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门1991》的文化书写与象征意蕴
康铁岭先生的长篇小说《书院门1991》,以改革开放后的一九九一年为叙事背景,叙写了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剧烈变革中一群文化人的思想嬗变,进而集中展现出在人性的异化与社会文化的蜕变中,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织与碰撞。作者的叙事视角独特新颖,他以现代都市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晕染、吞噬与解构为内核,既展现出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与不可复制性,也彰显出三辅文化的厚重与积淀,以及传统文化对文化人乃至于非文化人的濡染与影响。这里仅从该书文化象征意蕴的角度,略谈一点阅读随感。
书院门,是作者展示现代商业化都市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碰撞的一个道具和舞台。就小说的意蕴来看,三辅地域广博,历史与文化积淀深厚。这种独特的文化积淀,既为三辅地区所独有,又是民族的、历史的。
众所周知,长安的书院门是一条古老的文化艺术巷道。这条巷道位于碑林区的关中书院,是三秦传统文化的聚集之地。碑林也好,关中书院也罢,两处文化名胜和众多的文化遗存,使得它在全国以至世界都享有盛名。据传,关中书院创建于十六世纪初期。当时以冯从吾为代表的关学儒子,本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理想,在这里开办书院,招收弟子。讲儒说理,穷神知化,明新止善,躬身实践,报道不屈,关心国家民族命运——这种精神和文化,既是关中书院的象征,也是书院门的灵魂所在。康铁岭先生选择书院门这一具象作为故事发生的具体地点,在这里演绎当代社会中人与人、人与都市文化,人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场地,其文化象征意义不言而喻。
在《书院门1991》一书中,作者叙写了大量文化场景,其文化象征意义同样显著。仔细阅读梳理,我们发现书中的主人公及其出场的主要人物,大多都有着一定的文化背景。主人公晏子敬,教师出身,通晓书法,古文化底蕴比较深厚;女主人公李雯,秦腔演员,名角儿;赵先生,文化产品的经营者;还有书法家张大圣,书店老板刘经理,画家于松霞,以及文化补习学校经营者智能三人等。虽然从严格意义上看,他们还称不上真正的文化人,但事实是,他们的确是文化产业的从业者,是吃文化饭的一类人。就说冯所长和小黄等人,他们或者是文化市场的参与者、管理者,或者与这些文化人整日厮混在一起。可以说,书中人物几乎都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还发现,书中的故事也都离不开大文化的书写,更离不开书院门这块文化沃土的书写。主人公晏子敬写书法,河南老张卖书法作品,于松霞画画,既表现的是东方传统文化,又都在书院门地域。王教授看相算命,实属风水文化和易经文化;晏子敬到崆峒山修道、念经,结识了灵仙子,最后又在感情失败的境况下皈依道教。尤其是他出走遂宁道观的描述,很有象征意义,这预示着他灵魂回归于道教文化。李雯最早唱园子,后来成立了文化公司,演唱古老的秦腔,传诵的是戏曲文化。就连书中的吃茶场景,五六十场饭局,即吃葫芦头吃辣子蒜羊血,吃羊肉泡林林总总的小吃,其实要么是叙写地域饮食文化,要么是叙写茶文化。而关于饮酒场景的描写,一会儿是林林总总的酒名,一会儿是排座次,敬酒的潜规则……无不与文化相关联。就连油画、摄影等舶来文化,歌厅、录像厅等娱乐文化,丧葬文化……都体现了作者的文化书写及其文化象征的良苦用心。
品读《书院门1991》,我们读出了主人公的人生际遇:山区小学教师晏子敬家庭的变故,西安的闯荡;县剧团女演员李雯的红杏出墙,遭到丈夫的遗弃……两个几乎同样遭遇的外乡人,前来古城西安闯荡的经历,成为作品的主要线索。作者以此展开宏大的叙事,春蚕抽丝般牵出了改革初期,在这条古老街区谋生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展现他们的生活、生存状态和生命轨迹,通过各自不同的经历和命运,真实地折射出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变革的趋势和泥沙俱下的乱象,以及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阵痛。在这里,我们透过书院门书画市场的乱象,解读着那些唯利是图者道德的沉沦,人格的嬗变,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波澜壮阔的古都西安的市井风情,以及改革大潮的势不可挡,传统文化在社会变革中与商业文化的碰撞与博弈。
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将书名选定为《书院门1991》,既有特定的时空感,又具有一定概括性,同时,更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和文化意蕴。
