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实用”比“样板”更重要
“便民生活圈建设必须把实用性放在第一位”“一定要精准掌握群众‘急难愁盼’,缺什么补什么”……
11月8日,在省政协召开的“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月度协商会上,政协委员、党派团体代表、专家学者与省政府有关部门、基层代表一起,结合调研实际,就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要怎样建设才能集合吃、住、行,游、购、娱,医、养、健等诸多功能,还要更实用的问题,积极协商建言。
走出“小而全”
“便民生活圈建设必须把实用性放在第一位,不要打造‘光鲜亮丽’的样板间。”民进陕西省委会专职副主委李正升说,“像图书阅览室,功能齐备、窗明几净就可以,不用非得搞成网红书店那样。运动场地、塑胶地面或水泥地面都行,关键是质量经得起考验,一定要践行集约、节约理念,鼓励一地多用,错峰使用。”
李正升认为,除了要摈弃形式主义,便民生活圈的建设还要走出“小而全”的误区。
“百姓需要的服务内容多种多样,便民生活圈不可能也不必把服务的项目都包含进去。”李正升建议,一些平时需求不大,但又离不开的服务,例如配钥匙、裁裤边等,可以本着“但求所用,不求所有”的思路,留空间,定时间,提供“赶集式”服务。
他认为,便民生活圈建设要坚持共享思维、差异化思维、可持续思维和本地化思维。要主动对接互联网企业,引导其为便民生活圈开辟相应服务功能,鼓励“一店多能”,线上线下联动,“圈里圈外”无缝衔接,用流量换服务增量,既保基本又兼顾个性需求,实现多方共赢。
发挥数字智慧
三五一一社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经过建设打造和前期运营,目前,园区商业经营面积约3万平方米,商铺数量205家,移动摊车数56个,日均人流量约3万人,可有效辐射服务周边40余万名居民。
如今,“叁伍壹壹”已成为很多人的网红打卡地。伴随着老厂房的华丽转身,如何更好地实现其便民性?
西安际华文创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企划总监郭鑫认为,下一步应加快便民服务智慧化转型。他建议加大政府引导,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搭建园区“科技+消费”智慧运营平台,依托园区现有的花市、鱼市、菜市融合的线下场景,在线上平台开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服务专区,引导商户接入平台完成注册、上新、运营、培训,融合“线上”与“线下”,实现从“到店”到“到家”,拓展服务半径,满足居民更多个性化、品质化消费需求,推动商圈智慧化融合、消费数字化升级。
近年来,各地特色商圈逐渐由“景点旅游”向“市井生活”延伸,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选择到一个城市体验当地居民的生活。郭鑫建议,可以通过政府平台引入更多的本地特色文化交流活动和项目,进一步增强特色商圈的吸引力,丰富周边居民的休闲生活与文化体验,打造便民服务特色新样板。
“缺什么补什么”
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服务半径为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以满足居民日常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等为目标,以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商圈。
今年5月份以来,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围绕“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议题,先后多次深入西安等地开展专题调研。
省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主任闫超英建议,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建设一定要做好摸底调研,精准掌握群众“急难愁盼”,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改造基础设施,补充业态类型,完善短板弱项,提升服务品质。
“要遵循‘一圈一策’‘一圈一特色’原则,着力打造特色商圈及商业街,发展社区养老、社区食堂、社区托育等品质提升服务,建设城市书房、文化活动中心等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满足不同年龄和群体的消费升级需求。”闫超英建言。
省政协委员、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高健表示,西安等城市的“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做法可圈可点,应予尽快推广。
本报记者 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便民生活圈建设必须把实用性放在第一位”“一定要精准掌握群众‘急难愁盼’,缺什么补什么”……
11月8日,在省政协召开的“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月度协商会上,政协委员、党派团体代表、专家学者与省政府有关部门、基层代表一起,结合调研实际,就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要怎样建设才能集合吃、住、行,游、购、娱,医、养、健等诸多功能,还要更实用的问题,积极协商建言。
走出“小而全”
“便民生活圈建设必须把实用性放在第一位,不要打造‘光鲜亮丽’的样板间。”民进陕西省委会专职副主委李正升说,“像图书阅览室,功能齐备、窗明几净就可以,不用非得搞成网红书店那样。运动场地、塑胶地面或水泥地面都行,关键是质量经得起考验,一定要践行集约、节约理念,鼓励一地多用,错峰使用。”
李正升认为,除了要摈弃形式主义,便民生活圈的建设还要走出“小而全”的误区。
“百姓需要的服务内容多种多样,便民生活圈不可能也不必把服务的项目都包含进去。”李正升建议,一些平时需求不大,但又离不开的服务,例如配钥匙、裁裤边等,可以本着“但求所用,不求所有”的思路,留空间,定时间,提供“赶集式”服务。
他认为,便民生活圈建设要坚持共享思维、差异化思维、可持续思维和本地化思维。要主动对接互联网企业,引导其为便民生活圈开辟相应服务功能,鼓励“一店多能”,线上线下联动,“圈里圈外”无缝衔接,用流量换服务增量,既保基本又兼顾个性需求,实现多方共赢。
发挥数字智慧
三五一一社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经过建设打造和前期运营,目前,园区商业经营面积约3万平方米,商铺数量205家,移动摊车数56个,日均人流量约3万人,可有效辐射服务周边40余万名居民。
如今,“叁伍壹壹”已成为很多人的网红打卡地。伴随着老厂房的华丽转身,如何更好地实现其便民性?
西安际华文创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企划总监郭鑫认为,下一步应加快便民服务智慧化转型。他建议加大政府引导,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搭建园区“科技+消费”智慧运营平台,依托园区现有的花市、鱼市、菜市融合的线下场景,在线上平台开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服务专区,引导商户接入平台完成注册、上新、运营、培训,融合“线上”与“线下”,实现从“到店”到“到家”,拓展服务半径,满足居民更多个性化、品质化消费需求,推动商圈智慧化融合、消费数字化升级。
近年来,各地特色商圈逐渐由“景点旅游”向“市井生活”延伸,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选择到一个城市体验当地居民的生活。郭鑫建议,可以通过政府平台引入更多的本地特色文化交流活动和项目,进一步增强特色商圈的吸引力,丰富周边居民的休闲生活与文化体验,打造便民服务特色新样板。
“缺什么补什么”
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服务半径为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以满足居民日常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等为目标,以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商圈。
今年5月份以来,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围绕“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议题,先后多次深入西安等地开展专题调研。
省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主任闫超英建议,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建设一定要做好摸底调研,精准掌握群众“急难愁盼”,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改造基础设施,补充业态类型,完善短板弱项,提升服务品质。
“要遵循‘一圈一策’‘一圈一特色’原则,着力打造特色商圈及商业街,发展社区养老、社区食堂、社区托育等品质提升服务,建设城市书房、文化活动中心等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满足不同年龄和群体的消费升级需求。”闫超英建言。
省政协委员、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高健表示,西安等城市的“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做法可圈可点,应予尽快推广。
本报记者 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