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文庙探微
韩城文庙。
韩城文庙是陕西现存最完整的文庙,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城文庙始建于唐,后经宋、元、明、清历代修葺扩建而成,目前由四个大院和五座主体建筑组成,总占地面积16000余平方米,相较于韩城古城的总体规模,文庙可以说是古城当之无愧的核心。
文庙
进入文庙前,可以看到院外东西方各有一座木制牌坊,东书“德配天地”,西书“道冠古今”,这是对孔子及其学说的认同和赞美。中国古代除了治理体系的“政统”之外,还有一个价值体系“道统”,孔子是“道统”的精神领袖,所以被称为“素王”。出于对王者的尊重,文庙正门普通人不能通行,在正门两侧开有“圣域”“贤关”两门,充当来往通道。
实际上,经过历朝历代的营建,韩城文庙早已不仅仅是“前庙后学”的祭祀学宫,人们乐意将一切美好的东西移入其中,将文庙升级为城市的审美中心。
五龙照壁
文庙入口处的五龙照壁,也叫“万仞宫墙”,照壁上雕刻有五幅琉璃彩龙,龙体强健,须鳞俱全,弓身弩背,张弛有度。两旁配鲤鱼戏浪浮雕,在庄敬严肃的整体环境中嵌入了一种生活化的意趣,化解了访客的局促不安,这种拒绝极端、寻找平衡的安排,正合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性格特点,也符合儒家“允执厥中”的价值追求。
与北京故宫九龙影壁的皇家威严相比,韩城文庙的五龙照壁多了几分温情意趣。
棂星门
与五龙照壁正对的是文庙的第一座建筑——棂星门。棂星,传说是天上的文曲星,将文庙中轴线上的第一座牌楼以棂星命名,一是赞颂孔子如文曲星一般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贡献;二是古代皇帝祭天先祭棂星,文庙里设棂星门,表示祭祀孔子如同祭天,凸显其意义非同寻常。
过棂星门,迈入文庙第一大院,正中是文庙的制式建筑泮池,池上架双孔石桥,称“泮桥”。泮池大多是半圆形,据说是为了比四周环水的太学低一级,符合儒家对礼制的恪守和尊重。过泮桥往前走为文庙的第二座建筑——戟门。
戟门
戟门原名大成门,据史书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三年(公元962年)下诏提升文庙仪仗规格,允许在正门立戟十六枝,以示尊孔,此后大成门也称“戟门”。
大成殿
通过戟门后的第二个院落是祭拜孔子的核心场所。院中大成殿是一座元代的单檐歇山顶建筑,主要用来供奉孔子牌位。大成殿两侧是东、西庑,各十三间,列放着孔子弟子及儒家先贤牌位。
举目四望,周围云兴霞蔚,群贤毕至,能与之相比的,只有古希腊的“阿卡德米”,即柏拉图建立的学园。这两个地方都是知识和智慧的圣域,不同之处在于,学园只有一座,于公元529年关闭后再无复建,而中国的文庙则遍布华夏。
大成殿前有石雕御道和踏道。御道两侧立着石雕,雕塑上放置着一根可拆卸的青石浮雕盘龙杠,平时不得通行,特殊时刻可以拿起。据说新科状元在回乡祭孔时可以取杠而过,然而多数地方却没有这样的殊荣,而韩城恰好有资格。
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韩城人王杰考中状元,曾在御道上走过一回,短短几步路,让他的名字和文庙的历史一同成为了整座城市的记忆。
明伦堂
大成殿后的东西角门外有一条北马道,以此为界,道南是文庙,主要为祭孔的仪式场所。道北为学宫,为古时教书育人的学校,体现了古时庙学合一的建筑布局。进入学宫,坐落正北的是建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的明伦堂。“明伦”二字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意思是说,夏商周三代都有学校,学习的目的是让人明白社会间的伦常规则,王侯遵守了伦常规则,庶民们也就相亲相爱了。
明伦堂后面是文庙的最后一个大院。矗立在高台上的是尊经阁,始建于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旧时为学宫收藏经书的地方。清康熙年间的刑部尚书张廷枢曾向尊经阁捐赠家藏的儒家十三经和二十一史,供学生博览群书,研读经典。
站在尊经阁上,四周无遮无挡,远近一览无余,呈现一种辽远广阔的气象。劲风吹过,不免让人想到孟子所说“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
回想从踏入文庙的第一步开始,访客已经不自觉融进了文庙的“气场”之中,也许这就是文庙存在的意义,只要它在那里,就会起到“扶纲常,淑人心”的作用。
