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033期:第04版 读书

四川巴中及伟人晏阳初

——苗勇先生新著《晏阳初》读后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这些年,因为我是文化人的缘故,不断收到了近千本全国各地作家热情的签名赠书,我不时地粗读细读精读各类人间文化的营养品,心里总是翻腾着天空舒卷的白云和海洋抒情的浪花,它们高举世间文化殿堂上的哲学、文学与史学的三颗星星照耀着我探寻的路程,增添着我前进的勇气与智慧,这其中,供职于四川省总工会的作家苗勇赠送我的力作《晏阳初》是很特别的一本。

任何一位游子包括名人提及故乡,往往按捺不住自己热泪盈眶的飘逸思绪,回望祖国的壮丽山河,生于宋国的庄子,生于江油的李白,生于南京的曹雪芹,生于绍兴的鲁迅……总是让故乡人脸上生光,让拥趸津津乐道。在我记忆里当属荒凉山野的四川巴中山区,忽然就崛起平民教育家、堪称伟人的晏阳初先生,让我大感意外。这就牵出几个话题,儿童时代母亲在家乡盐亭县城北街洋槐树下为我哼唱“巴山哟,背二哥”这支略显苍凉的四川民歌,脑海里就隐隐约约地浮现崇山峻岭的大巴山剪影,土著居民光脚负重爬行在直伸云霄的陡峭山路,他们在此生长,在此劳动,在此蹒跚,在此消亡,大巴山那轮孤寂的山月,是群山怀抱里生生不息的子民永不弥散的印记。这段话又引向了一个时间节点,巴山夜雨的凄清和炊烟袅袅的无助。巴中贫瘠的山地因此磨练出热血而且无畏的士兵,20世纪30年代,红四方面军的将士大多从大巴山破败的烂房断屋走出来,从广种薄收的大山深处走出来,他们高举布满弹洞的旗帜,为一个喷薄而出的黎明战斗!多年前我应邀参加一个四川作家巴中笔会时前往恩阳古镇和红四方面军的革命遗址参观,内心受到极大震撼,这方绵延不绝的热土,堪称烽烟尽处的红色奇迹!送我们的小车进入巴中市区时需经过几道斜坡,我微微一笑,巴中山城,名不虚传。在接下来的几个日日夜夜,我们一行作家,拜谒了红四方面军烈士陵园,在肃穆且铺满落叶的小道,我看见了徐向前元帅赤诚的石雕,也看见了极具争议的、经历大起大落的张国焘雕像,我在陵园伫立良久,沉默着走向落日闪耀的山顶。我在恩阳古镇漫步时,从遗留下战争痕迹的院落与街道走进走出,我承认自己以往小看了巴中,小看了这片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它们的星光,无与伦比地照亮着那些年的不屈与抗争,也激荡着当今优美的诗与远方。

在巴中苍凉厚土上孕育伟人晏阳初是我没有想到的,这确实不能怪我,这是当年贫穷的巴中限制了我对科学、艺术、文化及教育领域的想象力。在我半生光阴的写作里,一直慎用伟人二字,浩瀚无垠的天地里曾经涌现璀璨夺目的星云让人敬仰,而伟人却是寥若晨星,这其中,“平民教育家”“乡村建设者”晏阳初先生担得起这个历史的评价!生于清末民初的晏阳初呼吸着积贫积弱年代的腐朽空气,他蹚过没膝深的淤泥,却用一朵纯洁大爱的教育之花证明自己的思考与实践的前瞻性与实用性是多么的艰难,又是多么的深刻!晏阳初选择民国时期的河北省定县作为乡村教育实验区,他经过多年沉淀与思考提出“四大教育”的平民教育思想,其中文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知识力,摘下“愚”的残枝败叶;生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生产力,扫除“穷”的如影相随;卫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健康力,根除“弱”的不堪一击;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团结力,摒弃“私”的大道绊脚石。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我们看见,当时的中国大地山川河流之相连的广阔世界,苦痛的农民劳作之余在夕阳里捧起识字课本学习汉字,悲伤的手工业者在昏暗的窗台前听文化的传播,他们想知道,这一横一竖一上一下的方块文字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让愚钝人们步步走向聪明境界的魅力?晏阳初用毕生心血浇灌的平民教育之种子,在历史沧桑的神州大地上开出庄严灿烂的走向大美的累累花瓣,它们绵密、从容、沉静,演变出文化之脉,延伸到我们这个古老星球或者丰饶或者贫瘠的土地之上,不断结出丰硕的果实,为中国和世界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平民教育专家和乡村建设人才,晏阳初因而被称作“世界平民教育之父”,获得世界学界的广泛尊敬。

写于此,我突然联想到晏氏一门的煌煌先祖北宋宰相晏殊和他的第七个儿子、文学家晏几道,他们的文学光荣已刻写在人类恒久的文学纪念碑上。他们文风飞扬又高标独立的后辈晏阳初,将晏氏家族的门风,将大江南北的家风,将中国教育的文风又推向一个万众瞩目的高度!感谢作家苗勇,用一支史笔描写了一个伟大的天朗气清的时代,描画了一位从巴中走出的平凡里见不朽的晏阳初先生!  □岳定海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