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003期:第03版 秦风

感怀水晶饼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1938年,我的老家河北省冀南被日本侵占沦陷以后,我的父亲、母亲和几个亲戚、老乡一起,先后逃难到西安市。除了大哥出生在河北,二哥、我和小妹都出生在西安,也就成了地道的西安人。

河北人爱吃包子、饺子、馄饨、锅贴和大饼、汆丸子、打卤面、汤面片、炒饼、烩饼等;西安人爱吃臊子面、扯面、油泼面、麻食、饸饹、凉皮和馒头、锅盔、各种泡馍等。冀南、西安的饮食习惯在我们家很自然、很明显地合而为一了。

我的孩提年代,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生活拮据。饺子、包子都是素的、豆沙的,丸子也是素的。肉也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上。糕点糖果都是过年过节送礼和祭拜先人后,才能尝到、吃上、解解馋。记得我上小学二三年级的一天,一位从河北来的老乡拎着一包北京南糖来看望我的父母。为了招待远道而来的老乡,母亲拿出了一盒水晶饼说道:“他叔,来尝尝,西安有名的糕点德懋恭水晶饼,很好吃,这是俺让俺的一位西安邻居帮忙买的,还是很贵的。”

看着叔叔和我父母品尝着北京南糖和德懋恭水晶饼,我的小嘴砸吧砸吧地直流涎水。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方方的金黄色,内裹着花生、芝麻、果脯之类的北京南糖和圆圆的面色金黄,四周雪白,正中印着鲜红的三个字水晶饼。

我童年时代住的原大吉厂13号街坊老屋里有一个大柱子,每逢临近过年,母亲总会买些南糖、水晶饼、花生等坚果放到一个竹篮子里,高高地挂在大柱子上。母亲这样做,一来防老鼠;二来也是防我们这些娃娃偷吃。这个小“秘密”我早就发现了,那个高高地挂在大柱子上的竹篮子太有诱惑力了。一次,我和小妹放学回家,父母都不在,我趁机让小妹搬来凳子,从竹篮子里偷偷拿了两块水晶饼、一把南糖和坚果,我和小妹偷偷分着吃了。父母回来竟没发现。有了第一回,就有了第二回,第三回……

大年三十到了,当父母发现竹篮子里的吃食所剩无几,勃然大怒。母亲拿起鸡毛掸子朝着我的屁股狠狠一顿抽打。小妹急忙说:“不怪哥哥,是我嘴馋,让他偷的。”我扑通就给父母跪下了。母亲很少对儿女发怒,更别说动手打了。父亲家教甚严,打我们是真打、狠揍。母亲其实也怕父亲打孩子。这会儿,父亲虽然生气,却没有打我。他让我冲了一杯茶,呷了一口说:“你们这些孩子呀,咋这么不懂事,这些水晶饼呀、糖果呀、坚果呀还不是过年人齐了让你们吃。要过年啦,不打你们,来都坐下吧!我今要给你们说道说道。”

父亲只是解放前完小毕业,但在我心目中他是“严师”。他给我们讲:“陕西最早有名的是渭南水晶饼,后令水晶饼真正声名鹊起的是创始于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德懋恭水晶饼,它要比有名的北京稻香村月饼还要早20多年,是西安人逢年过节、托人办事送礼的上品。父亲说:“你们现在还小、不懂,长大了慢慢就懂了。今天能吃上水晶饼不要光知道好吃,还要理解和感悟里边的文化内涵。我们从冀南来到此地,千年古城西安接纳了我们,养育了我们。我们就要融入这里的生活和文化,汲取、吸纳秦人的长处和优点。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做个诚实善良、堂堂正正、谦恭谨慎的人。”

德懋恭水晶饼也罢,北京南糖也罢,平时就放在我的餐桌上。我每每吃着水晶饼,就不禁心旌浮动,勾起我对童年的回忆、岁月的感慨和父辈的情怀。□丁晨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