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蘸浓墨写乡愁
细品白来勤的散文集《乡愁扯不断》,我明显感到他的作品中贯穿着一种生命的律动,内质细腻而不张扬,文风沉稳而不放纵,给读者带来一种别样的精神感受。
一
白来勤散文的最大特色在于“四朴”,即朴实的土韵乡情,质朴的人情世故,纯朴的民俗俚语,朴素的行文风格。这些在他的作品中体现的是那么廪实丰赡又生动自然,篇篇洋溢着人文思辨的正能量。
在《乡愁扯不断》这部散文随笔集中,尽管大部分篇幅都不是很长,但却显示了白来勤难忘的故乡情愫与朴实的人文情怀,在质朴可亲的乡风民谣、俚语俗话乃至童年游戏中,展示了他在少儿时清苦但乐观、青春期艰苦却豁达以及中年后的练达持重沉稳。集子中涉及灞桥民俗民情、饮食习惯的介绍都在简约又富有表现力的文字中,把时至今日仍影响着人们生活习俗、待人接物、品行性格以及传统的思维定式勾勒得入情入理,如在眼前。
运用憨厚朴实又活生生的个性语言,塑造性格鲜明的“小人物”,是其作品的又一特色。如对《黑姑姑》中“远房姑姑”先“惧而远之”后“敬而亲之”;《广福老汉》中的“广福”整治顽童的幽默方式、“父亲”最后对“广福老汉”后人办丧事的评价;《四姐娘》中的“远房叔母四姐娘”虽相貌不秀美但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等。类似这样充满民间智慧、独特个性,说在老百姓口头上的机言俏语,在其文章中多处可见,且运用得贴切自然,适当得体,毫无硬山搁檩之嫌。真实入微、细腻的细节描写,让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二
散文是一种最具个性的心灵表达,它与生命的个体性和自由性有着天然的契合。散文必须依赖于作者生命本体的感知与生命的独特感受,否则就难以达到一定的艺术品位。
白来勤从小就有文学梦,生活是本教科书,他表面平静甚至安详,但内心世界无疑是丰富多彩且自由奔放的,他的散文就有一种生命的动感。在他的作品里,你不时能品味到一种哲思的睿智、乡土的韵味和庄稼拔节生长的动感,更有一种质朴生活的味道。行文跌宕,发人深思。文学艺术从诞生之日起就与生命结下了不解之缘。就人的生命存在而言,实际上在两个层面存在着:一是物质性的现实存在;二是意识性的精神存在。散文是属于生命本体的文体,往往直逼心灵。虽然可以写静态,但是内在的节律是动荡的。白来勤的散文充分体现了生命的动感,体现了生命的本体,有血有肉,有精气神,更具有灵性。他的生命张扬有个前提,那就是爱的情怀和悲悯意识。清晰地认识自己周遭的社会和历史环境,解读合理的生存方式。动感来自心灵感受,动感的强弱与作者的主体意识相关,主体意识越强,感知的东西越丰富。
三
白来勤以自己的本体生命直面大自然的启悟,独自去获得大自然的灵性。在他的散文中,人被还原到应有的位置,与万物朝夕相处,这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愉快。白来勤的散文创作是一种有责任感的写作,他能够主动选择那些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一类的事物作为书写对象,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共同点。他的散文题材涉及的范围很广,我尤其喜欢那些和大自然对话的散文,如《桐花开在春风里》《春风送来榆钱香》《那是父亲栽下的树》《赏槐品蜜洪庆山》等,以小见大抒写生态之美,尤其是《在白鹿原的情愫里徜徉》,穿越的时空,恣肆汪洋,将人文历史、民间传说、生态环境与现实生活相关照,读后不由让人对现实生活中的白鹿原心驰神往;而《楼观竹摇风送爽》则将楼观台千姿百态的翠竹对世人的启迪、楼观竹海的历史及作者行走在楼观台竹海的所见所思艺术化地呈现给读者。
叙述和描写是散文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二者之间有明显区别。叙述着重交代过程,描写则着重形象的细节刻画。好的散文作品常常是叙述与描写交错在一起的。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以深刻地表达文章的主题思想,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这也是散文创作的难点之一。从艺术上分析,白来勤散文创作的重要特点是将叙述与描写结合得很自然,既有宏大场面的叙述,也有感人的细节描写,既是抒发情感的,也是表达哲思的。他的散文总能捕捉到别人忽略的事物,且不仅描写自然,更多是对现实生活和历史的思索,将生活体验上升到生命的体验,留下了许多生动的哲思隽语。如《落叶,春的叹息》中:“落叶,不是生命的极致而是新生命的孕育!”
