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121期:第04版 秦风

关中礼馍中的“王中王”——馄饨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此馄饨不是用薄面片包馅,煮熟后连汤吃的那种馄饨,而是关中东部民事活动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礼馍。

馄饨的外形成圆立椎体,可分三部分:一部分是用油、葱末、花椒末垫起的芯儿,一部分是用白面做的皮,再一部分是馄饨嘴儿和美化装饰的馄饨沿儿。

馄饨源于何时,实难考究。若从“馄饨”与“浑沌”而言,那就早得很了。但从它颇像高耸的乳房,再从它的使用价值就诠释了它是典型母系社会的产物,是图腾文化的标识。乳房孕育了生命,而馄饨作为生命、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志”,有强大的精神内涵和深厚的伦理道德内涵。

馄饨的“嘴儿”,据上年纪的老人讲,就是“奶奶嘴儿”。原本的嘴儿就在馄饨的尖尖上,随着社会文明进步和农妇们面花技艺的提升,为了好看,把“嘴儿”还扭了下,置于馄饨下部正中央。这个嘴儿一扭,扭出了人们文明程度进化的水准,扭出了人审美观的升华,同时也彰显了面花艺术的不断提高。馄饨边儿,则拧成细细的花边,为馄饨的美观增色不少。

馄饨是关中东部礼馍中的“王中王”,不仅反映在它在礼馍中举足轻重的位置,而且显示出由它而生出多品样、多规格、多功能的礼馍,更显得馄饨“王中王”的尊贵。

馄饨的功能大致是这样的:

婚:要在祖先的供桌上献几对馄饨。馄饨是“花馄饨”,上面布满吉祥、祝福的各种面花和插着鲜艳色彩的纸花。新娘入洞房时还要将娘家陪来的“馒头”拿到洞房给新人吃。(还是花馄饨,这里称“馒头”。)关中东部结婚时的风俗,新娘下轿后,拜过天地,入了洞房,由伴郎、伴娘将两位新人扶上炕,再由伴郎和伴娘两人在炕上推来推去,谓之“捣四角”,然后将娘家陪来的馒头,就着葱白吃几口,意思是“升子”,是生子、升官,葱是指未来生的娃娃聪明可爱,“馒头”则是乳汁丰富,生育旺盛。同时,娘家要给婆家再送上二十四个馄饨,既蕴含敬重、亲情,又蕴含儿孙满堂,绵延不断。

丧:丧事仍然少不了馄饨,但是把供桌上的花馄饨称“献贴”。“献贴”上插些小面花和素色纸做的小花,有的还插一些小旗。与之搭配的同样少不了许多馄饨,这个馄饨则是孝敬健在的长辈和老人的礼品。

春节时馄饨频频出现在迎来送往的礼仪中,更是文化脉络和人文价值的一种象征。女婿到岳父家拜年去,须拿馄饨;外甥到舅家拜年去,须拿馄饨;小辈到长辈家拜年要拿馄饨;给祖先的供桌上,财神、灶神、土地神都得献上馄饨。因而在捏之前,面要施酵、发酵、和面、起面、捏蒸都格外小心,真真切切地用心去做。目的是通过馄饨传达对长辈的敬意、爱戴。所以在送馄饨时又有了不少讲究,如送双不送单,歪嘴馄饨不出门,塌塌馄饨不出屋……馄饨在春节时还是祈福祝祥的礼馍。诚然,这也是折射晚辈心境的光束,表示村妇手艺的平台,相互交流沟通的纽带。

祝寿中的寿桃,则是馄饨的变形。在馄饨的表面上贴上“寿”字,还有的捏成桃形,要在顶部的尖尖上涂上红色,宛如天宫王母娘娘蟠桃盛会上的仙桃。食之则长生不老矣!

馄饨与面花的巧妙搭配、精致和谐,构成了礼仪文化中圆融无碍的高雅、隆重、真情,浸洇了浓浓的儒家文化精髓,并将它演绎,推向极致,发扬光大,使人的价值得到肯定,感情引发共鸣,精神得到传唤,进而提升到道德的范畴。不前卫,但深沉;不华丽,但质朴。因而,无论是时令节日、生日满月、婚嫁丧娶、探亲访友……馄饨是关中东部农村少不了的、极为隆重的礼品,是传达众多信息的载体,是展示村妇们心灵手巧的平台,更是面花艺术产生的母体,缘于此,馄饨就在礼馍中居于“王中王”的地位了。 □张升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