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177期:第04版 秦风

话说陕北油糕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呦,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热腾腾的油糕,哎嗨哎嗨呦,摆上桌,哎嗨哎嗨哟,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咿儿呀儿来吧哟……”伴随贠恩凤《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歌声,陕北油糕的香味在华夏大地上空飘荡。

人们知道,油糕是陕北的特色小吃。陕北油糕的原料是糜子。糜子有软硬之分,制作油糕用的是软糜子;硬糜子则用来蒸黄馍馍。陕北出产的软糜子,于芒种时节播种,秋风季节收割,在百余天的生命历程中,形成质地柔糯,柔中寓筋道,糯中含坚韧的品质,成为糜子中的极品。

制作香糯的油糕,看似简单,却蕴藏着陕北人对食材的认知——粗粮精做的智慧和敬畏自然的虔诚。每年腊月,油糕的香味弥漫在橙黄的山村。过新年,家家户户都忙着碾黄米,炸油糕。

母亲和全村主妇一样,将黄米淘洗,置于温水中浸泡。浸泡黄米,水温的掌控十分关键。水温太低,不易泡醒;水温过高,米色变淡。母亲用食指在水中一蘸,就能感知水温高低。经过一夜浸泡,水的温柔唤醒了米的柔糯和甘甜。捞出、滗水,然后用石碾子碾米成面。毛驴拉着碾子一圈圈转悠,妇女们拉着箩子一遍遍罗面。这是古老山村开启新年序幕时最美的风景。

一大锅水烧开,翻滚着浪花,恭候糕面的到来。母亲将箅子置于锅中,铺上笼布,父亲将糕面均匀地撒在笼布上。升腾的蒸汽与糕面相遇,松散的糕面立刻凝结,淡黄色的糕面变成橘黄色,由普通、纯粹升华为丰富、精致。在蒸汽的鼓动下,一层熟透再撒一层糕面,如此反复。直至糕面全部入锅,盖上锅盖,再焖蒸十多分钟,让蒸汽溶透糕面。

说来简单,其实不易。撒糕面是个技术活,要熟知糕面的脾性,掌握蒸汽穿透糕面的力度,并判断每层糕面的厚度和均匀与否。

经过蒸汽催化,糕面熟透,称为糕坯。出锅,将糕坯置于锅台、案板或石床上。接着,取适量的糕坯,反复揉搓成粗细均匀的长柱体糕卷,俗称“踩糕”。

踩糕既是苦力活,又是技术活。黏糯的糕坯刚出锅时有七八十摄氏度,摸摸就烫手。烫手,也要趁热踩;凉了,踩出的糕卷就不重密。为了防止烫手,可蘸冷水降温,但水不能蘸多,水一多,糕坯踩不到一块,会形成蛋卷似的一层一层,无法切成紧密光滑的糕片。因此,两手相搭,急速用力,趁热急踩。将糕坯块踩成片,左右折叠,反复揉搓,三四分钟踩成内里重密、外表光滑的糕卷。三五十斤糕坯踩完,就是身体壮实的后生也汗如雨下,手掌烫得通红。故此,人们常用“看你也不是蒸糕的把式”来戏说无能力办成事的人。

糕坯放凉,即可切片,入锅炸了。炸油糕最好用麻子油,它们是天作之合的伴侣。在炉火的作用下,油香米甜尽情释放,这是留在世世代代人们记忆深处的陕北口味。油入锅,慢火烧至八成热,糕片沿锅边溜入,这样不会让热油溅出。

溜糕片者,一手拿筷子翻搅糕片,另一只手握笊篱将炸好的油糕捞出,并不停地再往锅内溜糕片。同时,根据油温高低,指挥烧火者或慢烧或快烧,尽量使油温保持在八九十摄氏度之间。火候的把握、油温的掌控,是炸出色泽金黄、外焦里糯油糕的关键。油温过高,糕片表面容易焦;油温过低,外表不易上色且炸不焦脆。糕片在油中漂浮,发出吟唱一样的咝咝声,吹出串串小气泡,油香味扩散,充溢窑洞,飘出窗外。

第一笊篱油糕捞出时,早就等候在锅边的孩子顾不得烫手,抓起一个,边吹凉气边往嘴里塞。就连烧火、炸糕的大人们,也被浓烈的香甜味道挑逗得味蕾萌动,瞅空儿咬一口,边吃边说:“再有一碗羊肉烩粉汤,那简直就是人间美味了。”确实,羊肉粉汤与油糕,是草原饮食文化与农耕饮食文化相融共生的、地域特色鲜明的美食。

油糕不仅是年节的食品,更是陕北人人生中特定的标志性美食。一副桃树枝条和高粱秸制成的弓箭,挂在土窑洞的门窗上,昭示一个小生命来到这个家庭,要闹满月、过九晬,热热闹闹庆贺一番。七大姑八大姨来了,亲朋好友来了,奶奶端上来油糕,爷爷捧上来羊肉烩粉汤,招待前来祝贺的客人。油糕的香味,成为婴儿来到人间存入记忆的第一种味道,刻骨铭心。味觉的记忆,任凭时光荏苒,变化的是成长,不变的是年年以油糕庆生,祝愿其步步高(糕)升。

婚礼上,无论宴席丰盛与否,油糕都是婚宴上的主角。除去招待宾客要吃油糕外,娶亲时要给娘家献上两卷“离母糕”。新媳妇迎到家,新女婿抱米斗与新媳妇步入婚房,米斗上插一杆秤,秤上要钩两片油糕。进入婚房,要举行新媳妇用红筷子给娘家“抄喜糕”仪式,给本村不参加婚礼的外族人每家每户送“门糕”。通过油糕这种特定的食物,祝新婚夫妇、亲朋好友和全村人都添喜添福。

生长在黄土高坡、大山旮旯的陕北人,是十分豁达的哲人。他们把肝肠寸断、泪别亲人的丧葬礼仪称作“白喜事”,认为丧葬礼仪是生者欢送逝者到另一个世界生活的告别仪式。根据后人的经济条件,葬礼有的简朴,有的隆重。无论隆重与简朴,油糕是绝不能缺的美食。差别在于摆不摆酒席、吃不吃八碗。油糕炸出,先要供于灵堂,让逝者吃最后一次油糕,体面地告别人间,并将油糕放于碗中,埋入墓葬,让其带到天堂享用。下葬后,孝子们从墓地返回、进入院落,都会争抢着吃早已准备好的“福糕圪垯”,表示不在乎老人给儿孙留下多少财富,而在乎老人给儿孙留下多少福气。

外焦里糯、油香米甜的油糕,是陕北人的最爱。充盈着丰富民俗文化内涵的油糕,香飘在陕北人岁月更替的四季里,伴随在陕北人的人生旅途中。□李贵龙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