门楼装饰都十分讲究,朴实精美,旁边的上马石、拴马桩、拴马环,门枕均为石雕。门楼两侧的砖雕内容丰富,有琴棋书画、梅兰竹菊、鹿兔象马、虎牛麒麟等。更为夺目的是门额题字,从内容上看大致有光宗耀祖、伦理道德、理想追求三类。
大门内的照壁多为砖雕,有的是“鹿鹤同春”“五福(蝠)捧寿”,有的则呈现出一个大大的“福”或“寿”。院中家训砖雕多在厅房歇檐两侧墙上,内容多为道德修养之类。
村东南的文星阁风水塔,挺拔中透着一股坚韧。各层外观上的砖雕文字,似乎都寄托着党家村人“修身治家”的生活理想。
党家村古建筑村落历经数百年仍光彩夺目,除了该村自然条件优越外,还在于各级政府和民众的重视保护。
近半个世纪以来,这里的房屋保留原有的建筑形态,是陕西省目前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村寨。
英国皇家建筑学会查理教授认为:“东方建筑文化在中国,中国民居建筑文化在韩城。”
留下时代文脉
关中传统民居群落及营造技艺的传承发展,受到国内外专家和相关机构的关注。
建筑设计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说:“关中民居建筑是一部历史,是对地域百姓生活历史的记载。”
德国国宝级建筑设计大师、德国现代建筑理论的奠基人沃尔夫冈·迈森海姆说:“这么优秀的建筑的存在,是对世界建筑艺术发展的巨大贡献!它不仅仅是中国的。”
马来西亚泰莱大学建筑及设计学系师生参观关中民居建筑后,感叹道:“关中民居建筑展现出了中国建筑艺术的无穷魅力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反映出了地域文化和精湛的工艺。”□毛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复建后的崔家槐院。
说起关中传统民居建筑,准会想起“陕西八大怪”中的“房子半边盖”。
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民居多为窄长幽深的封闭式合院布局,两侧厢房为单坡屋顶。“房子半边盖”,说的就是单坡屋顶这种建造风格。
2021年,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从历史中走来
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之一。关中曾是周、秦、汉、唐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黄河文明的核心区和黄土文化的重要地带。早在6000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开始建造活动。
半坡、姜寨、杨官寨和周原遗址,都反映了先民们运用各种工具进行住屋营造的事实。
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是陕西关中地区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兼具关中地域文化特色和实用性。
该营造技艺延续了北方合院式民居建筑传统风格,并根据关中地区气候、地理条件加以改进,以秦汉“豪放朴拙”为本,以隋唐“雄浑壮丽”为表,以明清“精细富缛”为实。
营造手法大气,讲究大跨度、对称规整,巧用夯土筑墙或将木结构与黄土墙结合起来,使得民居布局紧凑严谨,纵深狭长,大气恢宏。最终形成封闭式合院布局、两侧厢房半边盖的特点。
关中传统民居突出防水、防风沙、防火、防地震等功能,夏季可遮阳光、收集雨水,冬春季可抵御风沙侵袭。关中民谣“家家厢房半边盖,省工省料省木材。遮风挡雨又耐寒,冬暖夏凉时运来。”诠释了其中的智慧。同时,关中传统民居还突出影壁、屋角石构、吉祥图案雕刻,赋予安居、避邪、求祥和的美好祝愿。
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价值上,关中区域内半坡时期筑屋营造活动中地基、梁架、屋顶的出现,为研究人类建筑文明提供了历史的“活标本”。
文化价值上,该营造技艺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和合文化”,传统信仰、习俗、禁忌、礼仪等文化要素体现在技艺的多项环节。
艺术价值上,该营造技艺注重石雕、木雕、砖雕、影壁、檐廊、花窗等的创造,具有耕读传家、敬畏神灵的内涵,延续着关中先民的价值理念。
科学价值上,该营造技艺采用土木砖混结构、榫卯框架,给排水系统严密,科学合理,具备防风沙、防火、防盗以及抵御地震灾害等综合功能。
当代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上,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是华夏农耕文明在居住营造方面的集中体现。
目前,保存完好的、具有代表性的关中传统民居院落有党家村传统民居、唐家大院、崔家槐院、雷家宅院、孙家宅院等。
仍光彩夺目
明清时期的关中传统民居被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活化石”,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建村700多年的党家村。
党家村中20多条巷道纵横贯通,村里现存100多座四合院以及保存完整的宝塔、祠堂、节孝碑、看家楼等古建筑。其中,祠堂、文星阁、节孝碑、看家楼、泌阳堡已被加以保护。
走进四合院古建筑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列于巷道两侧各家高大气派的“走马门楼”。
每家的门楼装饰都十分讲究,朴实精美,旁边的上马石、拴马桩、拴马环,门枕均为石雕。门楼两侧的砖雕内容丰富,有琴棋书画、梅兰竹菊、鹿兔象马、虎牛麒麟等。更为夺目的是门额题字,从内容上看大致有光宗耀祖、伦理道德、理想追求三类。
大门内的照壁多为砖雕,有的是“鹿鹤同春”“五福(蝠)捧寿”,有的则呈现出一个大大的“福”或“寿”。院中家训砖雕多在厅房歇檐两侧墙上,内容多为道德修养之类。
村东南的文星阁风水塔,挺拔中透着一股坚韧。各层外观上的砖雕文字,似乎都寄托着党家村人“修身治家”的生活理想。
党家村古建筑村落历经数百年仍光彩夺目,除了该村自然条件优越外,还在于各级政府和民众的重视保护。
近半个世纪以来,这里的房屋保留原有的建筑形态,是陕西省目前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村寨。
英国皇家建筑学会查理教授认为:“东方建筑文化在中国,中国民居建筑文化在韩城。”
留下时代文脉
关中传统民居群落及营造技艺的传承发展,受到国内外专家和相关机构的关注。
建筑设计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说:“关中民居建筑是一部历史,是对地域百姓生活历史的记载。”
德国国宝级建筑设计大师、德国现代建筑理论的奠基人沃尔夫冈·迈森海姆说:“这么优秀的建筑的存在,是对世界建筑艺术发展的巨大贡献!它不仅仅是中国的。”
马来西亚泰莱大学建筑及设计学系师生参观关中民居建筑后,感叹道:“关中民居建筑展现出了中国建筑艺术的无穷魅力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反映出了地域文化和精湛的工艺。”□毛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