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困境的古典摆渡
——论邢小利的长篇小说《午后》
对三秦文坛略有所知的人都知道,邢小利是新时期陕西文学的参与者与见证者,也是一位颇有建树的记录者与研究者。
上世纪80年代,他是声名鹊起的评论家;90年代,他是声名籍甚的散文家;新世纪,他是声名赫赫的柳青和陈忠实研究专家。看到他的《午后》,我多少还是有些惊诧,但更多的是期待。《午后》写的是长安,也即是《废都》中的西京,新世纪他们的命运又如何呢?读罢之后,我觉得这是一部具有古典格调与文人情趣的新世纪知识分子精神画传,是一部在细微和轻盈处映照大裂变、大悲伤和大主题的决心之作。
新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处境,较之90年代的世俗化、商业化、多元化以及相对宽松的精神空间,更为尴尬,虽然基本的生存条件有所改善,但日益强化的拜物教、拜权教以及不断压缩的话语空间所造就空心化的社会环境,使得知识分子尤其是边缘知识分子的生存尤为艰难。一方面,他们需力图摆脱环境的控制,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性;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对巨大的时代转型和变革阵痛作出反应,避免成为精神上的虚无主义者,并寻找灵魂的安放之地。这是新世纪以来知识分子及其书写所面对的无法回避而又敏感重大的时代命题。邢小利的长篇小说《午后》接续了这一时代主题,正如出版社的推荐语所说——最普通的男女往往演绎着最浪漫的恋曲,最疯狂的追逐偏偏潜伏着最深沉的悲凉,继《春尽江南》《应物兄》之后,又一部书写当代知识分子真实生存困境与灵魂裂变的剖心之作,人到中年之后,我们该如何安放自己的身心?
但同时,《午后》对这一主题又有着焕然全新的拓展和深化,其与新世纪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失魂落魄不同,也与《废都》中以庄之蝶为首的西京文化名人“沽名钓女”相异,这部长篇小说通过南柯,比较成功地处理了中国古典传统和文人隐士的生活方式在现代化、城镇化和物质化的过程中,如何安身立命,抵抗权力、资本、物质对灵魂和精神摧残腐蚀的这一沉重命题。
“午后”是生命的中年状态,也是人生中比较理性和澄澈的一个阶段。这突出表现在小说主人公南柯魏晋式“旷达”的人生态度上——洞明世事悟透人生的豁然达观,删繁就简了无牵扯的率真自然。一方面,他以古典传统和魏晋风度为精神资源,自觉与时代疏离,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有着浓厚的隐士情结。作为体制中人——汉唐文化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与《唐音》杂志的编辑,他不与世俗苟合,自我放逐,是可有可无的边缘人。在年过不惑之后,他已将人生的问题想得很清楚:“不能为追逐金钱而活,不能为当一个什么官而活,无论这官是大是小,‘名利于我如浮云’,这是他坚定不移的信念。做学问,搞研究,甚至写一些随笔,这是他喜爱的,但他也觉得这一切的价值和意义不是很大。如何才能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向哪个方向努力?南柯是迷惑的。”尽管他也自我怀疑,甚至具有浓厚的虚无主义和悲观情绪,但隐士的精神和人格已经完全融入到他的生命之中,并自然地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不以功名累己,不以俗务萦心,任性而动,自然而然,晦暗的人生因此步入澄明,俗气的生活充满诗性。另一方面,南柯并非简单地采取复古主义的生活态度,回避现实,而是以隐士的态度,对待生活、思考生活、体验生活,将古代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融入到现代生活。他通过实业家朋友汪文海,将自己的审美经验与文化追求付诸文化产业,建设的隐士文化体验园、中国隐士生活体验地、南山书院,既有传统元素,又有现代感,是其理想的生活方式,也是其文化理想与精神追求的具体实现,也可以说是开启了一种具有古典隐逸特色的现代文人生活方式。
