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079期:第04版 秦风

“面食王国”的千年故事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众所周知,陕西人爱吃面,更讲究做面的方法,不论关中、东府,还是陕南、陕北,对面食都有一套独特的做法和认知。所以你看到陕西大街上的面馆比较多。

在2014年播出的《舌尖II》,这部美食纪录片更是评价陕西是面食王国。粗略统计,陕西面食大约有50余种,虽说都是面,但是每一种面都做出了它们自己的特色,都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

如果要说陕西面食的“总代表”,那一定是历史悠久的油泼面!事实上,作为陕西人民“心头好”的油泼面,历史很是悠久,最早起源于三千多年前的周朝。

在周朝,小麦已经是北方人民的主食之一,那时候已经有了油泼面的雏形,在当时叫作“礼面”。从秦汉时期开始,则称之为“汤饼”,意思就是汤煮的面食,类似于今天说的汤面。

对于古人而言,在寒冷的冬季,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饼”简直是幸福至极。晋代的束皙曾经在《饼赋》中写道:“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成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

即使到了明代也依然有很多百姓继续将之称为“汤饼”。不过,油泼面的一大特点是筋道,不像一些普通面条一样不耐煮。秦汉魏晋的汤饼只能说是一个起源,真正成型的应是从隋唐开始。因为隋唐时期它被称为“长命面”,意为下锅后久煮不断,由此可知此时的面已经与今天的油泼面十分相似。

到了宋元时期,这种面又改了称呼,叫作“水滑面”。元代韩奕所著《易牙遗意》详细记载了它的做法:“水滑面,用十分白面揉搜成剂。一斤作十数块。放在水中,候其面性发得十分满足,逐块抽拽,下汤煮熟。抽拽得阔薄乃好。”

油泼面真正彻底定型,应当是在清朝了。清代薛宝辰在其所著的《素食说略》中:“其以水和面,入盐、碱、清油揉匀,复以湿布,俟其融和,扯为细条。煮之,名为桢面。”而且,此时辣椒已经在中国推广开来,鲜香美味的面,放上油泼辣子,简直是如虎添翼。

不仅如此,《素食说略》还指出:“作法以陕西朝邑、同州为最佳。”也就是说,油泼面的做法,陕西做的是最好吃的。□杨洋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