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079期:第04版 秦风

话说陕西桥上桥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子午峪中桥上桥。

在八百里秦川东部的渭南与华县(今华州区)交界处,有一条从秦岭发源的河流叫赤水河,向北滚滚流去,最后注入渭河。据两县县志记载:此河是古长安至潼关一线仅次于灞河的第二条较大的河流。过去,这一线是关中通往中原的官道。清朝以前,赤水河上建有一座木质桥梁,供行人往来。到清康熙六年(1667年),在当地绅士的带头捐款下,经各方努力,筹集资金,在赤水河上修建了一座石拱桥,极大方便了当地百姓。

由于赤水河为秦岭北麓众多水系汇聚而成,经常暴发山洪。至嘉庆年间,“河身渐高,桥眼壅塞,水难畅流,以致堤岸屡决,淹没农田无数,赤水南北,几成水乡泽国”。面对河床抬高,水患不断的现实,这座屹立了165年的石桥,已很难再以为继了。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由华州府官员纳资,在原桥之上按原桥形状、结构宽度、砌石增高,再续建新桥。这样就形成了两桥叠压之势,即人们今天看到的“桥上桥”奇观。

这座奇特有趣的双重石拱桥梁,创意新颖,设计独特,建造精致,严丝合缝,表现了我国古代工匠和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既减少了重新选址,重砌桥墩的浪费,又保留了原桥的外形和风貌。同时在建筑上又符合力学原理,在审美上和人们的习惯一致,给人有一种亲切感。

赤水河上桥上桥,上下两层,重重叠叠,造型优美。此桥始建至今已340余年,上桥复建也有180多年。上桥下桥,各有洞孔9眼,全桥共有18个洞孔,桥孔大小基本相同,孔高3.9米,横宽3.4米。此桥为东西走向,桥长70米,宽5米,并建有桥栏。

桥上桥历经沧桑,在数百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时间久远,下桥被泥沙掩埋,之后慢慢不被人们所知晓。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地,当地农民觉得河里的沙子是城里搞基建、盖楼房的好材料。于是,冬春农闲,河道里挖沙子的人越来越多,这越挖越深的河床也随之下降,结果挖出了一个惊动全国的大新闻华县有个桥上桥。

桥上桥从此出名了,它成为中国的奇桥、名桥,并具有较高的文物和科学价值。各地的报刊、书籍,将桥上桥作为桥梁佳话、建筑奇观、三秦风采、珍闻趣事,纷纷登载。1992年陕西省政府将桥上桥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桥头立碑铭志。

真是无独有偶,陕西还有一座桥上桥西安城南秦岭子午峪中桥上桥。这也是一座用石头砌筑的拱桥,它始建于清代,是时任陕甘总督左宗棠捐资修建的,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当地人称为“左氏桥”。此桥的修建解决了当时人们的出行问题,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善事、好事。

子午峪是古时长安通往陕南及巴蜀的重要通道,这座桥建于峪口内一公里处,是一座东西走向供人通行的单孔石桥。桥修得很精致,桥拱的顶部,南侧镶有雕刻精美的龙头向着上游,有吸水之用意。与之相对应的桥的北侧镶有龙尾,用以摆水,以消除水患。此桥全用石条砌成,严丝合缝,没有用任何黏合剂,由此可见古人的造桥智慧。20世纪70年代,由于生产需要,当地群众将其改为一座过水石桥,即在桥面两侧砌上石栏,变成了一座渡槽。由于年久失修,部分桥体坍塌,久弃不用,成为一座废桥。

“左氏桥”的废弃实为可惜,2014年在当地知名人士倡导下,经走访乡贤并联合申请,以民办公助的形式修复。在子午镇街办的支持下,经动员群众大力资助,通过设计、备料、施工,经历一年多时间,在当地6名工匠与众多村民的努力下,将桥上的渡槽拆除,并对老桥进行修复,在原拱桥之上修建五孔桥面,成为创意新颖、造型奇特的“桥上桥”。

桥上桥的修建可不一般,它的石料全来自民间,桥的上部是收集当地农家的门礅石砌成的,仅桥两侧1米高的栏杆就用去门墩石290个,而且门礅石的花纹、门框的槽口和门转窝都看得清清楚楚。用文物修葺文物、保护文物,这在造桥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修复后的石桥为两层,跨度10.5米,全长16米,宽2.8米,下有1个大孔,宽6.8米,高9米。桥的西头建有桥亭,悬挂有“左氏桥”匾额;桥的东头建有驿站,名“荔枝驿”,相传当年杨贵妃吃的荔枝就是从四川一带经子午古道策马送往长安的。

子午峪中桥上桥可称得上一座奇桥,它传承了我国古代造桥的传统,即在修建新桥时不毁老桥,在保持原桥的基础上再建新桥。陕西华县桥上桥就是如此,现已成为我国保存完好的桥上桥的一个范例。而今子午峪桥上桥的建成,成为陕西又一座桥上桥,也是我国现存的第二座石质拱顶桥上桥。它是奏响在终南山中一段“最美乐章”,具有较高的文化、历史和旅游价值,每天来此观赏的游人络绎不绝。

□图/文 王雄文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