四
乡愁是什么?乡愁就像小时候爱吃的东西,总也吃不够,无论多久,那种味道在记忆里永远挥之不去,想到都很美好。所以有人说乡愁是记忆里妈妈的一碗手擀面,是家乡小摊上一碗冒着热气的馄饨……在《乡愁扯不断》的《乡村美食》一辑中,白来勤就如数家珍地将家乡灞渭三角洲一带美食的特色、历史渊源和逸闻趣事介绍给了大家,其中《那碗令人垂涎的红肉煮馍》《浆水鱼鱼儿今昔味》《难忘童年的荠菜饺子》写得妙趣横生。《灞桥臊子面的前世今生》《好吃不过饺子》《咥一碗羊肉泡馍心倍儿爽》把源远流长的关中美食写得有声有色、有型有味、有故事有传承,令人垂涎。这就是最接地气的乡愁,是离读者最近的乡愁。最简单的东西,却也只有在故乡才能吃得出那种味道,那是只有在故乡才能体会到的幸福感,那是故乡独有的特色。乡愁,是对故乡最深的眷恋和牵挂,无可替代,无人能比。乡愁是什么,就是看到就会喜欢,喜欢就不想离开,离开就会永远牵挂。
唐代诗人张九龄有诗云:“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对于普通人而言,乡愁或许是妈妈的唠叨、儿时的玩伴、房前的小河、嘴里的零食。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乡愁就是散落在秦砖汉瓦里的一搓泥土、神舟飞船划过太空的那一抹痕迹,所有炎黄子孙的踪迹,都是中华儿女牵挂的乡愁。记得一位哲人说过,爱祖国就是从爱家乡开始。白来勤对家乡怀着赤子之情、感恩之意。他把朴实的民风、浓郁的乡情与可感的人物、事件交融在一起注入笔端,让回忆浮想联翩,使情感飞腾升华,也许就是这部集子的成功所在吧。 □杨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细品白来勤的散文集《乡愁扯不断》,我明显感到他的作品中贯穿着一种生命的律动,内质细腻而不张扬,文风沉稳而不放纵,给读者带来一种别样的精神感受。
一
白来勤散文的最大特色在于“四朴”,即朴实的土韵乡情,质朴的人情世故,纯朴的民俗俚语,朴素的行文风格。这些在他的作品中体现的是那么廪实丰赡又生动自然,篇篇洋溢着人文思辨的正能量。
在《乡愁扯不断》这部散文随笔集中,尽管大部分篇幅都不是很长,但却显示了白来勤难忘的故乡情愫与朴实的人文情怀,在质朴可亲的乡风民谣、俚语俗话乃至童年游戏中,展示了他在少儿时清苦但乐观、青春期艰苦却豁达以及中年后的练达持重沉稳。集子中涉及灞桥民俗民情、饮食习惯的介绍都在简约又富有表现力的文字中,把时至今日仍影响着人们生活习俗、待人接物、品行性格以及传统的思维定式勾勒得入情入理,如在眼前。
运用憨厚朴实又活生生的个性语言,塑造性格鲜明的“小人物”,是其作品的又一特色。如对《黑姑姑》中“远房姑姑”先“惧而远之”后“敬而亲之”;《广福老汉》中的“广福”整治顽童的幽默方式、“父亲”最后对“广福老汉”后人办丧事的评价;《四姐娘》中的“远房叔母四姐娘”虽相貌不秀美但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等。类似这样充满民间智慧、独特个性,说在老百姓口头上的机言俏语,在其文章中多处可见,且运用得贴切自然,适当得体,毫无硬山搁檩之嫌。真实入微、细腻的细节描写,让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二
散文是一种最具个性的心灵表达,它与生命的个体性和自由性有着天然的契合。散文必须依赖于作者生命本体的感知与生命的独特感受,否则就难以达到一定的艺术品位。
白来勤从小就有文学梦,生活是本教科书,他表面平静甚至安详,但内心世界无疑是丰富多彩且自由奔放的,他的散文就有一种生命的动感。在他的作品里,你不时能品味到一种哲思的睿智、乡土的韵味和庄稼拔节生长的动感,更有一种质朴生活的味道。行文跌宕,发人深思。文学艺术从诞生之日起就与生命结下了不解之缘。就人的生命存在而言,实际上在两个层面存在着:一是物质性的现实存在;二是意识性的精神存在。散文是属于生命本体的文体,往往直逼心灵。虽然可以写静态,但是内在的节律是动荡的。白来勤的散文充分体现了生命的动感,体现了生命的本体,有血有肉,有精气神,更具有灵性。他的生命张扬有个前提,那就是爱的情怀和悲悯意识。清晰地认识自己周遭的社会和历史环境,解读合理的生存方式。动感来自心灵感受,动感的强弱与作者的主体意识相关,主体意识越强,感知的东西越丰富。
