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200期:第04版 读书

职工阅读活动的创新

视听盛宴再现精彩历史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近日,一场穿越中国乡村建设百年发展历程的“读剧”活动在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四川振兴培训学院举行。这是一次职工阅读活动的创新,以战旗为“读”剧场,结合沉浸式演出形式,特邀知名作家、《晏阳初》作者苗勇与书评家、朗诵艺术家、音乐人、读者,打破阅读、观看和表演边界,将《晏阳初》这一历史人物“穷干,苦干,硬干”了一辈子,“从中国干到世界上干”的不凡人生片段精彩再现出来。

为什么选择定县和战旗

“——我对我的上帝和生我养我的土地起誓:我将用我的双手和灵魂投入工作,直至打碎将我们的人民束缚在贫困、无知、疾病和自私之中的锁链——”

身穿布衣长衫的“晏阳初”一段激扬的讲演,将人们带到了中国乡村建设百年探索的起点。1929年,晏阳初从美国获博士学位后举家迁往定县,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实验室”,一干就是10年,干出了“定县经验”。从经历时间之久、实验规模之大、设施之完备以及内容方法之周全与科学等方面看,它在当时颇具声势的全国乡村建设运动中,无疑最具代表性。

此次“读剧”活动不仅形式创新,最突出的是理论上的思想创新,打破了时间和历史的隔阂,将百年前由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卢作孚等乡建先贤的探索,作为读懂中国乡村建设百年探索路径的“起点”。

从“乡村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乡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为我们揭示了一条影响世界的中国道路,这也是一条跨世纪的中国奋斗路线。

为什么要读《晏阳初》

作家苗勇在接受采访时说,晏阳初是中国近现代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也是谈到中国百年乡村建设事业时绕不开的人物,因在国内的建树多在1949年以前,1951年后的影响又多见于异国他乡,加之国内改革开放前比较闭塞落后的境况,导致了“国人不识晏阳初,川人不识晏阳初”,但晏阳初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四川巴中人,是作者的同乡,自小就听说他并仰望他。为此,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经过10多年努力,翻阅大量历史文献,寻迹回访70多个部门(单位)100多位知情人士,撰写了《晏阳初》。

《晏阳初》畅销的根本原因

《晏阳初》在2021年9月由人民东方出版社出版,引起思想学术界和文艺界热评,不到9个月再版12次。260多家媒体都刊发了消息和评论文章。

四川省诗歌学会会长、国家一级作家曹纪组评价说,这本书对人物传记题材进行了创新与打破,而且揭示了读懂中国的另一面。苗勇从另一个人文视角向我们揭示了二十世纪中国走向世界的人文奋斗,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晏阳初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晏阳初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价值观的先行探索者。

作家凸凹认为,从社会强烈反响中,我们看到了晏阳初的思想和梁漱溟、陶行知、卢作孚等乡建先贤的思想一样,都“活在当代中国”。特别是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与当前的教育改革高度契合,晏阳初乡村建设理念与当前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高度契合,晏阳初让人类共同富裕行为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契合,这是这本书之所以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根本原因。

穿越时空的读剧会

以读剧会的形式进行沉浸式阅读,身穿布衣长衫的“晏阳初”穿越时空,来到战旗,发表了一段激情讲演后,又与作者苗勇,战旗村党委书记、全国劳动模范高德敏,战旗村第一书记卢星宇同桌交流,再现的历史瞬间引发全场读者纷纷抢拍。

小号、手风琴、萨克斯演奏,尤其是无言、潘歌、李峻等朗诵艺术家时而铿锵激愤、时而沉吟舒缓的精彩诵读,把读书变成一场视听盛宴,让读者获得了思想熏陶和艺术享受。□万顷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