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担笼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常见老人瞅着快速成长的小孩感叹道:“做三年活没影,哄三年娃提个担笼。”试想,一个人从三岁挎担笼捡柴,等到大些打猪草挖野菜,再大些揽谷穗掰玉米,成人后种地撒种,为牲口纳草纳料,用扁担运货物。一路走来,担笼的口径也由二十厘米增加至三四十厘米,直到一米。可见担笼在农耕时代人们的生活中伴随之久、运用之广。
西安市鄠邑区余下街道占管营村就是有名的编担笼村。据村子老人讲,早在清朝,因为地少人多,全村100多户,家家都把编担笼当作一条谋生之路。
因为编担笼需要大量竹子,为了省钱,很多人便去涝峪、皂峪、潭峪、太平峪的深山砍竹子,扛着竹捆翻山越岭,过河越涧。挂破皮肉,伤了腿脚还不算最苦,砍担笼系那才叫真难!
人们三五成群,凌晨出发,进山走二三十里,上梁下坡寻找粗细适中的竹子,砍下后再截成一米多长的枝节,捆扎成捆,每人扛一百多斤,后半夜才能回来。遇到下雪天,腿上的毛毡子湿透了,草鞋磨穿了底,就会在雪地上留下血迹。苦归苦,怨归怨,养家糊口可是实实在在的事情。
把担笼系扛回来后,要趁湿用火烤软,折成半圆形备用。把竹子根据所编的担笼、老笼(特大担笼,直径一米左右)、五升笼(盛五升粮食的长方形篮子)、笊篱、笸篮、竹筐等需要,划成宽窄不同的竹篾进行编制。技艺高超的人能将韭菜叶宽的篾,再划成五六条,用这些细而薄的竹篾编的帽子,大雨天也不会变形。至今,有的农户家还保存有竹笸篮(圆形,口径一米五左右),说是淘米用的。
编担笼首先要在地上画个圆圈,确定了中心,每组编四批篾,共八组十字交叉摆好,便用细篾一圈圈编底。底编成后,在两边对称的篾上,根据担笼的大小,确定好篾的长度,绑上担笼系,再开始编腔。最后用宽而薄的竹篾缠好边,一个结实而美观的担笼就制成了。
“快手”每天能编六个,“慢手”也可编四个。只可怜这些竹匠们,尽管布条缠满十指和掌心,但常常还是鲜血直流。每编二十几个,他们就拿去县城或甘河、涝店、秦镇、大王等集市销售。1960年,生产队成立了竹匠组,除夏秋两忙外,有200多人专职编担笼,交给生产资料公司。材料也由生产资料公司从外地调运,使竹匠们避免了采料之苦。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机械化的推进,担笼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占管营村至今还有几户人家在制作,以满足人们下田采摘、收纳庭院树叶等所用。
□沈秀芳
占管营村的担笼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常见老人瞅着快速成长的小孩感叹道:“做三年活没影,哄三年娃提个担笼。”试想,一个人从三岁挎担笼捡柴,等到大些打猪草挖野菜,再大些揽谷穗掰玉米,成人后种地撒种,为牲口纳草纳料,用扁担运货物。一路走来,担笼的口径也由二十厘米增加至三四十厘米,直到一米。可见担笼在农耕时代人们的生活中伴随之久、运用之广。
西安市鄠邑区余下街道占管营村就是有名的编担笼村。据村子老人讲,早在清朝,因为地少人多,全村100多户,家家都把编担笼当作一条谋生之路。
因为编担笼需要大量竹子,为了省钱,很多人便去涝峪、皂峪、潭峪、太平峪的深山砍竹子,扛着竹捆翻山越岭,过河越涧。挂破皮肉,伤了腿脚还不算最苦,砍担笼系那才叫真难!
人们三五成群,凌晨出发,进山走二三十里,上梁下坡寻找粗细适中的竹子,砍下后再截成一米多长的枝节,捆扎成捆,每人扛一百多斤,后半夜才能回来。遇到下雪天,腿上的毛毡子湿透了,草鞋磨穿了底,就会在雪地上留下血迹。苦归苦,怨归怨,养家糊口可是实实在在的事情。
把担笼系扛回来后,要趁湿用火烤软,折成半圆形备用。把竹子根据所编的担笼、老笼(特大担笼,直径一米左右)、五升笼(盛五升粮食的长方形篮子)、笊篱、笸篮、竹筐等需要,划成宽窄不同的竹篾进行编制。技艺高超的人能将韭菜叶宽的篾,再划成五六条,用这些细而薄的竹篾编的帽子,大雨天也不会变形。至今,有的农户家还保存有竹笸篮(圆形,口径一米五左右),说是淘米用的。
编担笼首先要在地上画个圆圈,确定了中心,每组编四批篾,共八组十字交叉摆好,便用细篾一圈圈编底。底编成后,在两边对称的篾上,根据担笼的大小,确定好篾的长度,绑上担笼系,再开始编腔。最后用宽而薄的竹篾缠好边,一个结实而美观的担笼就制成了。
“快手”每天能编六个,“慢手”也可编四个。只可怜这些竹匠们,尽管布条缠满十指和掌心,但常常还是鲜血直流。每编二十几个,他们就拿去县城或甘河、涝店、秦镇、大王等集市销售。1960年,生产队成立了竹匠组,除夏秋两忙外,有200多人专职编担笼,交给生产资料公司。材料也由生产资料公司从外地调运,使竹匠们避免了采料之苦。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机械化的推进,担笼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占管营村至今还有几户人家在制作,以满足人们下田采摘、收纳庭院树叶等所用。
□沈秀芳
占管营村的担笼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