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122期:第04版 百味

老剃头匠

廖霖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黎纲峰 绘

卖菜、购物、理发啰!各式的叫卖声曾在岚皋县城老街上演——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老街百货商店”和“老街旅社”是那时有机会走南闯北的人或乡下难得来县城的人落脚住宿的地方。除此之外,还有为你剃头修面的“国营理发店”,以及因为要结婚或是有重要理由“留影纪念”的“老街照相馆”……

那个时代,这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行当兴盛一时,立下大功。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行当渐渐离我们远去,有的已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但在这里,这些老行当,在老人们的手里依然泛着古铜色的光芒,似乎在向人们娓娓道着老街曾经的历史。

夏日清晨的阳光照在县城老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川流不息的车辆,街道两旁林立的民居高楼,昭示着县城的热闹和繁华。与老街相连的书院巷,是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巷里还留有一家至今还在“做生活”的老手艺老作坊。已经6 6 岁的剃头匠苏业军,凝神静气地正在为仰躺在椅子上的顾客刮脸,外界的吵闹声、吆喝声仿佛都被隔绝在小屋之外,只有他专注的眼神和手中的刮脸刀在顾客脸上轻轻滑过……

理发店铺没有门牌,丝毫看不出这是家理发店。店内摆放一把很有年代感的理发椅,墙上挂着一面镜子,镜台上摆放着的理发工具都是上世纪的风格。

在这里,时光仿佛静止在了那个年代,每个摆件里都藏着一丝模糊的童年记忆,这就是一间理发店的全部模样。坐在这里,人们可以轻易感觉到每个角落散发出来的怀旧气息。

苏业军是岚皋县城人,为了养家糊口,从1 9 7 2 起跟着师傅学习理发。斗转星移,寒暑更替,5 0 个年头不知不觉过去了,他也从年轻小伙子,变成了现在满头霜雪、年过花甲的老师傅。苏师傅用一把剃刀、一把剪子和一把推子,装扮了无数人。外面是天晴日丽也好,风雨满天也罢,他的江山不改,把一份辛苦的职业做成了享受。

“苏师傅,还有几个人?我等到起的哟!”来理发店理发的人,以老人居多。他们大都是住在这里的老邻居,有的老人虽然已经搬走多年,还会专程来这里理发。

“来个平头!短点的哈!管的时间久一点!”已退休的陈大爷是苏师傅的老主顾,他说自己比苏师傅大不了几岁,苏师傅不仅技术好,态度也好,他宁肯等几个小时都要在这儿理发。

苏师傅用精湛的手艺和平民的价格挽留着顾客的心。街坊邻居口口相传,许多人慕名而来,成了最好的口碑广告。正如大家所说,苏师傅的老店吸引他们的不仅是技艺,还有他的亲切踏实和童叟无欺。

我因为二十多年来一直在他那儿理发,便同苏师傅熟识起来。聊天中,苏师傅回忆说,最早县城只有他这一家理发店,剪头发收费很便宜,从开始的1 角、2 角,慢慢到后面的1 元、2 元,一直涨到今天的1 5 元。那时也不讲究个什么款式,剪短就行,不要求技术。

苏师傅介绍,过去剃头师傅必备十般技艺:梳(发)、编(辫)、剃(头)、刮(脸)、掏(耳)、剪(鼻毛)、染(发)、(梳)补、接(骨)、舒(筋),现在懂的人不多了,也就没那么讲究了。从前剃头都比较简单,老人剃光头,中年人推平头,儿童则一般都是剪“锅铲头”,如果遇到哪家孩子满月,要剃胎头,那场面就更热闹了。

修面也是一个细活。苏师傅为我刮脸。我仰躺在那个“古董级”的理发椅上,微闭着双眼,透出一股享受的神态。苏师傅先用开水把毛巾泡热,拧去一部分水,把毛巾盖在我的脸上,然后用毛刷湿透蘸取肥皂,揭开我脸上的毛巾,涂在脸上,脸上就有了些许泡沫。我闭着眼睛任凭他“修理”,只觉刀尖在面部轻轻刮过,动作轻柔得仿佛抚摸一般,绷紧的肌肉渐渐松弛。他犹如耍弄魔术棒般轻舞着剃刀,蜻蜓点水般起起落落,待整个面部剃得油光可鉴,苏师傅用剃刀顺着脸部表面轮廓自上而下地刮,刮到胡子拉碴处,就要把剃刀在那块已挂起来的帆布上下“噌噌”磨几下,来回反复,直到刮完,我摸摸光滑的脸颊,一下子精神了许多,满脸充满喜色。

“刮脸讲究的就是有去有回,要把脸上的每一个地方都刮到,包括耳毛、耳朵后边,这些平时容易忽视的地方一样都不能少。”在为我刮脸时,苏师傅很少说话,他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刮脸刀上。苏师傅说:“刮脸必须全神贯注,即使这样也难免有失手的时候。这个技术活需要的就是耐心和细心。”

剪完头发,苏师傅解开围裙,给我脖子扑了一层粉,用海绵清理头发,这一切还是小时候理发的味道。

老剃头匠们都在慢慢变老,这些传统行业也越来越少,只希望他们消失的脚步能慢一点,再慢一点。如今,岚皋县城街上的理发店越来越高档,面对花样繁多的“美发沙龙”“网红店”,我却更愿意享受老剃头匠们质朴简单的服务。

岚皋老一辈剃头匠人不忘初心,代代传承。他们所保有的,不仅仅是岚皋传统剃头的这门手艺,还有专属于岚皋一个时代不可磨灭的记忆和情怀。

苏师傅是小人物,但小人物演绎的却是现代文明冲刷下独特的传统记忆,虽是毛发生意,却是顶上功夫。

“从1 6 岁开始剪头发,到现在已经当了5 0年的剃头匠!如今年龄大了,我也已经不在乎生意做得怎么样,只要我的老顾客们还需要我,我就会一直给他们剃,剃到我干不动为止。”苏师傅说。

理发,必须“从头做起”“从头再来”,千万不能弄丢了老一辈传承下来的工匠精神。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