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007期:第04版 创造

人性的高峰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2013年3月5日,对很多人来说,是很平常的一天。可就是这一天,有一位伟大的航天巨星在北京去世,直到最后一刻,他的脸上都带着谦和的微笑。

这位92岁的世纪老人,他的人生,却足以震撼全世界!他是科学的高峰、是人性的高峰。他,就是我们的老院长、国际宇航院院士——杨南生。

西安,是一座拥有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名城;西安,更是一座拥有现代化国防建设的战略军工大城,而杨南生,就是为这国防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一员。

当年,他甘愿放弃国外优厚待遇,以博士学者身份毅然回到祖国怀抱。他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国家落后,就要挨打;民族贫穷,就会受欺。他们看得起我杨南生,看不起我的祖国,我也是不会留下来为他们服务的!记住了,外面再好,那也不是我们的家呀!”

他参与完成了我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的研制;他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火箭发射场,新中国也把最高的奖赏送给了他。1959年10月1日,他手执由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签署的请柬,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庆典;他负责指挥了新中国第一枚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他研制出我国第一枚以固体复合推进剂为能源的火箭发动机,向祖国和人民献上了一份厚礼;航天四院第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有力一推,成功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让“东方红”的乐曲传遍全世界!

1964年6月,杨南生接过周恩来总理亲笔签署的任命书,担任第五研究院四分院副院长,在荒漠里创建起中国第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为中国航天事业修筑起一条神奇的“天路”。

为了试车成功,他不顾安危,走进与发动机只一墙之隔的观察窗。当时没有跟踪仪器及高速影像设备,要想观察发动机喷管摆动及燃烧规律,只有近距离观察,一旦发生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秦岭深处,他率队挖药,挽救发动机。面对危险,杨南生亲自钻进发动机中尝试,这场景让人热泪盈眶。人们自发组成“敢死队”,一小时一换岗,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将生死置之度外,才成就了今天“两弹一星”的飞天壮举!

杨南生不仅在工作上指导大家,生活中也是无微不至地关心呵护。去上海出差,第一件事就是买了柑橘,看望基层员工的父母。“我是从西安来的小吴的同事,他因为工作离不开,不能回来过春节,特意托我来看望二老。”后来小吴从父母来信中得知此事,感动之心无以言表。

习惯于坚守的杨南生,似乎从未在意过生活的艰苦和环境的恶劣。但有一次他在意了。那年,一位旅居国外的朋友回国后,提出要来看他。杨南生知道朋友在国外待遇优厚,住房条件与国内的他形成强烈反差。他不想让朋友看到中国航天人的艰辛,于是婉转地告诉朋友:“还是我来看你吧!”妻子开玩笑说:“当初你要是不回国就不会尴尬了。”杨南生乐呵呵地说:“给别人干活没意思的,给自己家人干活,我心里高兴!”

那年,电视播放“两弹一星”功勋授奖大会,杨南生不在其列。晚上,他家电话被打爆。电话这头,是他微笑的声音:“一生能为国家发达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天上飞的有我亲手摸过的,对我来讲,足够啦!”他就是这样,坦然淡定,宽厚、博大!离开领导指挥岗位,他接受西北工业大学邀请,成为一名兼职教授,开创了塑性力学、弹塑性断裂力学的新课程,为航天事业培养后续人才。

灞桥新区的航天四院,首次评选50年来的十大感动人物,杨南生荣登榜首!他不计名利,刚正不阿;他坚持真理,勇于创新。人们从他身上看到了科学的光辉,更看到了科学家背后放射出的人性光芒!在他的身后,一座是“事业”高峰,一座是“人性”高峰。而这两座高峰,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攀登!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