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
免试就近入学和“公民同招”政策全面落实
人民网北京6月21日电(李依环)教育部今天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成效。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十年来,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改革不断深化,免试就近入学和“公民同招”政策全面落实,违规招生行为得到全面规范,择校热大幅降温,入学机会更加公平。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现有20.7万所学校、1.58亿名学生、1057万名教师,是整个教育体系当中学段最长、人数最多的一个学段。”吕玉刚指出,我国义务教育在实现全面普及的基础上,仅用10年左右的时间进一步实现了县域基本均衡发展,成为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从1.17万亿元增加到2.29万亿元
吕玉刚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政资金投入、公共资源配置等优先保障义务教育,2012年-2021年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从1.17万亿元增加到2.29万亿元,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始终保持在50%以上。
2012-2021年,小学生均经费支出从每生每年7447元增至14458元,初中生均经费支出从每生每年10218元增至20717元。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经过多次提标,达到东中西部统一的小学650元、初中850元的标准。
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提高至7000元。“两免一补”实现城乡学生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实现应助尽助。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惠及3700万名农村学生,受益学生的体质健康合格率从2012年的70.3%提高至2021年的86.7%。
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脱贫家庭学生辍学实现动态清零
2012年-2021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从99.85%提高到99.9%以上,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始终保持在10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脱贫家庭学生辍学实现了动态清零,长期存在的辍学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
同时,连续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超过95%。2021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在校生92万人,比2012年增加了54.1万人,增长142.8%。
在实现“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重大项目方面,中央财政累计投入4000多亿元,带动地方投入超过1万亿元,着力解决“乡村弱、城镇挤”等突出问题,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危房、大通铺等问题基本解决,特别是许多中西部农村地区办学条件实现了质的飞跃。
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总数由909万增至1057万
吕玉刚介绍,十年来,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总数由909万增至1057万,增加了148万人,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比由47.6%提高至77.7%,总体上满足了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健全教师培养补充机制,通过“特岗计划”、公费师范生、退休支教等多种渠道为中西部农村补充了大量优质师资。
建立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推动优秀骨干教师向农村和薄弱学校流动。强化能力素质培训,“国培计划”累计培训校长教师超过1700万人次。依法保障教师工资待遇,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完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支持建设农村教师周转宿舍43.3万套,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农村的教师队伍。
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明显减轻
十年来,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改革不断深化,免试就近入学和“公民同招”政策全面落实,违规招生行为得到全面规范,择校热大幅降温,入学机会更加公平;健全“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2021年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服务的比例达到90.9%。
吕玉刚表示,去年以来,“双减”政策落地实施,大力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坚持减负提质并重,严控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水平,课后服务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促进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明显减轻。
80%左右学生学业表现达到中等以上水平
吕玉刚谈到,教育部制订《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持续开展“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等主题教育,形成了“开学第一课”等一批有效的德育工作载体,引导学生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此外,坚持五育并举,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大力推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各地各校建立了一批劳动教育实验区、实践基地,全面深入推动劳动教育开展。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具有积极的人生价值观,80%左右的学生学业表现达到中等以上水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人民网北京6月21日电(李依环)教育部今天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成效。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十年来,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改革不断深化,免试就近入学和“公民同招”政策全面落实,违规招生行为得到全面规范,择校热大幅降温,入学机会更加公平。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现有20.7万所学校、1.58亿名学生、1057万名教师,是整个教育体系当中学段最长、人数最多的一个学段。”吕玉刚指出,我国义务教育在实现全面普及的基础上,仅用10年左右的时间进一步实现了县域基本均衡发展,成为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从1.17万亿元增加到2.29万亿元
吕玉刚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政资金投入、公共资源配置等优先保障义务教育,2012年-2021年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从1.17万亿元增加到2.29万亿元,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始终保持在50%以上。
2012-2021年,小学生均经费支出从每生每年7447元增至14458元,初中生均经费支出从每生每年10218元增至20717元。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经过多次提标,达到东中西部统一的小学650元、初中850元的标准。
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提高至7000元。“两免一补”实现城乡学生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实现应助尽助。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惠及3700万名农村学生,受益学生的体质健康合格率从2012年的70.3%提高至2021年的86.7%。
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脱贫家庭学生辍学实现动态清零
2012年-2021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从99.85%提高到99.9%以上,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始终保持在10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脱贫家庭学生辍学实现了动态清零,长期存在的辍学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
同时,连续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超过95%。2021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在校生92万人,比2012年增加了54.1万人,增长142.8%。
在实现“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重大项目方面,中央财政累计投入4000多亿元,带动地方投入超过1万亿元,着力解决“乡村弱、城镇挤”等突出问题,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危房、大通铺等问题基本解决,特别是许多中西部农村地区办学条件实现了质的飞跃。
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总数由909万增至1057万
吕玉刚介绍,十年来,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总数由909万增至1057万,增加了148万人,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比由47.6%提高至77.7%,总体上满足了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健全教师培养补充机制,通过“特岗计划”、公费师范生、退休支教等多种渠道为中西部农村补充了大量优质师资。
建立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推动优秀骨干教师向农村和薄弱学校流动。强化能力素质培训,“国培计划”累计培训校长教师超过1700万人次。依法保障教师工资待遇,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完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支持建设农村教师周转宿舍43.3万套,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农村的教师队伍。
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明显减轻
十年来,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改革不断深化,免试就近入学和“公民同招”政策全面落实,违规招生行为得到全面规范,择校热大幅降温,入学机会更加公平;健全“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2021年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服务的比例达到90.9%。
吕玉刚表示,去年以来,“双减”政策落地实施,大力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坚持减负提质并重,严控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水平,课后服务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促进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明显减轻。
80%左右学生学业表现达到中等以上水平
吕玉刚谈到,教育部制订《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持续开展“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等主题教育,形成了“开学第一课”等一批有效的德育工作载体,引导学生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此外,坚持五育并举,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大力推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各地各校建立了一批劳动教育实验区、实践基地,全面深入推动劳动教育开展。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具有积极的人生价值观,80%左右的学生学业表现达到中等以上水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