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005期:第03版 读书

梦里青台惊叹多

——读郑长春《青台镇》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我用了整整一周的时间,读完了作家郑长春先生的长篇小说《青台镇》。一周是一个不算短的时间,但对于一部47万字、56章的作品,似乎又太短了。我之所以如此夜以继日,除了故事本身的吸引,还有对作者、也是我的朋友郑长春先生由衷的敬佩之心。

他从小时候就萌生要书写青台这个生养之地的古镇,从构思到完成再到出版,用了30年时间。赤子之情,书生意气,淋漓尽致地跃然纸上,可见其用心良苦。正如他在书中后记所说:“青台镇,我应该用一生去书写,而我却用十年写出来,心里深感不安……”

《青台镇》的开篇,不是从人物和时间上描写,而是从贯穿在风云变幻的历史大背景下,用宏大的场面描写豫南古镇的历史渊源。从西汉末年起笔,主要以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为时空转换,跨度百年,讲述张、李两家四代人的乡土生活、爱恨纠葛和各自不同的精神面貌。

因为小说的时代和历史场景不断转换,人物涉及100多人,我一边读一边用画图的方式解构人物关系——这是我第二次图解人物关系。第一次画人物结构图,是在几年前读《百年孤独》的时候。

在众多的小说人物中,除了赵竹菊、石梅兰、李桂芝几个女性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张青屏和张台屏兄弟,作为社会底层的草根英雄,描写了他们的意识和磕磕绊绊的成长经历,最后殊途同归成为坚定的抗日革命者。尤其是性情复杂、命运多舛的张青屏,他对李泰然、张世智等剥削阶级的压迫,反抗得坚决彻底,他是草莽英雄,当过土匪,却一身正气,尤其是他在对日战争中,不怕磨难和牺牲,让人肃然起敬。在感情方面,也描写了他同三个不同出身、性格各异的女人感情纠葛,由不成熟、矛盾、屡犯错误、彷徨到最终走向成熟。一气读来,除了让人心悬喉咙,就是禁不住热泪盈眶。因为作者真实地写出了人性的本质,揭示了世事无常、天道轮回的自然规律,以及传统文化对农耕文明、现代文明带来的各种影响和冲击,具有深刻的思辨性、学术性和警示性。

读《青台镇》,不仅仅是在读一部厚重的小说,而是在读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和战争。

为了反映当时的生活场面,作者用细致入微的笔触,用大量笔墨描写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俗方言,以及婚丧嫁娶、庙会赶集、民间艺术、织布等生活场景,让读者也想一脚迈进小说里,摸一摸织布机、唱几句“莲花落”、到掉枪河边坐一坐、逛一逛应有尽有的青台镇庙会。除此之外,作者还在作品中穿插一些诗词歌赋,彰显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战争场面,武术技艺、正义与邪恶对垒的叙述,都需要作者大量的知识储备和认知。

历史典故和传说穿插其中,陡然增添了小说的神韵和传奇色彩,作者还在小说创作中,巧妙地运用了魔幻色彩的故事情节。比如小说开头关于光武帝刘秀与“蟆哑坑”的传说,促进了情节伸展的热烈,提升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同为写作者,我深知这部作品背后的艰辛付出,构思组织小说框架、查阅资料,常常熬夜,心情跟着作品中的情节沉浮……这其中的煎熬和辛苦是无法言说的。正如郑长春所说,为了这部书,他查阅了几百万字的资料,数次回故乡走访,听父辈讲述过去的岁月,可以说为小说做足了功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部好小说的诞生是何其不易!

我相信这部作品对于身在他乡的作者郑长春来说,青台镇早已与他的人生共存,并环绕在他一生的梦境里;而对于我这个读者来说,就是重新找一段清静的时间,最好是很多个无人打扰的夜晚,把这部《青台镇》再认真地品读一遍……□齐眉儿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