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记住自强不息
——参观红旗渠有感
“劈开太行山,漳河滚滚来,林县人民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这是我少年时期看电影纪录片《红旗渠》中的歌曲,至今印象深刻。去年冬天,终于如愿以偿,来到向往已久的河南林县红旗渠。河南林县,这个地处河南西北部太行山东麓的山区县,初冬季节已是寒风料峭,太行山上已有积雪掩映,山间红叶点染,远望壮观而绚丽。这次来林县,是支部安排的传统教育活动内容。
在我的倡议下,我们抽时间专程来此了解红旗渠、感受红旗渠。红旗渠展览馆就坐落在林县红旗渠总干渠之首下面,我们拾级而上,进入展室。参观红旗渠事迹展览馆,听讲解员述说红旗渠建设过程,看着展室里的图片、资料、实物,林县十万建设大军用过的铁锤、钢纤、柳条帽、荣誉证……我不敢多说话,聚精会神地跟着讲解员仔细听、仔细看,心里已是非常激动了。沿着红旗渠主干渠顺山而上,一边是坚硬峻峭的石崖,一边是温柔静静流过的红旗渠水,走过神仙铺、曙光洞、夺丰渡槽、青年洞,站在总干渠俯瞰一、二干渠和眼底万亩良田,虽然扑面的冷风吹得皮骨寒冷,但心情已是无限感慨。我把在红旗渠展览馆看到听到的事迹和这峻峭的太行山,这蜿蜒的红旗渠水的景象在脑子里对比,由衷地感叹我们个体的生命在大自然中是多么渺小,而林县的人民在大自然中的奋斗又彰显出多么伟大的力量。林县(现林州市)位于河南西北部太行山东麓,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土薄石厚,大小山峰连绵相接。这里山多地少,交通不便,且水源奇缺,一个区三五万人,只有三五眼活水井。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共林县县委及人民政府,以决不能让林县老百姓再受缺水之苦的愿望,下决心改变缺水的面貌,从兴修水利抓起。围井塘、挖山泉、打水井、修水渠、建水库,想尽办法抗旱保收。可到了1958年,林县又遇大旱,冬春干旱无雨,河水断流,井塘干涸,水库底朝天。面临困境,大家意见统一,要彻底摆脱干旱缺水的威胁,彻底解决工农业用水,必须打破旧框框,打破县域界限去邻县寻找水源。县委书记杨贵把自己到山西省平顺县境内的浊漳河考察情况和引漳入林的设想提出来,得到大家的赞同。就此,引漳入林工程红旗渠的建设蓝图就这样拉开帷幕。
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林县人民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奋发图强,自力更生,不畏艰难,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坚强的躯干,十万大军在太行山东麓摆开战场,逢山凿洞,遇沟架桥,苦干十年,削平了1250个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架设了152座渡槽,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开凿了长达1500公里的红旗渠,终结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林县人民用整整一代人的青春、鲜血和生命筑成了让中华民族骄傲的伟大工程——红旗渠。横亘在河南、山西、河北的太行山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有不解之缘。
几十年过去了,来到红旗渠,抚摸着展览馆里陈列的被磨卷了的铁锹,砸弯的钢钎,看着照片上满面沧桑但目光刚毅的建设者们和他们用生命获得的荣誉证书,我感悟到人类生存进步的真谛所在,那就是自强不息。只有自强不息,才能生存和发展;只有自强不息,才能彰显人类和社会进步的价值;只有自强不息,才能实现过好日子的愿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劈开太行山,漳河滚滚来,林县人民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这是我少年时期看电影纪录片《红旗渠》中的歌曲,至今印象深刻。去年冬天,终于如愿以偿,来到向往已久的河南林县红旗渠。河南林县,这个地处河南西北部太行山东麓的山区县,初冬季节已是寒风料峭,太行山上已有积雪掩映,山间红叶点染,远望壮观而绚丽。这次来林县,是支部安排的传统教育活动内容。
在我的倡议下,我们抽时间专程来此了解红旗渠、感受红旗渠。红旗渠展览馆就坐落在林县红旗渠总干渠之首下面,我们拾级而上,进入展室。参观红旗渠事迹展览馆,听讲解员述说红旗渠建设过程,看着展室里的图片、资料、实物,林县十万建设大军用过的铁锤、钢纤、柳条帽、荣誉证……我不敢多说话,聚精会神地跟着讲解员仔细听、仔细看,心里已是非常激动了。沿着红旗渠主干渠顺山而上,一边是坚硬峻峭的石崖,一边是温柔静静流过的红旗渠水,走过神仙铺、曙光洞、夺丰渡槽、青年洞,站在总干渠俯瞰一、二干渠和眼底万亩良田,虽然扑面的冷风吹得皮骨寒冷,但心情已是无限感慨。我把在红旗渠展览馆看到听到的事迹和这峻峭的太行山,这蜿蜒的红旗渠水的景象在脑子里对比,由衷地感叹我们个体的生命在大自然中是多么渺小,而林县的人民在大自然中的奋斗又彰显出多么伟大的力量。林县(现林州市)位于河南西北部太行山东麓,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土薄石厚,大小山峰连绵相接。这里山多地少,交通不便,且水源奇缺,一个区三五万人,只有三五眼活水井。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共林县县委及人民政府,以决不能让林县老百姓再受缺水之苦的愿望,下决心改变缺水的面貌,从兴修水利抓起。围井塘、挖山泉、打水井、修水渠、建水库,想尽办法抗旱保收。可到了1958年,林县又遇大旱,冬春干旱无雨,河水断流,井塘干涸,水库底朝天。面临困境,大家意见统一,要彻底摆脱干旱缺水的威胁,彻底解决工农业用水,必须打破旧框框,打破县域界限去邻县寻找水源。县委书记杨贵把自己到山西省平顺县境内的浊漳河考察情况和引漳入林的设想提出来,得到大家的赞同。就此,引漳入林工程红旗渠的建设蓝图就这样拉开帷幕。
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林县人民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奋发图强,自力更生,不畏艰难,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坚强的躯干,十万大军在太行山东麓摆开战场,逢山凿洞,遇沟架桥,苦干十年,削平了1250个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架设了152座渡槽,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开凿了长达1500公里的红旗渠,终结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林县人民用整整一代人的青春、鲜血和生命筑成了让中华民族骄傲的伟大工程——红旗渠。横亘在河南、山西、河北的太行山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有不解之缘。
几十年过去了,来到红旗渠,抚摸着展览馆里陈列的被磨卷了的铁锹,砸弯的钢钎,看着照片上满面沧桑但目光刚毅的建设者们和他们用生命获得的荣誉证书,我感悟到人类生存进步的真谛所在,那就是自强不息。只有自强不息,才能生存和发展;只有自强不息,才能彰显人类和社会进步的价值;只有自强不息,才能实现过好日子的愿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