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050期:第04版 憩心亭

蚕豆香里的乡愁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张桂英

周末去菜市场买菜,看到一个摊位上有新鲜的蚕豆,一个个豆粒饱满,惊喜之余我捡了一个鲜嫩豆荚剥开,放进嘴里,那久违的豆香味儿在唇齿间弥漫开来。摊主惊讶地问我:“能生吃吗,可不敢吃出问题了。”他哪里知道,这可是刻进骨子里的记忆。我捡了一兜,拎回家洗干净上锅煮,老公问我要不要放花椒和盐,我说什么都不放,想吃故乡的味道——清水煮蚕豆。

小时候,故乡农历二月二有炒豆子的习俗,这一天要把豆子炒开花,寓意金豆开花、五谷丰登,一年都会有个好兆头,对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是一个隆重的节日,在物资匮乏的儿时,我们都很期待二月二。

为了这一天,母亲和大妈会早早做好准备,精挑细选出完好无损的蚕豆,头天晚上煮好晾一夜,第二天把从洮河里挑来的沙子用铁锅炒热再放豆子。只记得大人们要忙活大半天,豆子受热在锅里炸裂开来,只有经过沙土的温度烘炒出来的蚕豆才会金黄透亮酥脆,带着泥土的清香,吃起来回味悠长。

清明前后,开始种蚕豆了,我们又有了新的期待。撒到地里的种子,有的没有埋到土里,伏在地面会因风吹日晒变得外焦里嫩,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我们放学后在田垄上找芦笋时,小心翼翼溜到地里去捡豆子,大人看到会招来训斥,怕踩踏刚刚冒出脑壳的豆苗,我们费尽心思和大人玩着捉迷藏。

等豆子开花结果后,我们盼着早点吃上清香甘甜的青豆,蚕豆能生吃的时节很短暂,过了那几天豆子灌浆饱了,吃起来豆腥味就重了,没了水嫩甘甜味。放学后我们去找喂猪的野菜,土地肥沃的大豆地里最爱长苦苦菜,豆秧会长得一人多高,我们钻进去一边摘野菜一边摘豆子,背篓满了、小肚子也喂饱了。

到了七夕,豆子成熟了就可以煮来尝鲜了,那一天又是满满的期待,村里一群小不点儿跟着奶奶到地里摘豆子。摘豆子是有讲究的,要把豆子握到手里,顺势往上一使劲儿就折断了,豆荚根部会留个小口,而我们小手不会用劲儿,只是向下撕扯,结果就带着尾巴拽了下来,回家煮熟吃的时候,才发现我们摘的豆子灌了满满一肚子水,如果趁热吃,水流出来会烫伤,经过奶奶手的豆荚水都流出去了,才知道她的唠叨有道理。吃完香喷喷的煮蚕豆,奶奶会给我们用海娜花染指甲,这才是我们天天盼着吃煮蚕豆的小心思。

春耕秋实,转眼到了10月,经过几场霜降蚕豆叶变黑了,成熟的豆荚鼓鼓的,收割后豆子拉到晒谷场挂到谷物架上晾晒,这时放学后我们又有了新乐趣。打谷场上大人们正在碾麦子、青稞等农作物,忙得热火朝天。几个要好的小伙伴缠着年长的孩子,溜到谷堆后面偷上两捆大豆就跑,气喘吁吁地来到树林里,找点松树枝点燃豆秸,一会就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等豆秸燃尽,豆子也熟了,用茂密的树枝拍打,很快金黄的豆子从火堆里露出来,大家便开始抢豆子,这种用松枝和豆秸烧熟的豆子别有味道,至今让人垂涎欲滴。

离开了故乡,有些味道很难尝到了,比如炒豆子已经用各种电器烘烤了,带着沙土清香的烟火气成了永远的回忆。那年冬天回去,刚好赶上豆子还没有碾,父亲在房后的场院里给我烧豆子,干透的豆秸见火就燃烧,结果蚕豆烧煳了好多,看着父亲认真而笨拙的样子,心里是满满的歉疚,其实这是当年我们最擅长的事。父亲说你们每次去烧豆子,我都要派人暗中跟着,哪里一冒烟就知道你们在哪里,一个村子几十个孩子,有时一天好几处冒烟,就怕你们不小心引起大火……偶尔回想我也纳闷,那群小不点儿为了躲避大人的视线,总是往树林深处跑,怎么从没有引起过火灾呢,感谢父母用爱和包容给了我们一个五彩斑斓的童年。

回不去的故乡,留不住的乡愁。乡愁,是华夏农耕文明衍生出的恋“土”情结,是每个游子心灵深处最纯净的精神家园。自从人类有了家国便有了乡愁的影子,从《诗经》戍边从军的将士“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的黯然伤神,到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直抒胸臆,再到李清照“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的刻骨思念,字里行间是殷殷游子意、拳拳赤子心。那些每逢佳节倍思亲和渗透到血脉里的家国情怀,伴随文人墨客跨越山海、穿越历史,流淌在华夏文明璀璨的传统文化中。随着时间流转,浓浓的乡愁慢慢转移到对一些食物的执念中,随时随地都会触动你一生的记忆,家乡味道成了游子们终生难以戒掉的“瘾”。

爱人一声“豆子糊了”,让我的思绪回归小屋,豆香味氤氲满屋,此时唯有用煮青豆解舌尖上的思念了。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