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079期:第04版 秦风

书写长安繁华的东大街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位于西安钟楼之东的东大街,因其历史积淀深厚、名店名品云集、经营品类齐全、人流物流集中,成为西安乃至西北地区最繁华的商业街,素有“西北第一金街”之称,更被誉为“文明第一街”。

在唐朝,当时的长安城是由宫城、皇城与外郭城组成。皇城是当时的政府机关所在,皇城东门名为“景风门”,清代人编纂的《咸宁县志》考证:“旧时‘景风街’,即今日的东风大街……”由此推断在西安东西方向的东大街,就是隋唐“景风街”的位置。

西安城内的古老街道都是隋唐时遗留下来的街道。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登观音寺望城》云:“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他站在皇城和宫城间的一条公共城墙上的观音寺向南遥望皇城的12条街道,向北仔细辨认,才能看清在大明宫五门前一条横街西面(今自强东路西段)凌晨时点着灯火的上朝官员们,像一条星宿向宫门走去。诗中所说的12条街道,基本上是通过皇城城门内的所有街道,包括东起晨风门西到顺义门的第四横街,也是隋唐长安城的中心大街,今天的东大街前身就是这条大街的东段。

隋开皇二年(582年)六月丙申日,隋文帝杨坚发出营建新都诏书,建造城墙城门,自然也就有了街道,距今已有1400余年了。宋《长安志》记载了一段对今天西安街道历史十分重要的话:承天门街(今广济街)十字以东的第四横街景风门街北侧为尚书省(今鼓楼),过了安上门街十字(今鼓楼十字)向东沿街有都水监和光禄寺,寺东有南北街(南街是今端履门、北街是今南新街),过十字有军器监。该书自注:“军器监东,即皇城东城墙中门景风门。”

唐末,韩建筑成新城,景风门街得以保存,到元代,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和李好文《长安志图》都仍称此街为景风门街。明代在此街建秦王府萧城,在万历年间进行过大的修整。萧城南墙上两座城门,西为端履门(今端履门街北端),东为大栅门(今大差市),东南角门即今东门,西南角门即今钟楼。

清顺治年间,将明代的萧城墙改为满城,满城以内居住满族贵族。清末沿城墙南侧从钟楼至马厂子一段有街叫顺城巷。辛亥革命后,满城被拆毁,建成宽22米的碎石子街,两侧植槐树,筑排水沟,有人行道,商店出檐为行人遮阳避雨,千年古街恢复了本来面目,成为西北第一条现代商业大街,后来一直号称“西安第一街”。

在这个深具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的繁华之处,曾经几经波折。唐末年(904年)藩镇割据,盘踞在开封的起义军叛徒朱温对长安城进行了几乎是毁灭性破坏,景风街也随之消失。这无疑是历史的一次重大损失。

景风街的重建是在明朝重修长安时。当时以钟楼为中心,形成了东、西、南、北4条大街,十字相交,构成古城的两大中轴线。清朝初,西安城内的东南角大约四分之一的面积被划为满族人的居住区,被称为“满城”。是城就得有城墙,这座城的南城墙由东门的南侧起,顺东大街往西,直到钟楼的东南角。东大街,实际上成了一段城墙。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10月22日,西安响应武昌起义,起义军向满城发动进攻。次日下午,满城即被攻克。很快满城的城墙也被拆除,从东门到钟楼这条笔直的大道才又重新恢复了畅通。

那时,这条大街叫“中山大街”。西安解放后,才改称“东大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两次拓宽街道,改变了面貌。21世纪初的又一次大规模拓宽,建成了一条与西大街呼应的仿古建筑大街,号称西安市的“白菜心”的东、西大街也更加光彩照人。□孙苗苗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