□倪伟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韩城文庙。
韩城文庙是陕西现存最完整的文庙,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城文庙始建于唐,后经宋、元、明、清历代修葺扩建而成,目前由四个大院和五座主体建筑组成,总占地面积16000余平方米,相较于韩城古城的总体规模,文庙可以说是古城当之无愧的核心。
文庙
进入文庙前,可以看到院外东西方各有一座木制牌坊,东书“德配天地”,西书“道冠古今”,这是对孔子及其学说的认同和赞美。中国古代除了治理体系的“政统”之外,还有一个价值体系“道统”,孔子是“道统”的精神领袖,所以被称为“素王”。出于对王者的尊重,文庙正门普通人不能通行,在正门两侧开有“圣域”“贤关”两门,充当来往通道。
实际上,经过历朝历代的营建,韩城文庙早已不仅仅是“前庙后学”的祭祀学宫,人们乐意将一切美好的东西移入其中,将文庙升级为城市的审美中心。
五龙照壁
文庙入口处的五龙照壁,也叫“万仞宫墙”,照壁上雕刻有五幅琉璃彩龙,龙体强健,须鳞俱全,弓身弩背,张弛有度。两旁配鲤鱼戏浪浮雕,在庄敬严肃的整体环境中嵌入了一种生活化的意趣,化解了访客的局促不安,这种拒绝极端、寻找平衡的安排,正合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性格特点,也符合儒家“允执厥中”的价值追求。
与北京故宫九龙影壁的皇家威严相比,韩城文庙的五龙照壁多了几分温情意趣。
棂星门
与五龙照壁正对的是文庙的第一座建筑——棂星门。棂星,传说是天上的文曲星,将文庙中轴线上的第一座牌楼以棂星命名,一是赞颂孔子如文曲星一般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贡献;二是古代皇帝祭天先祭棂星,文庙里设棂星门,表示祭祀孔子如同祭天,凸显其意义非同寻常。
过棂星门,迈入文庙第一大院,正中是文庙的制式建筑泮池,池上架双孔石桥,称“泮桥”。泮池大多是半圆形,据说是为了比四周环水的太学低一级,符合儒家对礼制的恪守和尊重。过泮桥往前走为文庙的第二座建筑——戟门。
戟门
戟门原名大成门,据史书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三年(公元962年)下诏提升文庙仪仗规格,允许在正门立戟十六枝,以示尊孔,此后大成门也称“戟门”。
大成殿
通过戟门后的第二个院落是祭拜孔子的核心场所。院中大成殿是一座元代的单檐歇山顶建筑,主要用来供奉孔子牌位。大成殿两侧是东、西庑,各十三间,列放着孔子弟子及儒家先贤牌位。
举目四望,周围云兴霞蔚,群贤毕至,能与之相比的,只有古希腊的“阿卡德米”,即柏拉图建立的学园。这两个地方都是知识和智慧的圣域,不同之处在于,学园只有一座,于公元529年关闭后再无复建,而中国的文庙则遍布华夏。
大成殿前有石雕御道和踏道。御道两侧立着石雕,雕塑上放置着一根可拆卸的青石浮雕盘龙杠,平时不得通行,特殊时刻可以拿起。据说新科状元在回乡祭孔时可以取杠而过,然而多数地方却没有这样的殊荣,而韩城恰好有资格。
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韩城人王杰考中状元,曾在御道上走过一回,短短几步路,让他的名字和文庙的历史一同成为了整座城市的记忆。
明伦堂
大成殿后的东西角门外有一条北马道,以此为界,道南是文庙,主要为祭孔的仪式场所。道北为学宫,为古时教书育人的学校,体现了古时庙学合一的建筑布局。进入学宫,坐落正北的是建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的明伦堂。“明伦”二字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意思是说,夏商周三代都有学校,学习的目的是让人明白社会间的伦常规则,王侯遵守了伦常规则,庶民们也就相亲相爱了。
明伦堂后面是文庙的最后一个大院。矗立在高台上的是尊经阁,始建于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旧时为学宫收藏经书的地方。清康熙年间的刑部尚书张廷枢曾向尊经阁捐赠家藏的儒家十三经和二十一史,供学生博览群书,研读经典。
站在尊经阁上,四周无遮无挡,远近一览无余,呈现一种辽远广阔的气象。劲风吹过,不免让人想到孟子所说“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
回想从踏入文庙的第一步开始,访客已经不自觉融进了文庙的“气场”之中,也许这就是文庙存在的意义,只要它在那里,就会起到“扶纲常,淑人心”的作用。
□倪伟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