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设备制造的“魔术手”
——记“三秦工匠”、陕西北方动力有限责任公司操作工赵伟清
“刚进单位那会儿,我懵懵懂懂的。”日前,陕西北方动力有限责任公司操作工赵伟清回忆起1993年刚参加工作时的状况,显得有些不好意思。“那年,我18岁,心浮气躁,工作不踏实。”他说,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老工人身上有一股“拼命工作”的劲头,听单位领导讲,这是革命传统的具体表现。
扣好了工作观的“第一颗纽扣”,赵伟清开启了惜时如金的模式,他白天跟着师傅学习发动机零件的结构、图纸,以及有关制造方面的操作方法等;到了晚上,他借来专业技术书籍,常常苦读至深夜。日积月累,他逐渐熟悉了动力制造的工程结构、操作原理、工艺路线等。只有20岁出头的他,很快在岗位上脱颖而出,成长为发动机箱体生产线上的行家里手。
瞄准国外一流技术
北方动力公司生产的八缸风冷柴油发动机箱体,是某重点项目的核心部件,在加工箱体过程中,原来使用的进口加工系统已“服役”几十年,故障频发,因此产品质量、生产进度无法保障。怎么办?这个问号,成为公司的头疼事,同时也刺进了赵伟清的心里。
“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也能做到!”赵伟清决定抛开进口的加工系统,在国产卧式加工系统上想办法。他发现,改进需要缩刀具,重新设计夹具以及刀具与夹具的连接方式,而这需要精确的计算和精准的试验。
为了保证数据准确,赵伟清像着了魔一样,走路、吃饭、上厕所都在盘算着这件事,常常工作到深夜,有时就干脆吃住在办公室。经过重新编程,反复测算刀具的大小、长度;重新设计刀具,改制刀柄和连接方式,终于让产品精度达到了100%。不仅如此,赵伟清还让工艺成本节约了50%,加工效率提高了30%。同事们夸他是“魔术手”。
瞄准国外一流技术,不断提高操作本领,是赵伟清的内心追求。
十二缸风冷柴油机附件托架是公司的重点产品,以前,此产品的良品率为50%至60%,大大影响了生产进度。面对这种情况,赵伟清暗下决心:一定要突破此“瓶颈”。
他找来许多不合格产品,反复观察,一一进行剖析,经过一个月创新攻关,他重新设定夹具,增加了4个浮动支撑点,又调整了压紧力,终于使产品的良品率达到了100%,而且生产时间比以前缩短了25%。这种创新的操作法,在解决产品变形等加工难题的同时,实现了十二缸风冷柴油机附件托架产品生产完全国产化。
努力传授全部技艺
在赵伟清的工作成绩单上,有令人吃惊的数据:改进旧工艺,让OM400系列曲轴箱体加工效率提高了3倍多,加工成本降低了近75%;设计定制了198毫米专用玉米铣刀,使铣刀使用效率提高3倍,精加工时间减少了35%……
攻坚克难、改革创新,让赵伟清获得了“三秦工匠”、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陕西省杰出能工巧匠等荣誉。
“赵师傅干公家的事情,比干自家的事情认真。”赵伟清的徒弟刘杜林说,“他不但在工作上精益求精,在‘传帮带’上也是倾心倾力。”赵伟清掌握的技艺和学到的先进经验,都是和盘托出给徒弟。
2018年,该公司成立了“赵伟清创新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解决了工艺难题11项。除此之外,还编制各类程序87个,解决新产品开发难题27项,开发新产品30多种……□王怀宇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刚进单位那会儿,我懵懵懂懂的。”日前,陕西北方动力有限责任公司操作工赵伟清回忆起1993年刚参加工作时的状况,显得有些不好意思。“那年,我18岁,心浮气躁,工作不踏实。”他说,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老工人身上有一股“拼命工作”的劲头,听单位领导讲,这是革命传统的具体表现。
扣好了工作观的“第一颗纽扣”,赵伟清开启了惜时如金的模式,他白天跟着师傅学习发动机零件的结构、图纸,以及有关制造方面的操作方法等;到了晚上,他借来专业技术书籍,常常苦读至深夜。日积月累,他逐渐熟悉了动力制造的工程结构、操作原理、工艺路线等。只有20岁出头的他,很快在岗位上脱颖而出,成长为发动机箱体生产线上的行家里手。
瞄准国外一流技术
北方动力公司生产的八缸风冷柴油发动机箱体,是某重点项目的核心部件,在加工箱体过程中,原来使用的进口加工系统已“服役”几十年,故障频发,因此产品质量、生产进度无法保障。怎么办?这个问号,成为公司的头疼事,同时也刺进了赵伟清的心里。
“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也能做到!”赵伟清决定抛开进口的加工系统,在国产卧式加工系统上想办法。他发现,改进需要缩刀具,重新设计夹具以及刀具与夹具的连接方式,而这需要精确的计算和精准的试验。
为了保证数据准确,赵伟清像着了魔一样,走路、吃饭、上厕所都在盘算着这件事,常常工作到深夜,有时就干脆吃住在办公室。经过重新编程,反复测算刀具的大小、长度;重新设计刀具,改制刀柄和连接方式,终于让产品精度达到了100%。不仅如此,赵伟清还让工艺成本节约了50%,加工效率提高了30%。同事们夸他是“魔术手”。
瞄准国外一流技术,不断提高操作本领,是赵伟清的内心追求。
十二缸风冷柴油机附件托架是公司的重点产品,以前,此产品的良品率为50%至60%,大大影响了生产进度。面对这种情况,赵伟清暗下决心:一定要突破此“瓶颈”。
他找来许多不合格产品,反复观察,一一进行剖析,经过一个月创新攻关,他重新设定夹具,增加了4个浮动支撑点,又调整了压紧力,终于使产品的良品率达到了100%,而且生产时间比以前缩短了25%。这种创新的操作法,在解决产品变形等加工难题的同时,实现了十二缸风冷柴油机附件托架产品生产完全国产化。
努力传授全部技艺
在赵伟清的工作成绩单上,有令人吃惊的数据:改进旧工艺,让OM400系列曲轴箱体加工效率提高了3倍多,加工成本降低了近75%;设计定制了198毫米专用玉米铣刀,使铣刀使用效率提高3倍,精加工时间减少了35%……
攻坚克难、改革创新,让赵伟清获得了“三秦工匠”、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陕西省杰出能工巧匠等荣誉。
“赵师傅干公家的事情,比干自家的事情认真。”赵伟清的徒弟刘杜林说,“他不但在工作上精益求精,在‘传帮带’上也是倾心倾力。”赵伟清掌握的技艺和学到的先进经验,都是和盘托出给徒弟。
2018年,该公司成立了“赵伟清创新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解决了工艺难题11项。除此之外,还编制各类程序87个,解决新产品开发难题27项,开发新产品30多种……□王怀宇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