□鹿丁联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康铁岭先生的长篇小说《书院门1991》,以改革开放后的一九九一年为叙事背景,叙写了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剧烈变革中一群文化人的思想嬗变,进而集中展现出在人性的异化与社会文化的蜕变中,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织与碰撞。作者的叙事视角独特新颖,他以现代都市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晕染、吞噬与解构为内核,既展现出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与不可复制性,也彰显出三辅文化的厚重与积淀,以及传统文化对文化人乃至于非文化人的濡染与影响。这里仅从该书文化象征意蕴的角度,略谈一点阅读随感。
书院门,是作者展示现代商业化都市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碰撞的一个道具和舞台。就小说的意蕴来看,三辅地域广博,历史与文化积淀深厚。这种独特的文化积淀,既为三辅地区所独有,又是民族的、历史的。
众所周知,长安的书院门是一条古老的文化艺术巷道。这条巷道位于碑林区的关中书院,是三秦传统文化的聚集之地。碑林也好,关中书院也罢,两处文化名胜和众多的文化遗存,使得它在全国以至世界都享有盛名。据传,关中书院创建于十六世纪初期。当时以冯从吾为代表的关学儒子,本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理想,在这里开办书院,招收弟子。讲儒说理,穷神知化,明新止善,躬身实践,报道不屈,关心国家民族命运——这种精神和文化,既是关中书院的象征,也是书院门的灵魂所在。康铁岭先生选择书院门这一具象作为故事发生的具体地点,在这里演绎当代社会中人与人、人与都市文化,人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场地,其文化象征意义不言而喻。
在《书院门1991》一书中,作者叙写了大量文化场景,其文化象征意义同样显著。仔细阅读梳理,我们发现书中的主人公及其出场的主要人物,大多都有着一定的文化背景。主人公晏子敬,教师出身,通晓书法,古文化底蕴比较深厚;女主人公李雯,秦腔演员,名角儿;赵先生,文化产品的经营者;还有书法家张大圣,书店老板刘经理,画家于松霞,以及文化补习学校经营者智能三人等。虽然从严格意义上看,他们还称不上真正的文化人,但事实是,他们的确是文化产业的从业者,是吃文化饭的一类人。就说冯所长和小黄等人,他们或者是文化市场的参与者、管理者,或者与这些文化人整日厮混在一起。可以说,书中人物几乎都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还发现,书中的故事也都离不开大文化的书写,更离不开书院门这块文化沃土的书写。主人公晏子敬写书法,河南老张卖书法作品,于松霞画画,既表现的是东方传统文化,又都在书院门地域。王教授看相算命,实属风水文化和易经文化;晏子敬到崆峒山修道、念经,结识了灵仙子,最后又在感情失败的境况下皈依道教。尤其是他出走遂宁道观的描述,很有象征意义,这预示着他灵魂回归于道教文化。李雯最早唱园子,后来成立了文化公司,演唱古老的秦腔,传诵的是戏曲文化。就连书中的吃茶场景,五六十场饭局,即吃葫芦头吃辣子蒜羊血,吃羊肉泡林林总总的小吃,其实要么是叙写地域饮食文化,要么是叙写茶文化。而关于饮酒场景的描写,一会儿是林林总总的酒名,一会儿是排座次,敬酒的潜规则……无不与文化相关联。就连油画、摄影等舶来文化,歌厅、录像厅等娱乐文化,丧葬文化……都体现了作者的文化书写及其文化象征的良苦用心。
品读《书院门1991》,我们读出了主人公的人生际遇:山区小学教师晏子敬家庭的变故,西安的闯荡;县剧团女演员李雯的红杏出墙,遭到丈夫的遗弃……两个几乎同样遭遇的外乡人,前来古城西安闯荡的经历,成为作品的主要线索。作者以此展开宏大的叙事,春蚕抽丝般牵出了改革初期,在这条古老街区谋生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展现他们的生活、生存状态和生命轨迹,通过各自不同的经历和命运,真实地折射出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变革的趋势和泥沙俱下的乱象,以及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阵痛。在这里,我们透过书院门书画市场的乱象,解读着那些唯利是图者道德的沉沦,人格的嬗变,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波澜壮阔的古都西安的市井风情,以及改革大潮的势不可挡,传统文化在社会变革中与商业文化的碰撞与博弈。
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将书名选定为《书院门1991》,既有特定的时空感,又具有一定概括性,同时,更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和文化意蕴。
□鹿丁联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