南柯深受中国古典传统和魏晋风度的影响,旷达超迈而关切现实,没有完全抛弃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和道义,思考如何将古典传统中的隐士文化进行现代化的转化,为当下生活寻找精神支持。在南柯看来,古代的隐士个性卓绝,精神世界独特,从小的方面讲,“他们曾经面对的问题和对于问题的思考,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对生活的思考”,都可以触发现代人对生活及其意义的思考。从大的方面讲,“中国隐士的生活方式和居处地,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理想,中国人接受它并喜欢它,也许对现代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能提供某种借鉴”。不仅如此,其还能让现代人慢下来,检视自己的心灵,等等自己的灵魂,思考生活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南柯之所以能够在现实深渊中获得宁静,正是因为他依靠传统,完成了古典摆渡。他不是成功者,只能说是一个不彻底的失败者,他的悲观和忧郁,是不甘沉沦的知识分子遭遇斑驳陆离的现实困境的必然命运;他的隐逸人格与古典摆渡,浸透着大时代无可名状的失落和伤感,具有挽歌的气质和情调。
人到中年伤哀乐,孤独和悲观也随之而来。孤独和悲观的人,往往深情。对于男性而言,“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是中年特有的孤独;“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是中年特有的渴求。因而,中年男性一旦陷于深情,虽能以理驭情,不像老房子着火那样无法可救,但也往往将自己烧成一具木化石。南柯就是这样,“因为深情,因而失望;因为失望,因而悲观”。
在长安文人圈和朋友圈中,南柯不像潘冬宝那样沉湎声色,想着法儿玩世界、享乐子;不像柴一才那样见一个爱一个,爱一个扔一个;他“希望与女性有一种感情上的沟通、精神上的交流”,他“理想中的姑娘是一个中国古典精神熏陶出来的姑娘,美丽,聪颖,却不是那种太过聪明的人精;温柔而多情,并且很含蓄,含情脉脉,柔情似水;多才多艺,善解人意。”他与如忆、晓卉、兰湘婷的三段感情,有情而不滥情,深情而不纵情,都是他这种爱情理想的诠释。南柯很喜欢兰湘婷,但因她只有21岁,年龄差距太大,内心忐忑不安,甚至有犯罪感。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凡事总要想一个为什么,做事总要寻找一个合理的依据,但理性往往又被感情冲垮,因而在情与理的冲突中纠结煎熬。后来兰湘婷感情上逐渐疏远南柯,南柯发现自己很大程度上被兰湘婷当作可以利用的工具,在她身上寻找的古典爱情不过一场白日梦罢了,他也停止了自己的感情投入。正如南柯所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爱情。古典式爱情有古代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有与之合辙的古典文化的滋养。在一个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古典的、纯粹的、彻底的爱情如镜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即。
从南柯身上,我们看到一种积极的古典爱情观念,他努力寻找,但往往对结局无可奈何,其中有“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宿命感。他在乎女性的容貌,更注重精神的共振和价值观念的契合。同时,他又是具有现代精神的知识分子,尊重女性,理解女性,有着清醒的责任意识和清晰的边界感。当然,我们并不是简单地认同、褒扬南柯的爱情选择,而是发现,他的选择没有被世俗生活所左右,仍不失知识分子的优雅和情趣,也是我们能普遍接受的不坏的方式。
《午后》直指当代知识分子的灵魂,披露他们的内心生活,回应他们内心的需要。我们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书写“忙于对大事件、大波动的描述,而注意不到那些似乎平常的生活状态,注意不到那些似乎没有声响没有运动的事情和人情。而事实上,往往正是这些细微之处藏着大主题、大精神和深刻的人性以及人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午后》明清笔记体式的叙述,字里行间隐含着特有的文化格调和细腻的情绪波动——优雅而不失自然,轻盈而不失沉重,从叙述语言到叙述内容,肌理交融地表现出新世纪以来知识分子的精神灵魂的嬗变,创造出一种既有古典情致、又有现代气质的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图景。 □王鹏程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对三秦文坛略有所知的人都知道,邢小利是新时期陕西文学的参与者与见证者,也是一位颇有建树的记录者与研究者。