三
白来勤以自己的本体生命直面大自然的启悟,独自去获得大自然的灵性。在他的散文中,人被还原到应有的位置,与万物朝夕相处,这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愉快。白来勤的散文创作是一种有责任感的写作,他能够主动选择那些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一类的事物作为书写对象,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共同点。他的散文题材涉及的范围很广,我尤其喜欢那些和大自然对话的散文,如《桐花开在春风里》《春风送来榆钱香》《那是父亲栽下的树》《赏槐品蜜洪庆山》等,以小见大抒写生态之美,尤其是《在白鹿原的情愫里徜徉》,穿越的时空,恣肆汪洋,将人文历史、民间传说、生态环境与现实生活相关照,读后不由让人对现实生活中的白鹿原心驰神往;而《楼观竹摇风送爽》则将楼观台千姿百态的翠竹对世人的启迪、楼观竹海的历史及作者行走在楼观台竹海的所见所思艺术化地呈现给读者。
叙述和描写是散文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二者之间有明显区别。叙述着重交代过程,描写则着重形象的细节刻画。好的散文作品常常是叙述与描写交错在一起的。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以深刻地表达文章的主题思想,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这也是散文创作的难点之一。从艺术上分析,白来勤散文创作的重要特点是将叙述与描写结合得很自然,既有宏大场面的叙述,也有感人的细节描写,既是抒发情感的,也是表达哲思的。他的散文总能捕捉到别人忽略的事物,且不仅描写自然,更多是对现实生活和历史的思索,将生活体验上升到生命的体验,留下了许多生动的哲思隽语。如《落叶,春的叹息》中:“落叶,不是生命的极致而是新生命的孕育!”
四
乡愁是什么?乡愁就像小时候爱吃的东西,总也吃不够,无论多久,那种味道在记忆里永远挥之不去,想到都很美好。所以有人说乡愁是记忆里妈妈的一碗手擀面,是家乡小摊上一碗冒着热气的馄饨……在《乡愁扯不断》的《乡村美食》一辑中,白来勤就如数家珍地将家乡灞渭三角洲一带美食的特色、历史渊源和逸闻趣事介绍给了大家,其中《那碗令人垂涎的红肉煮馍》《浆水鱼鱼儿今昔味》《难忘童年的荠菜饺子》写得妙趣横生。《灞桥臊子面的前世今生》《好吃不过饺子》《咥一碗羊肉泡馍心倍儿爽》把源远流长的关中美食写得有声有色、有型有味、有故事有传承,令人垂涎。这就是最接地气的乡愁,是离读者最近的乡愁。最简单的东西,却也只有在故乡才能吃得出那种味道,那是只有在故乡才能体会到的幸福感,那是故乡独有的特色。乡愁,是对故乡最深的眷恋和牵挂,无可替代,无人能比。乡愁是什么,就是看到就会喜欢,喜欢就不想离开,离开就会永远牵挂。
唐代诗人张九龄有诗云:“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对于普通人而言,乡愁或许是妈妈的唠叨、儿时的玩伴、房前的小河、嘴里的零食。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乡愁就是散落在秦砖汉瓦里的一搓泥土、神舟飞船划过太空的那一抹痕迹,所有炎黄子孙的踪迹,都是中华儿女牵挂的乡愁。记得一位哲人说过,爱祖国就是从爱家乡开始。白来勤对家乡怀着赤子之情、感恩之意。他把朴实的民风、浓郁的乡情与可感的人物、事件交融在一起注入笔端,让回忆浮想联翩,使情感飞腾升华,也许就是这部集子的成功所在吧。 □杨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