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存变身新型社区商业中心
成为年轻人的朋友圈“新宠”
漫步在有着锯齿形屋顶的纺织车间,感受浓厚的工业风;逛逛艺术感浓厚的花鸟鱼虫市场,体验现代生活美学……在位于西安市的际华3511文创科技园,曾经热火朝天的工厂变身文艺范儿的新型社区商业中心,工业遗存实现华丽转身。
园区里不时可见历史的痕迹。高耸的脱硫塔锈迹斑斑,青灰色石墙被风霜打磨出岁月的纹理,巨幅纺织机黑白照片无声“诉说”辉煌的过去。
这里曾是一家纺织工厂。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建厂初期,工人们一边生产毛巾、绷带等物资,一边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后,工厂生产的浴巾、毛巾被等产品一度成为紧俏货,走向国际市场。
2012年,随着周边住宅区域不断扩大,工厂逐渐转移至咸阳的生产基地,老旧纺织车间就此陷入“沉睡”。
让工业遗存新生,需要兼顾历史建筑保护与市民生活需求。“我们充分保留原有厂区建筑风貌,以‘微更新、轻改造’为原则,对原有厂房空间进行活化设计,同时充分发掘经济和文化价值,提升内部空间的舒适度,将园区打造成低密度、大空间、开放式、全业态的新型社区中心。”西安际华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博策说。
经过两年多的改造,占地约3万平方米的际华3511文创科技园于2021年6月正式对外营业。在美好生活体验工场,有生鲜超市、咖啡馆、烘焙店,在另一旁的生活美学研究大院,花市、鱼市和宠物区成为市民休闲的新去处。
经营观赏鱼和绿植生意的商户陈鑫见证了园区的变化,“原有车间挑高可达10米。通过设计改造,空间得到合理利用。排水设施完善的一楼成为鱼市,二楼的大面积玻璃窗采光好,成为绿植的日光温室。”目前,园区共有200余家商店入驻,日均客流量超过1万人次,为周围3公里的40万居民打造便民生活圈。
家住附近的林女士是园区的常客。她说:“以前这片厂区一直荒废着,只有早市人流量大一些。改造过后,园区亲民又文艺,老年人带孙子来遛弯,年轻人慕名来打卡拍照,我爷爷奶奶也习惯每天过来转一转。”
在园区里,色彩艳丽的鲜花整齐摆放在道路两旁,形态各异的鱼儿和憨态可掬的萌宠惹人喜爱,时常可见一家三口同游的温馨画面。沿着金属质感的连廊拾级而上,笔直的立面线条营造出粗犷简约的工业风,斑驳的树影映照在玻璃幕墙上,其间点缀着园区独创的“花先生”与“鱼小姐”IP形象,成为年轻人的朋友圈“新宠”。
“柴米油盐、花鸟鱼虫与文创空间、创意市集混搭,加上工业遗迹的历史氛围,既能给年轻人提供探店和社交体验,又能为老人和孩子提供户外休闲空间,不同代际人群得以充分互动。”郭博策表示,通过保护性改造利用,曾经见证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业遗存,将在现代城市中延续生命。(张思洁 李亚楠)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漫步在有着锯齿形屋顶的纺织车间,感受浓厚的工业风;逛逛艺术感浓厚的花鸟鱼虫市场,体验现代生活美学……在位于西安市的际华3511文创科技园,曾经热火朝天的工厂变身文艺范儿的新型社区商业中心,工业遗存实现华丽转身。
园区里不时可见历史的痕迹。高耸的脱硫塔锈迹斑斑,青灰色石墙被风霜打磨出岁月的纹理,巨幅纺织机黑白照片无声“诉说”辉煌的过去。
这里曾是一家纺织工厂。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建厂初期,工人们一边生产毛巾、绷带等物资,一边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后,工厂生产的浴巾、毛巾被等产品一度成为紧俏货,走向国际市场。
2012年,随着周边住宅区域不断扩大,工厂逐渐转移至咸阳的生产基地,老旧纺织车间就此陷入“沉睡”。
让工业遗存新生,需要兼顾历史建筑保护与市民生活需求。“我们充分保留原有厂区建筑风貌,以‘微更新、轻改造’为原则,对原有厂房空间进行活化设计,同时充分发掘经济和文化价值,提升内部空间的舒适度,将园区打造成低密度、大空间、开放式、全业态的新型社区中心。”西安际华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博策说。
经过两年多的改造,占地约3万平方米的际华3511文创科技园于2021年6月正式对外营业。在美好生活体验工场,有生鲜超市、咖啡馆、烘焙店,在另一旁的生活美学研究大院,花市、鱼市和宠物区成为市民休闲的新去处。
经营观赏鱼和绿植生意的商户陈鑫见证了园区的变化,“原有车间挑高可达10米。通过设计改造,空间得到合理利用。排水设施完善的一楼成为鱼市,二楼的大面积玻璃窗采光好,成为绿植的日光温室。”目前,园区共有200余家商店入驻,日均客流量超过1万人次,为周围3公里的40万居民打造便民生活圈。
家住附近的林女士是园区的常客。她说:“以前这片厂区一直荒废着,只有早市人流量大一些。改造过后,园区亲民又文艺,老年人带孙子来遛弯,年轻人慕名来打卡拍照,我爷爷奶奶也习惯每天过来转一转。”
在园区里,色彩艳丽的鲜花整齐摆放在道路两旁,形态各异的鱼儿和憨态可掬的萌宠惹人喜爱,时常可见一家三口同游的温馨画面。沿着金属质感的连廊拾级而上,笔直的立面线条营造出粗犷简约的工业风,斑驳的树影映照在玻璃幕墙上,其间点缀着园区独创的“花先生”与“鱼小姐”IP形象,成为年轻人的朋友圈“新宠”。
“柴米油盐、花鸟鱼虫与文创空间、创意市集混搭,加上工业遗迹的历史氛围,既能给年轻人提供探店和社交体验,又能为老人和孩子提供户外休闲空间,不同代际人群得以充分互动。”郭博策表示,通过保护性改造利用,曾经见证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业遗存,将在现代城市中延续生命。(张思洁 李亚楠)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