上世纪80年代,他是声名鹊起的评论家;90年代,他是声名籍甚的散文家;新世纪,他是声名赫赫的柳青和陈忠实研究专家。看到他的《午后》,我多少还是有些惊诧,但更多的是期待。《午后》写的是长安,也即是《废都》中的西京,新世纪他们的命运又如何呢?读罢之后,我觉得这是一部具有古典格调与文人情趣的新世纪知识分子精神画传,是一部在细微和轻盈处映照大裂变、大悲伤和大主题的决心之作。
新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处境,较之90年代的世俗化、商业化、多元化以及相对宽松的精神空间,更为尴尬,虽然基本的生存条件有所改善,但日益强化的拜物教、拜权教以及不断压缩的话语空间所造就空心化的社会环境,使得知识分子尤其是边缘知识分子的生存尤为艰难。一方面,他们需力图摆脱环境的控制,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性;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对巨大的时代转型和变革阵痛作出反应,避免成为精神上的虚无主义者,并寻找灵魂的安放之地。这是新世纪以来知识分子及其书写所面对的无法回避而又敏感重大的时代命题。邢小利的长篇小说《午后》接续了这一时代主题,正如出版社的推荐语所说——最普通的男女往往演绎着最浪漫的恋曲,最疯狂的追逐偏偏潜伏着最深沉的悲凉,继《春尽江南》《应物兄》之后,又一部书写当代知识分子真实生存困境与灵魂裂变的剖心之作,人到中年之后,我们该如何安放自己的身心?
但同时,《午后》对这一主题又有着焕然全新的拓展和深化,其与新世纪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失魂落魄不同,也与《废都》中以庄之蝶为首的西京文化名人“沽名钓女”相异,这部长篇小说通过南柯,比较成功地处理了中国古典传统和文人隐士的生活方式在现代化、城镇化和物质化的过程中,如何安身立命,抵抗权力、资本、物质对灵魂和精神摧残腐蚀的这一沉重命题。
“午后”是生命的中年状态,也是人生中比较理性和澄澈的一个阶段。这突出表现在小说主人公南柯魏晋式“旷达”的人生态度上——洞明世事悟透人生的豁然达观,删繁就简了无牵扯的率真自然。一方面,他以古典传统和魏晋风度为精神资源,自觉与时代疏离,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有着浓厚的隐士情结。作为体制中人——汉唐文化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与《唐音》杂志的编辑,他不与世俗苟合,自我放逐,是可有可无的边缘人。在年过不惑之后,他已将人生的问题想得很清楚:“不能为追逐金钱而活,不能为当一个什么官而活,无论这官是大是小,‘名利于我如浮云’,这是他坚定不移的信念。做学问,搞研究,甚至写一些随笔,这是他喜爱的,但他也觉得这一切的价值和意义不是很大。如何才能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向哪个方向努力?南柯是迷惑的。”尽管他也自我怀疑,甚至具有浓厚的虚无主义和悲观情绪,但隐士的精神和人格已经完全融入到他的生命之中,并自然地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不以功名累己,不以俗务萦心,任性而动,自然而然,晦暗的人生因此步入澄明,俗气的生活充满诗性。另一方面,南柯并非简单地采取复古主义的生活态度,回避现实,而是以隐士的态度,对待生活、思考生活、体验生活,将古代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融入到现代生活。他通过实业家朋友汪文海,将自己的审美经验与文化追求付诸文化产业,建设的隐士文化体验园、中国隐士生活体验地、南山书院,既有传统元素,又有现代感,是其理想的生活方式,也是其文化理想与精神追求的具体实现,也可以说是开启了一种具有古典隐逸特色的现代文人生活方式。
