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101期:第04版 百味

走进微信“朋友圈”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自从有了微信这个线上交流平台,不仅朋友间相互传递信息大为方便,还可以在“朋友圈”转发美文、美图、美景,记录孩子成长的足迹,记述生活的点滴,抒发日常的感慨,展示兴趣与专长,分享收获与喜悦。闲暇时浏览一下“朋友圈”,便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生活,拓展了自己的视野,仿佛自己也去过了那些景点、赏到了那些美景,感受到了朋友的喜怒哀乐。兴许,这正是“朋友”二字的应有之义。

可不知何时,“朋友圈”里的朋友不再晒自己的朋友圈了,有的发得越来越少,有的干脆不发,有的只展示一个月或者三天的朋友圈,其实这展示三天时间的朋友圈基本上什么也看不见,因为他(她)本来就很久才发一条朋友圈。还有不少朋友索性将自己的“朋友圈”关闭,点开他的“朋友圈”,只能看到一条冰冰冷冷的直线,像一堵墙横在你的面前,挡住了你和朋友的交流;像一层隔膜,拉开了你们之间的心理距离。这样的“朋友”到底算不算朋友?我看是要打个问号的,如此“友情”恐怕是打了个折扣,至少说明成色不足。

说到关闭“朋友圈”的朋友,想必是谨慎有余、情趣不足吧,大概是出于“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心理。其实,圈里的朋友普通人居多,相信绝大多数都是与人为善的,并没有那么多“阶级敌人”。大可不必过于谨慎,既然是朋友,交流展示一下未尝不可。独饮不如众饮,独乐不如众乐,美景、美图、美文不妨拿出来与大家分享,“锦衣夜行”岂不白白浪费?

有天偶然翻到一位已故朋友的“朋友圈”,是截止到三年前。出于对这位朋友的追忆和缅怀,出于对友谊的珍视,我仔细浏览了一遍他的“朋友圈”,有他读过的好文章,有他赞赏的精彩评论,有他与同事们的互动调侃,也有他成长中一些有纪念意义的节点……看着他的“朋友圈”,如同这个朋友活生生地站在我的面前,是那么亲切、那么熟悉、那么美好,过去的一切近在眼前。

我忽然觉得,原来“朋友圈”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能让我重新拾起对一个人的记忆,不至于把这个人从自己的记忆里彻底遗忘。记不清是哪位了不起的人物曾经说过,大意是人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肉体生命的消失;第二次是亲朋好友的忘却;第三次是当所有人都不知道有这个人曾经存在过,都不记得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彻底的死亡。不知为何,我忽然有一种莫名的悲伤,悲伤人生的短暂、生命的脆弱,悲伤我们对此的无可奈何。但我们至少可以尽可能地在记忆里多些时间留存熟悉的人和事,多些时间留存曾经的美好、曾经的感动,不要那么快忘却,我觉得这是我们之所以为人,之所以称得上高级动物、感情动物的起码属性,是我们与其他物种的区别。

那位已故朋友的微信,我不会删去、不忍心删去、不舍得删去。这样,他的“朋友圈”我就能一直看到。

□张广才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