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055期:第04版 创造

想把心思告诉更多人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李虎山

14岁开始写作,启蒙老师叫吴全喜,是山外镇街上人。他到村里排戏,戏名叫《划线》,讲的是生产队修水渠,水渠线路要经过一个社员的自留地,那个社员从起初的不同意,到经历思想斗争,把地让给了生产队,最后水通了,粮食产量也上去了的故事。

我不但看懂了那个小戏,而且感觉还挺有意思。我的理解是,不就是说人的思想转变吗?回到家我便想,这样的故事我也会编。

吴全喜走后,我照猫画虎也写了个戏,叫《借席》,说的是六月天下了连阴雨,突然放晴了,生产队要晒保管室的小麦交公粮,席不够,刘队长让我同学的父亲将他的炕席揭下来晒公粮,同学父亲不给,说他有风湿病,在晒了粮食的席上睡觉病会更重。结果我同学说他要学雷锋,把席硬从炕上揭下来给了刘队长。

第二个冬天,吴全喜又来村上排戏。我把自己写的《借席》让他排,他看后说排不成。他说构思不错,但矛盾不突出。

虽然吴全喜没有排我的处女作,但是他的指点让我铭记了40年冲突、矛盾是戏份,这是他给我留下最金贵的名言。

后来到了北京,去北师大听孙谦教授的汉语言文学课,他也讲到矛盾和冲突,和吴全喜讲的一模一样。那时我开始写小说,专门写战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稿件送到《北京日报》副刊部,姚老师告诉我:“你的小说之所以不能发表,就是矛盾和冲突太多了。”他说:“你们警卫战士担负着保卫首都的重要职责,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你却尽写了战士之间斗心勾角,这样咋能发表呢?”

我把此话说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张仲柯老师,他说:“人家说的对呀,你应该理解,解放军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而你却只写他们不团结和黑暗面的故事,你的作品不光亮呀。”那时的张仲柯老师是有名的诗人,每天能收到一麻袋全国文学青年的信,也总让我帮他写回信,并答应帮我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发表一些诗歌。那阵子,我的稿费远远高于每月8元钱的津贴。

后来,张老师问我:“你为什么要写作?”我随口说道:“就是想把我的心思告诉更多的人。”他静静地盯了我好久,拍着我的肩膀说:“你能成为作家。”我问他缘由。他说:“有些人写了一辈子,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写作,你这么小,就知道写作的意义。”他还说:“写作对于社会起不了大作用,但不能没有,作品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和意识,作家就是要唤醒人们的意识。”我问他:“哪方面的意识?”他说:“思想意识,爱生活的意识,当然还有许多,我一时也说不清。”

那时候,张仲柯刚恢复工作,许多话在那个时候没有办法多说。但有一句话我记下了,他说:“你要好好写,读书将会在近几年有一个大的涌动。”回到机关,我一直在想,读书和涌动一词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关联呢?是诗人的故弄玄虚,还是要有什么新的运动?

1983年,当我离开北京回到秦地,看到人人都在疯狂研读文学作品时,我理解了张仲柯老师所说的涌动。

对于我的写作,这三个人非常重要——吴全喜、张仲柯、北师大孙移山教授。他们在朦胧中唤醒了我,将我扶上文学的小道。

为什么写作?就是想把自己的心思告诉更多的人,明白了这些,你就知道如何写作了。当然如何告诉,用什么方式、方法告诉,其间门道多多。诗是告诉,散文也是告诉,小说亦是告诉。不单是告诉,还要考虑到受众。经过40年的揣摩,我明白了朦胧诗是诗人写给诗人看的,精美通俗的文字才是大众喜欢的。

20年前,我在《西安晚报》上发过一篇散文,写的是知青生活。令我没想到的是,晚报社一位工作人员的儿子看了那篇文章后一直在找我,却没有找到,直到他退休后才找到我,当然我们现在是非常好的朋友。我一出书,这位朋友就买来看,也买来送人。

我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说他就喜欢我用文字把我的心思告诉别人,他喜欢我的真诚。

他的话令我吃惊,这不,又回到当年那些启蒙老师说的话上了。

我想每个写作人,不就是把自己的心思用文字说给别人吗?

这就是写作的初衷和目的呀,但愿爱好写作的人,奔着这个初衷去写,你的文字必然有人喜欢。

(作者单位:西部信息与文化研究所)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