南柯深受中国古典传统和魏晋风度的影响,旷达超迈而关切现实,没有完全抛弃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和道义,思考如何将古典传统中的隐士文化进行现代化的转化,为当下生活寻找精神支持。在南柯看来,古代的隐士个性卓绝,精神世界独特,从小的方面讲,“他们曾经面对的问题和对于问题的思考,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对生活的思考”,都可以触发现代人对生活及其意义的思考。从大的方面讲,“中国隐士的生活方式和居处地,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理想,中国人接受它并喜欢它,也许对现代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能提供某种借鉴”。不仅如此,其还能让现代人慢下来,检视自己的心灵,等等自己的灵魂,思考生活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南柯之所以能够在现实深渊中获得宁静,正是因为他依靠传统,完成了古典摆渡。他不是成功者,只能说是一个不彻底的失败者,他的悲观和忧郁,是不甘沉沦的知识分子遭遇斑驳陆离的现实困境的必然命运;他的隐逸人格与古典摆渡,浸透着大时代无可名状的失落和伤感,具有挽歌的气质和情调。
人到中年伤哀乐,孤独和悲观也随之而来。孤独和悲观的人,往往深情。对于男性而言,“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是中年特有的孤独;“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是中年特有的渴求。因而,中年男性一旦陷于深情,虽能以理驭情,不像老房子着火那样无法可救,但也往往将自己烧成一具木化石。南柯就是这样,“因为深情,因而失望;因为失望,因而悲观”。
在长安文人圈和朋友圈中,南柯不像潘冬宝那样沉湎声色,想着法儿玩世界、享乐子;不像柴一才那样见一个爱一个,爱一个扔一个;他“希望与女性有一种感情上的沟通、精神上的交流”,他“理想中的姑娘是一个中国古典精神熏陶出来的姑娘,美丽,聪颖,却不是那种太过聪明的人精;温柔而多情,并且很含蓄,含情脉脉,柔情似水;多才多艺,善解人意。”他与如忆、晓卉、兰湘婷的三段感情,有情而不滥情,深情而不纵情,都是他这种爱情理想的诠释。南柯很喜欢兰湘婷,但因她只有21岁,年龄差距太大,内心忐忑不安,甚至有犯罪感。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凡事总要想一个为什么,做事总要寻找一个合理的依据,但理性往往又被感情冲垮,因而在情与理的冲突中纠结煎熬。后来兰湘婷感情上逐渐疏远南柯,南柯发现自己很大程度上被兰湘婷当作可以利用的工具,在她身上寻找的古典爱情不过一场白日梦罢了,他也停止了自己的感情投入。正如南柯所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爱情。古典式爱情有古代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有与之合辙的古典文化的滋养。在一个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古典的、纯粹的、彻底的爱情如镜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即。
从南柯身上,我们看到一种积极的古典爱情观念,他努力寻找,但往往对结局无可奈何,其中有“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宿命感。他在乎女性的容貌,更注重精神的共振和价值观念的契合。同时,他又是具有现代精神的知识分子,尊重女性,理解女性,有着清醒的责任意识和清晰的边界感。当然,我们并不是简单地认同、褒扬南柯的爱情选择,而是发现,他的选择没有被世俗生活所左右,仍不失知识分子的优雅和情趣,也是我们能普遍接受的不坏的方式。
《午后》直指当代知识分子的灵魂,披露他们的内心生活,回应他们内心的需要。我们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书写“忙于对大事件、大波动的描述,而注意不到那些似乎平常的生活状态,注意不到那些似乎没有声响没有运动的事情和人情。而事实上,往往正是这些细微之处藏着大主题、大精神和深刻的人性以及人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午后》明清笔记体式的叙述,字里行间隐含着特有的文化格调和细腻的情绪波动——优雅而不失自然,轻盈而不失沉重,从叙述语言到叙述内容,肌理交融地表现出新世纪以来知识分子的精神灵魂的嬗变,创造出一种既有古典情致、又有现代气质的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图景。 □王鹏程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