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995期:第04版 憩心亭

绥德汉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张艳茜

绥,安抚之意;德,指的是德泽。绥德者,绥之以德也。

绥德与榆林一样,乃历史上塞北的军事重镇,以州府建制设立,故素有“天下名州”之誉。今天绥德县城所在的城关镇就叫“名州镇”。

“米脂婆姨绥德汉”,这句流传甚广的民谣,不知源于何时。很想找到一个线头牵着,一直追随而去,却连那线头都难以从年代久远的纷乱记忆里整理出来。

就这样,绥德人在民谣中出了名。绥德人不仅以聪明、勤劳、俭朴、坚韧不拔的性格令人敬佩,高大、剽悍、英俊颇有北方阳刚之气的绥德汉,更是声名远播。

曾有一个年轻男子长得很好,剑眉星目,鼻梁高挺,厚厚的嘴唇,很是性感,一副玉树临风、英俊潇洒的模样。

看这男子的模样,他的祖上大概是绥德人,或是从绥德走出去的。总之和绥德该有些丝丝缕缕的关联吧。但是,穿越历史风烟,对于这个后生究竟是不是绥德人,绥德人自己的记忆模糊了,有些犹豫不定,再到后来,这男子是不是名副其实的绥德人似乎也无所谓了。

绥德只记住了宋代时抗金名将韩世忠。现在绥德县城中心十字街头有一座高大的石雕像,就是这位傲骨铮铮、因愤懑忧郁而客死他乡的绥德汉子韩世忠。

那时,米脂、绥德大概均隶属了上郡。

属上郡时,绥德还有两个人,他们都不是绥德人,但他们都不得不把自己的灵魂永远托付给了绥德。

这两个两千二百年前的冤魂,就是秦时的扶苏与蒙恬。

两千二百年漫长的岁月,他们长眠于绥德,他们是不是应该被后世称之为当然的“绥德汉”呢?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蒙恬是秦始皇最信赖的大将,两人皆忠义之士。只可惜,他们俩在秦始皇死后都不得善终。

秦大将军蒙恬,安眠在大理河北岸。两千二百多年后,这里成为绥德县第一中学的校园。墓地东望二郎山,西对马鞍山,据称为风水宝地。一个生前让匈奴畏之如虎的秦将,屈死之后与安静的校园、与莘莘学子共处一地。

蒙恬墓的西面有一座立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石碑,碑高1.42米,上书“秦将军蒙恬墓”六个大字,也有资料说此墓碑为清代乾隆年间的绥德知州张之林所书并立。

绥德境内,有一小小疏属山,山的一面斜土坡前面,立了一座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的墓碑,上面镌刻着“秦扶苏墓”四个大字。在墓地周围种植了一些柏树,但地上杂草丛生,很是荒凉。让人不敢相信这就是秦始皇长子的墓,不敢相信这就是扶苏的墓。因为,与其父秦始皇建在骊山的始皇陵——巨大陵墓相比,那真是天壤之别呀!

秦始皇三十五年,就是公元前212年,残暴成性的秦始皇听不得知识分子的不同意见,在首都咸阳坑杀——活埋了四百六十多个儒生,并将几乎所有书籍付之一炬——这个中国历史上极其黑暗残忍的“焚书坑儒”事件留给人们的教训是深刻的。

对此,凡有头脑的人都认为这是秦始皇的发疯行为,但没有一个人敢于站出来制止。只有天性仁厚的公子扶苏为此深感忧虑。他亲眼看见这一幕惨剧,很是于心不忍,扶苏勇敢地向父亲直言苦谏:“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以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素来刚愎自用的秦始皇闻言大怒,当即贬谪扶苏到上郡,监蒙恬军。秦始皇临死前,下诏让长公子扶苏赶回咸阳参加葬礼。可秦始皇的第十八个儿子胡亥(史载秦始皇一生共有23个儿子)在宦官——中车府令赵高的挑唆下,与丞相李斯合谋篡位,下伪诏赐公子扶苏死。扶苏既死,赵高等又下伪诏赐蒙恬死。蒙恬不信,疑内里有诈,要求面君申诉,被驳。蒙恬的部将都劝蒙恬举义旗反叛,蒙恬为了对得起秦始皇的知遇之恩,虽然手中握有数十万大军兵权,却至死不从,遂违心服毒惨死于阳周(现在的陕北子长县)。三军将士无不怀愤含泪,将蒙恬移葬在绥德大理河西岸的风水宝地上。他们用战袍掬土堆成高高耸立的土丘,好让将军死后与先他而去的公子扶苏的墓冢隔河相望,互不寂寞。

在扶苏、蒙恬屈死之后,又过了四百年,纷杂混乱的东汉末年,出现了这个高大、剽悍、威武,眉宇之间还透着一股阳刚之气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就是吕布。

只是,怎么看年轻的吕布,那英俊的容颜,总显得有些轻飘,有些单薄,缺少厚重感,缺少可读性。这是为什么呢?

好看的男人也是要有厚度的。这厚度要靠品格和智慧饱满起来的。

要是吕布的身躯里,流淌了当年蒙恬大将军旗下那些驻守绥德的忠诚尚义的三军将领的血液该多好啊!

“米脂婆姨绥德汉”,那“绥德汉”就是指吕布。可惜,吕布除了被散落在民间的歌谣记起,是一个可能的绥德人,关于他的生前身后,再无史料记载是与绥德有关的。

说这些话的,是后代的绥德人。后代绥德人只将吕布的英俊容貌作为了绥德的骄傲。看得出,后代绥德人为此很有些遗憾的。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